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一集)  2011/2/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三百五十三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这是把戒律比喻为铠甲第二个意思,第二个是庄严的意思,前面一个是护持的意思。护持对自己,在这个三界火宅里面自行化他,怎样保护自己。庄严,这个意思是感化众生的意思。现在这个社会,感化非常不容易,因为整个社会伦常道德丧失了。我们细心去观察、去体会,父子有亲在今天社会上没有了,除了在很短暂的时间你能看到,看到一点天性,真的是自然现象。小孩,现在的小孩,六、七岁就不听话了,父母就很难教他,这是什么原因?扎根教育疏忽了。我们中国古人所谓「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儿女要在他婴孩的时候。婴孩就是刚刚出生,就要开始教,这是婴孩,因为他还没有污染,他保持了他的天性,本善的天性。所有一切不善都是染污,出生的时候没有染污,这个时候如果疏忽了,被染上不善,再改过来非常艰难。

为什么现在许许多多同修来看我的时候,告诉我,儿女不好教,有很多在学校担任老师的,也来告诉我,学生不好教?这两句话五十年前没听说过,没人讲这种话。五十年后的今天,这种话已经非常普遍了,每个家庭都有这痛苦的经验。什么原因?就是刚才所说的,父子有亲,到小孩十几岁的时候看不到了,没有了。夫妇有别没有了,现在的夫妇结婚、离婚已经是像儿戏一样,太随便了。君臣有义没有了,现在上下的关系是利,道义没有了。长幼有序没有了,朋友有信也没有了。这是什么社会?五伦,仁义礼智信全没有了,礼义廉耻没有了,孝悌忠信没有了,仁爱和平没有了,这是什么世界?这样的世界,即使是大圣大贤、诸佛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不是真正再来人,已经证得阿惟越致的菩萨,行,他在这个三界火宅,三毒烈焰当中不会受感染;没有这样的功力,即使你小时候受到根本教育,父母教得很好也不管用。从家庭走到社会就学坏了,社会是个大染缸。

所以今天,一般人不仁不义、无礼无耻,都不可以责怪他们。他们所造一切不善并不知道,他不知道那是不善,他认为那是正常的。我们今天要学佛、要持戒,要守这些规矩,他们把我们看成异类,把我们看成反常,你说这个教化多难。这种环境当中,依教奉行,以德去感人而不退转的,还坚持自己的,我想都是阿惟越致菩萨。我想一般证得阿罗汉的人都不行,在今天这个环境里他都会退转。古人讲的见利忘义,那是一种比喻,现在到处都是,是社会普遍的现象,唯利是图,不顾及后果。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能不退心吗?似乎是一桩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真正懂得因果,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能保住自己不退心,继续认真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圣贤根本的戒律,必须要遵守的。我们在最早的《尚书》里面看到的,尧王,告诉大家,人物质生活满足了,丰衣足食,居住、工作、游乐的环境都具备了,如果要没有教育,人跟禽兽有什么分别?教什么?就是教伦常道德。禽兽没有伦常道德的教育,人跟禽兽不同,就是受过伦常道德教育。今天人伦常道德教育没了,人的行为有时候不如禽兽。我住在这边的乡下,前几年,有一只小鸟死在院子里,悟谦师把牠埋起来,也就埋在院子里。看到另外一只鸟,可能是牠的配偶,就在埋葬的地方,牠就在那里转,走得很慢,在那里绕圈子,三天。我们感动流眼泪,这只鸟有仁有义,现在人不如牠,我们对牠尊敬。真难,三天三夜在那里绕圈子,人走近牠也不飞。这小鸟牠怎么会懂得伦理道德?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过去是读书人,长时期受过伦理道德的熏习,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虽然投胎沦落到畜生道,还有这个表现。为什么现在人没有了?人被名利冲昏了头,争名逐利,把本性本善完全相违背,这是今天社会的悲哀。

我们很难得,这几年提倡伦理道德、提倡传统文化,遭遇许许多多的困难,确实有一小部分人觉悟了,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如果再没有人继续从艰苦当中来奋斗,这一小撮觉悟的人又会迷失了方向,很快就迷失了。你就想到这个工作多难!所以真正能够以戒德而自庄严的,这就是菩萨行,这个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再来人,他不是一般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能够不被染污。所以他被染污,你看他是很平常的,换句话说,应该被染污。出家也不例外,出家也应该被染污,他不是再来人,他忍不过。佛门里有两句话,看得破,忍不过,这是讲忍辱波罗蜜的功夫。他明知道是不对的,但是还要干,忍不过。所以六波罗蜜是菩萨行的,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佛对凡夫,能够做到三皈、五戒、十善,佛菩萨就很满意了。我们今天讲儒释道三个根,能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佛菩萨满意了,古圣先贤也满意了,为什么?这个社会纵然是不能做到大同,也做到小康,落实三个根就是小康的局面,可以做到长治久安。

「不失律仪,轨范人天」这就是威仪有则,自己真做出来。目的是什么?给社会一般大众做榜样,做给大家看看。「令众钦仰归止」,归是皈依,到你这里来学习,向你学习,来受教化。你看,先是身教,你没做出来,在今天的社会人家不相信。你说的是一套,你会说,他也会说,说的人可多了,做的人没有。古圣先贤、诸佛菩萨都不是先用言说,先用行动,所以讲演说,先表演,做出来给你看,然后你来问,再给你说,你不来问,不给你说。这个里头有道理,他不来问,你给他说,未必相信,说不定还对你加以侮辱,还指责你。他要来问、来请教,他有学习的心,这个时候应该告诉他。一定是先做到。如果我们四众同学,在这个小地方,真正能够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做到,不得了!这个小城的市民会被感化,无论你们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人来亲近你,向你请教。他对你尊重,为什么?别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就这个道理。他仰慕你,他佩服你,他想跟你学。「慕我戒德,学我戒行」,持戒所表现的德相感动人,他就来向你学戒行。有了戒德庄严,再进一步,修定修慧,定慧能自度,定慧能度他,这就是戒定慧三学,三无漏学。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这是《圆觉经》上讲的,这个意思很深,前面也说过。正如《中观论》上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世间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因缘生法。诸佛如来应化在这个世间,众生有感是因,佛菩萨来应是果,还是因缘关系。所以佛法因缘生,换句话说,佛法到底有没有?没有,因为有世间法才有佛法,对立而生的,世间法没有了,佛法也没有了。所以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教我们二边都要舍。世间法舍掉了,你心里还留个佛法,错了,自性清净心中一法不立。没有法,哪来的佛法?你有过失,佛用个方法把你纠正过来,那叫佛法。你没有过失,佛法就没有了。所以要晓得,淫怒痴是世间法,戒定慧是出世间法,统是因缘生法。你真正了解了,二边不住,那就是梵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这个社会,无论什么境界,顺境逆境,细细去体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因为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逆境顺境、善缘恶缘统统具足。你看善财怎么应付,那就是智慧的应付,中道的智行,二边不离、二边不即,不即不离,行菩萨道。佛法与世法确实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佛法、包括世间法,全包了,「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

「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这是《华严》四无碍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必须得有定有慧,没有定慧那你就错了。中道就是定慧等持,定慧是平等的,定多慧少不行,定少慧多也不行,一定要拉平,这才叫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可是怎么修法?「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这是轨范具足,你真做出好样子给人看,《还源观》上的四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你做出来了,做得那么自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为什么?你入境界了。诸佛菩萨法尔如是,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哪有一点勉强?「轨范具足」,做出好样子,「自心常寂」,自心常寂是定,轨范具足是戒,「一切平等,悉无取舍」,这底下讲的是慧。知道一切法不离自性,大乘经教上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能生能现,法是所生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

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伦理是讲关系,什么关系?一体。这个关系多亲,再没有比这个亲,比父子有亲还要亲,父子有亲不是一体,万法跟自己是一体。什么人认识一体?诸佛如来与法身菩萨他认识了,他证得了。他契入一体的境界,肯定是一体,承认是一体,所以行一体之行,那跟凡夫迷失了自性是不一样。迷失自性,胡作妄为,他没有智慧,他完全顺从烦恼。烦恼是什么?喜怒哀乐,他顺从这个,造作一切业,不离轮回。所以「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没有取、没有舍,完全随缘,随缘里头没有取舍这叫妙用。「更无爱憎」,这是七情五欲化解了,没有了,爱是贪恋,憎是瞋恚,没有了。对善人、善行赞叹,没有贪恋;对恶人、作恶,恭敬没有赞叹,没有瞋恚,即使对我有严重的伤害也没有怨恨,为什么?不可得。常常记住,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不见己是,也不道人非,实在说,不见己是,不见人过。你为什么会批评别人?你看到人过失。佛菩萨没有看到人过失,人没有过失,你找他的过失找不到,剎那生灭,哪来的过失?所以,经上有两句话,「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没有分别;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从本性上看,「人之初,性本善」,怎么不是好人?他的不好是后天被染污,学坏了。学坏了那个坏是真的?不是真的,那个坏你要去觅它,也是了不可得,只不过是一些不善的念头累积连续的一种幻相,不可得!今天这个问题到底发在什么地方?发在你把这些假相都当真,顺自己意思的,贪恋,想控制、想占有;不合自己意思,想把他赶走,想把他开除,问题就出在这里。

祸害的根源是分别、是执着,分别执着当了家,可麻烦了。佛菩萨这些东西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他统统离开了,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看这个世界,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处理一切事是智慧,不是情识。转识成智就是转情识成智慧,智慧当家就是真心当家,天下太平,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两句话是我们现前应当要学习的,「不见己是,不道人非」,自己做再多的好事,该做的,为什么?本善!一切不善是不该做的,不该做的你也做了,也不怪你,为什么?迷了,迷了就是这个样子。悟了就是佛菩萨,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三途,法尔如是。「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这是菩萨行。菩萨持戒、菩萨修行,为什么说不见己是?我还没有圆满,我功夫上还欠一大截,我的是处在哪里?没是处。真的功德修圆满了,证到妙觉位,佛佛道同。哪有一个自以为是的佛陀?没有。没有一个自以为是的菩萨,也没有一个自以为是的须陀洹,你看《金刚经》就明白了,那是如来藉他勉励大家说的话,不是须陀洹自以为是。

「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着相,诽谤戒律」,这是什么?这是浅薄之人做出这样的批评。我们过去也是这一类人,初学佛的时候,对戒律轻视,还编出一套言论,好像是很有道理,批评它。我年轻时候想到,持戒这些事情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那种生活的习惯,印度人他们的生活规范。我们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礼仪,中国人有中国人生活的一套规范。而且这些生活规范随着时代不同,常常在改变,我们不应该遵守。我年轻的时候,经论应当学习,它里头有很好的理论,令人佩服;戒律是行为,古今不一样,中外不相同,我们学这个干嘛?你看我那个时候就有这些议论,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没有觉得自己有过失。

所以章嘉大师教我,那是真实智慧,善巧方便,他了解我,用这么一个巧妙的方法。每次送我离开,送我出门,在门口告诉我「戒律很重要」,你看就这一句话。我们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一个星期听一次,三年,听了几十次,印象深刻。老人家示现圆寂了,他要不圆寂,我永远不会反省。三年圆寂,我就想,三年,我跟他三年,他教我什么?第一个印象就是「戒律很重要」,马上就想到这一句。为什么他要说这一句?明明知道我讨厌戒律,为什么反反复覆说这一句?一定有道理。再深入的研究,这是出世法,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是世间法,世间法有兴有革,随着时代来修改,出世间法不能修改,修改就出不了世间。这是我第一个,最初的一个悟处,对于戒律不敢轻视了。但是里面的道理还是不懂,随着经教的契入,二十多年以后,真的才明白过来了。所以才关于戒律这些的典籍,我就搜集了一些,跟今天社会一对照,恍然大悟,戒律是真重要。发现到佛教之衰原因在哪里?原因是我们大家轻视了戒律,没人说,没有示范。也许有人做,都在深山里,我们接触不到,没看到。但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学佛不从这里入手,决定不能成就。

我对于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他老人家这几句话感触特别深。在教学当中,老师苦口婆心的在那里讲,学生有没有得利益,就看他有几分诚敬心。他对于经教,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没有诚敬,对老师没有诚敬,就是对自己没有诚敬,那什么都得不到,佛菩萨来教诲都没用处。他自己真有诚敬心,老师不如他,老师讲经他听了会开悟、会证果。老师没有证果,老师也没有开悟,老师照着经文念、照着批注讲,他听开悟了,他听懂了。所以古人有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是说老师并不是很高明,这个学生跟他学,超过老师了。什么原因?就是那真诚恭敬心超过老师,学生的成就也就超过老师。虽然超过老师,他有德行,老师虽然不如他,他永久尊重老师,为什么?做给别人看,这就是德。轻慢老师那个罪业很重,因为你做,别人效法你,师道不就毁在你身上?老师再不好,他曾经教过我,我永远感他的恩,永远纪念他,做出尊师重道的好样子。这就是你真正在提倡孝道、提倡师道,真正做出一切大众的好榜样。

批评戒律就是毁谤佛法,这样的人很多,像我这种心态的人,初学的时候,这社会上很多,没人教。「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这个人很多,古时候就有,他持戒持得很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正常的。他戒持得很好,他偏差了,他走上岔路,为什么?戒持得很好,他傲慢、骄傲,认为什么?别人没有持戒,别人不如我,你看我比他强,他不如我。处处骂别人犯戒、破戒,批评别人,自赞毁他,这个错了。中国古人说一句话说得好,「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道德、有修养、有学问的人心平气和,纵然看到别人重大的过失,他也若无其事。你从这里看修养。自己稍稍能持一点戒律就自以为很了不起,这个世间人、出家的都不持戒律,他自己认为高高在上,错了。人家持戒是得定开智慧,他持戒是得傲慢、得烦恼,这不叫大错特错了吗?不持戒还好,这一持戒都到阿鼻地狱去了。所以戒定慧要连起来看,持戒没有得定,你持戒没有功夫,有功夫肯定得三昧,定有功夫肯定开智慧。持戒、修定最后都变成烦恼,那不叫大错特错!不是戒律错,是你用心错了。你持戒也没错,你持戒那个心错了,自私自利、贡高我慢、损人利己这个念头没放下。

所以学佛,我们一定要记住,经教一天都不能离开,离开经教你保不住自己,你肯定被环境影响,肯定被环境俘虏。因为今天的环境太复杂,诱惑的力量太强大,名闻利养的诱惑,财色名利的诱惑,你能够抵得住吗?除了天天听经,天天读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没第二个办法。闭关不行,住山也不行,还是会胡思乱想。尤其现在,再高的山还能收看电视,电视是第一号的污染。所以,依止善知识,不离开善知识,这是最聪明的选择,善知识就是经典,展开经卷如对佛菩萨。我们今天展开《无量寿经》,面对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面对着诸大菩萨、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天天跟这些人在一起,就错不了。一天不听经,一天不读经,就跟他们没见面。三天、五天不见面,心就变了,就会动摇,你说多可怕!所以经典跟阿弥陀佛佛号是我们的护身符,决定不能离开。

我这个六十年能保得住就是天天读经,不能不读,为什么?天天要讲,你不读讲不出来。我用这个方法来破我的懈怠懒惰。懈怠懒惰也是人都有的,通病,怎么对治?对治的方法就是上台讲经。你天天要讲,你要没有充分准备你下不了台,用这个方法逼自己,六十年了,还是这个方法逼着自己。年轻时候,我在四十多到五十多那个时候精力很壮,一天不是讲四个小时,一天差不多都五、六个小时,我那个时候记得好像一个星期是三十多堂课。在美国那么多年,因为美国环境跟中国不一样,工作非常忙,非常认真,只有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他们工作是五天。我们在那边讲经,只有利用这两天,这两天通常至少是六个小时,最多的是九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那时讲经我是站着讲,不是坐着的,同学们坐着听,我站着讲,站着讲三个小时,这当中休息吃饭。年轻,有体力。平常几天不讲经的时候充分准备,我不用这个方法来逼自己的话,自己不会成就。

我们学讲经的时候,老师嘱咐我们,告诉我们讲经不能中断,中断就会退转,一个星期至少要讲两个钟点,老师给我们规定的。我自己觉得两个钟点不行,我会堕落、会退转。我以后规定自己,一天至少要讲两个钟点,不可以少过两个钟点,天天不间断。没人听那怎么办?没人听的时候我用,那个时候没有录像,有录音,磁带的那种录音机,我买了个录音机,我对着录音机讲,讲完之后我自己来听一遍。旅行都不休息,在旅馆里我对着录音机讲,我是这个笨方法学出来的,很有效。你不用这个方法,肯定会被环境染污。

我五十多年不看电视、不听广播,报纸、杂志统统不看,不但这些东西不看,一般的书不看。人家有时候送书给我,我第一个看版权,我看书的习惯,首先新书拿来看版权页,如果它上面写了「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不看这个书。所以很多人奇怪,为什么你看到这个就不看?我说这个人心量太小,自私自利,小心量的人他能写出什么好东西?不要浪费我的时间。你看中国的古籍,都是「无有版权,欢迎翻印」,还「功德无量」,量大福大,量大智慧大,看这些人的东西我们能得好处。心量那么小,你看它干什么?那浪费我们时间,时间太宝贵了。古人留下的典籍,我们一生都看不完,只是挑几种熟读。学佛之后,几乎全部都是佛书,尤其是必须要读我学习这一部书的参考典籍,古大德的注疏。我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楞严经》,两年当中我搜集《楞严经》的批注二十多种,老师都感觉很奇怪,不可思议。他说这些东西好,你从哪里找来的?真的,章嘉大师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心想事成。我想到那一部书,哪一个祖师大德注的,大概一、二个月就有人送来,很不可思议。只有一套书我想的时间最长,《中观论疏》,六个月,半年得到了,这是最长的。有求必应,我需要参考这个东西。没有应,大概是佛菩萨认为这个没有必要,那我也就不想了。除这些之外,名闻利养是从来没想过,每天我觉得吃饱了、穿暖了,睡觉睡得很好,这就非常幸福了,这个就是方老师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每天跟佛菩萨、跟圣贤人在一起,你说你多幸福!还有比这个更快乐、更幸福的事情吗?没有了。所以,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都有分,只看你自己愿不愿意求,你愿意真能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我们看这一段最后,这还不是最后,这是下头一段的开端。「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成就众生一定先成就自己,自己没有成就,要说成就众生,这个话说得太奢侈了,说实在话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决定是先成就自己,才能成就别人。我们看底下一段,成就众生。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这一段里面,前面这一句是「一切无着」,换句话说,一切都放下了;下面第二段是「六度教化众生」。我们看念老的批注。「聚落即村落,即今之乡村居民点。」由此可知,在古代,世尊讲经教学确实在聚落的时间是最长的。城市里面那就是比较大的活动,多半是国王大臣他们来发起的,办这些活动,今天我们称这个都是活动。村镇这是小规模的,人口也比较少。「国城、聚落、眷属、珍宝」统统放下,情执放下,不再执着。这个境界阿罗汉做到了。下面给我们批注里面说,「著者,执也。有所执着,则难离舍。今无所著,故皆可用以布施。」这是真正教化众生,你不能舍,你怎样教化?

教化众生,世尊所讲的四摄法,四摄法是摄受众生四种方法,第一个就是布施。此地布施,「恒以布施、持戒」,这六度,六度都是布施,都是四摄法里的第一个布施。菩萨六度是破自己六种执着的,那是六波罗蜜,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是利益众生的,帮助众生的。帮助众生,首先你要放下情执,这个里面,「国城、聚落」释迦牟尼佛舍掉了。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做国王;他出家了,把王位舍弃了,这是国城舍掉了。他这个国家有很大的疆域,有很多的城市、聚落,他有眷属,确实他有珍宝,全都舍了。出家之后,过苦行僧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他老人家过了六十年,他十九岁舍掉的。这个舍掉是什么?烦恼障,烦恼放下了,这个东西都是烦恼。可是十九岁烦恼放下,他去求学,求学十二年,十二年学得不少。当时印度宗教非常发达,给诸位说是宗教教育很发达,这些宗教里面的高僧大德,他都亲近过,都跟他们学过。除这个之外,印度的哲学也是世界之冠,这些大哲、大德他统统都亲近了。十二年所学的东西不少,学了这么多,我们能想象得到,他的问题没解决。

古印度,无论是宗教、是学派没有不重视禅定的。所以佛经里面所讲的四禅八定,这个诸位要知道,四禅八定是古婆罗门传下来的,佛经里面讲四禅八定是婆罗门教的,但是统统都要学,因为它是基础,禅定的基础。得禅定之后,现在所讲的空间维次突破了,六道里头的,上到二十八层天,下面到无间地狱,都是你活动的范围,你都能够看得到,都能够接触得到。所以,轮回这个说法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古老的婆罗门在释迦牟尼佛出现一万年前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凡是修定的人都看到过,这不是假的,是真的。宗教界的人士、学术界的大德都有这个能力,都肯定承认这个事实真相,轮回。可是六道轮回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我们深深相信释迦牟尼佛会有这些想法,这三个问题没人能解答,学术界不能解答,宗教也不能解答。释迦牟尼佛就把学习放下了,在菩提树下入定,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入更深的禅定。把这个放下是什么?这十二年是所知障。你看十九岁放下了烦恼障,三十岁放下所知障,两种障碍,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证大般涅槃。这一放下,真的明心见性了,见性成佛。

出定之后就开始教学,到鹿野苑去找以前跟随他的五个人,都有亲戚关系。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出去参学,他的父亲派这五个人跟随他一起照顾他。这些人也都修行,在鹿野苑修行,他就到鹿野苑去找他们五个人。找来之后给他们讲经,这五个人就接受了,而且憍陈如尊者就证阿罗汉果,僧团出现了。听他讲经就证果,别人证得初果、二果,根最利的憍陈如,他证四果罗汉。从这里开始一直到老死,四十九年讲经教学没休息。这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烦恼障放下,所知障放下。以什么来教化众生?你看这个里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世间法。这六度可以浅说、可以深说,对社会一般大众浅说,对声闻、缘觉要讲得深一点,正说是对菩萨;换句话说,菩萨这个六条是他主修的功课,在前面都是预备的,预科。所以讲这些东西多偏重在伦理道德方面,禅定、智慧里头就有因果教育。

这个批注里面说,「有所执着,则难离舍。今无所著,故皆可用以布施。于布施下,续戒、忍等五度,因诸度咸以无着为本」。我们就晓得,菩萨修行是以不执着为根本。三种烦恼从哪个地方断起,也就是这三种哪一种先放下?这个要知道,烦恼从哪来的?像我们穿衣服,第一件穿的是内衣,我们迷的时候,第一个迷的是无始无明烦恼,这最里面的一层。从无始无明再生起尘沙烦恼,尘沙烦恼就好比是外面的一件衣服,内衣外面平常穿的衣服。从尘沙烦恼再生起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华严经》讲的是妄想,第一个是妄想,第二个是分别,第三个是执着,执着是最外面的。现在我们要解开,要脱衣服,先从哪里脱?先从外面,没有办法先从里面。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执着,执着断掉之后再破分别,最后再破妄想,你才能成就。所以,前面这个五度都是以无着为本。

「是即《金刚经》宗旨,远离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金刚经》在中国佛教里面,由于六祖惠能大师是从《金刚经》开悟的,《金刚经》因他开悟而出名,变成中国佛教第一经,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金刚经》也实在可以当得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二十二年讲《般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其中的一种,古大德认为这一部是整个《般若经》的纲领;换句话说,其它一切《般若经》《金刚经》的细说,这是个总纲领。所以受持的人特别多,经文不长,只有五千多字。里面教给我们远离四相,你想修一切善法,从哪里开始?从远离四相开始。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们今天修了很多年,甚至于修了好多世,都得不到消息,原因在哪里?我没有放下。也就是什么?执着没放下,执着!执着身是我,有我就有人,有人就有众生,众生的范围包括太大了,包括世界。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跟我对立的是人,所以众生是宇宙,寿者是时间,这些都是我们严重的执着,不肯放下。寿者,现在几点钟?这寿者相;明天做什么?寿者相。讲过去、讲未来,全是寿者相。我们现在的话所谓是时间跟空间,空间是众生相,时间是寿者相。这些东西统统要放下。有没有呢?别管它有没有,不执着就行。佛并没有教我们把这些现象否定,没有,放下执着。相没有关系,相是虚妄的,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人、众生、寿者都是有为相,有为是什么?有生有灭,有生有灭的现象就叫有为相。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树木花草有生住异灭,世界、星球有成住坏空,都叫做生灭相,都叫有为相。对这些现象统统不能执着,它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个现象是幻相,幻相不碍真空。真空是什么?常寂光,就是自性。它并没有妨碍自性。惠能大师见性,跟我们说明,自性清净的,本自清净,没染污。在佛境界里清净,在我们境界还是清净,在饿鬼、畜生、地狱还是清净,从来没有染污过,这叫真的。真性是自己,这个肉体有生老病死,这不是自己,不是自己你执着它认为是自己,你错了!

所以证得须陀洹,须陀洹什么境界?须陀洹已经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什么等级?小乘初果,大乘,《华严经》上说的十信位的菩萨,他是初信位。十信好比小学,小学十年级,他是一年级,小学一年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是释迦牟尼佛正式的学生,小学一年级,正式的学生。我们四相没破,四相没破没入小学,一年级还没分,我们在念幼儿园,大概也是幼儿园小小班,中班、大班我们都没分。我们是幼儿园小小班,还自以为是就完了,永远入不了门。我们今天,对于这些名闻利养能不能放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建立道场?我们现在体会到了。建立道场,可能有很多出家人堕落了,为什么?他放不下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是我的道场,麻烦就大了。放不下你就离不开,死了之后,你的神识贪恋这个道场,那怎么办?这个地方道场它不是一般人家,它没有夫妻,你没有办法托生到这个地方,人道得不到,但是这个道场有蚂蚁、有蟑螂、有老鼠,他就投胎做这个,真的,不是假的。他什么时候放弃他才能超出,如果要是不肯放弃的话,生生世世都在这个道场里头。佛不建立道场有道理,让你没有留恋,没有执着,这是世尊的大慈大悲。连当年每天晚上树下一宿,规定什么?树下只能住一晚上,第二个晚上要到别的树下去,不能老在这一棵树下,怕对这棵树喜欢,生了贪心,这个树里头有畜生住,你将来投胎就变畜生。我们凡夫不知道,佛菩萨非常清楚,所以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所以四相不能不放下,放下才能够修一切善法,这个一切善法就是指此地讲的六波罗蜜,这是菩萨修的,大乘教里头。什么等级的菩萨?十信里面的初信位,小乘里面的须陀洹。我们不能不知道。从这里开始不断向上提升,所以他将来能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是梵语,可以翻译的,翻经的法师为什么不翻?翻经有一个体例,五种不翻,这是五种里头的一种,叫「尊重不翻」。为什么?这是学佛人终极想达到的目标。所以可以翻,并不难翻,尊重它,它是学佛人共同的目标。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梵语,翻成中国是无上;三翻作正,中国正的意思;藐是等,平等的等,正等;三是正;菩提是觉,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所证得的是正觉,就是三菩提;菩萨所证得的是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佛果那是最高的,没有再上的,所以加阿耨多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三菩提是阿罗汉。名号是佛陀教育里面学位的名称,像现在学校博士、硕士、学士,佛是博士,菩萨是硕士,大学毕业是学士,三个学位的名称。什么样的学位?这个地方就说明了,阿罗汉得到三菩提,他成正觉了,就称他为阿罗汉;如果再提升到正等正觉,那就是菩萨;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陀。三个学位的名称。

我们学佛是求这个,不是求名闻利养,涉及到世间名闻利养就堕落了,又回到六道搞轮回,全错了。我们今天学佛,多少人到佛门里面来,进入佛门,烧香拜拜,诵经念佛,你问他,你求什么?求升官发财,求保平安。不就求这些东西吗?我只有在《坛经》上看到惠能大师不是求这些。他第一次见五祖忍和尚,五祖就问他,你来求什么?「我来求作佛。」我们只看到这个人,他真的不一样,他来求作佛。他不懂得佛法里的语言,要用佛法语言,我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用中国话,我来求无上正等正觉。五祖没有亏待他,真的成就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真的成佛离开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是真的,不是假的。六波罗蜜是佛门菩萨究竟圆满自利利他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涅槃彼岸就是成佛,圆满成佛。

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来跟大家介绍六波罗蜜。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