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四集)  201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四十八面,倒数第六行看起:

「于一念顷」,经文一念顷下面是遍供诸佛愿,「于一念顷,指极短促之时间。一念之时限,诸说不一,已见前释。今依《翻译名义集》,以剎那为一念。并依《大论》一弹指顷有六十剎那,故知一念,指一弹指所占时间之六十分之一,故甚短暂。」在佛法里面,这个剎那是很短的时间,《仁王经》上说一弹指有六十剎那,《大智度论》也是这个说法,《仁王经》上还讲一剎那有九百个生灭。我们读了《菩萨处胎经》,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我们知道这个说法很多,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他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比《仁王经》上更短,时间更短。弥勒菩萨所说的,跟现在量子力学家们所发现的非常接近,也许就是科学家所说的小光子,佛法里面讲的极微之微,这个再没有办法分,再分就没有了,这是物质现象里面最小的。科学家也证实物质不是真的,是这些小光子累积连续产生的幻相。让我们体会到,大乘教里面常讲的「五蕴皆空」,这个现象,佛分得非常详细,把它分为「色受想行识」,就在这么短暂时间里面有这些现象产生。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换句话说,用佛法来讲,极微之微它具足五蕴现象。于是我们就晓得,整个宇宙都不出这个现象,在最小的这个一念之间,它就有圆满的现象,受想行识圆满的现象。以我们人来讲,这个人的身体它是个五蕴现象,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五蕴身体不管怎么分,分成到极微之微,每个点还是个完整的五蕴现象,这个好像科学家也证实。确实一般人很难想象,可以说无法想象,这个是事实真相。佛经里面说「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也是说明这个现象。其实这小光子比芥子小得太多,芥子是芥菜子,像芝麻粒那么大的,那就很大很大了,那个里面可以容纳须弥山,为什么?须弥山没有离开五蕴,小光子也是圆满的五蕴。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华严经》上说大小不二,这是真的,即使这一个小光子,它里面所含的是整个宇宙圆满的信息。这些是佛经里面所讲的科学。

这么极短的时间,我们往下看,「然于此短促剎那之际,可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历」。这个境界跟《华严经》上所说的,像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三种周遍,无论是物质现象,或者是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现象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的现象,任何一个现象的发生,都是「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这三种周遍。这是自性的性德,佛法的术语叫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当这些现象静止的时候,它的活动是波动的现象,静止的时候就是自性的本体,净宗里面称为常寂光。它有振动现象发生,这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变现整个宇宙一切万法。所以佛在经上说,这个宇宙是「心现识变」,心现这个心动了,心不动它不现,心动了它就现。你要问什么时候动、什么原因动?没有,没有时间,也没有原因,所以说这个动叫妄动,它不是真的。佛教里还有个名词说这个现象叫「无始无明」,这个现象叫无明,无明是无始,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为什么说它没有开始?因为它的时间太短暂,你没有办法感觉到它开始。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你怎么能够发现它?所以称它作无始。实际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就在当下」,这一句话也很难懂、很难懂,为什么?我们观念当中那个当下,已经很长很长的时间,不知道多少个当下累积在一起,我们才有感觉,实际上当下我们没有办法感觉。大乘教里面说八地以上的菩萨,接近妙觉的果位,他才能感受得到,七地以前都无法感受到,那当然我们凡夫就更不必说了。

这是佛经上给我们说的诸法实相,在这个现象里面,所有现象是平等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以后那些差别是识变的,就是分别执着,从这里变现出来的;没有分别执着的时候,现象是不变的。但是现象也不是真的存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真正明白、肯定了,你自然就放下了,知道《般若经》上所讲的是真的,「万法皆空」《金刚经》上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六百卷《大般若》讲这个现象,实在讲就是一句话,佛说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真正懂得的人并不很多,「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说佛为什么教我们放下,道理在此地。它如果是真的,你可以得到。得不到!不但外面境界你得不到,连我们的身体得不到;不但身体得不到,我们起心动念得不到,念头剎那生灭,所以才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实报庄严土。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百法明门论》里面讲的,六个无为法只有一个是真的,「真如无为」,这讲自性。其它五个无为法也不是真的,假的,叫相似无为,它不是真的无为,它还是有生灭,生灭的相不明显。不但我们不容易觉察到,包括二乘、权教菩萨也很难觉察到它的生灭现象,所以也称作无为法。这是说明这速度之快,一念之间遍法界虚空界,所以它周遍巡历。

「深显极乐国人神通妙用不可思议」,这个境界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菩萨神足通的能力已经不可思议,但是跟佛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极乐世界的天人,诸位要记住,天人,凡圣同居土往生的,他们得弥陀本愿加持,这四十八愿本愿的加持,他的神通、道力、智能、德相就跟阿弥陀佛相同,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他方世界没有的,只有极乐世界有。我们头一个要相信佛菩萨不会欺骗我们,佛菩萨句句话都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者,我们应当要相信,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没成佛,但是等于成佛了,这是阿弥陀佛的恩泽。一切诸佛所以尊崇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称他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虽然是佛佛道同,愿力不相同,智能、神通、道力是相同的,愿力不相同,弥陀这个愿力不可思议,普度遍法界虚空界这些苦难、迷惑颠倒的众生,很快的成佛,这是弥陀的本愿。这些众生要与佛的愿相应才能得度,这才帮得上忙;与他这个四十八愿相违,佛就度不了你。这个道理,真正希望这一生求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你必须要懂得,你要不懂它就会造成障缘,障碍你往生。

下面为我们解释,「那由他,数也,古说不一」「其小者」,跟中国这个数来对比也有差别,说法都不一样,「如《玄应音义》谓:那由他,当中国十万」,印度人称那由他,中国的十万,「其较大者,则谓:那由他,隋言数千万」,你看这个差太大了。隋代,中国人称隋,因为那个时候翻经的风气非常殊胜,大部分的经典都是隋唐所翻译的,大量的翻译,这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他说不俱引」,还有别的讲法,这数字不同。「故其数难于确定,但可定言亿那由他百千,表一难以数计之大数也」,这是可以这样讲法的,它是亿那由他百千。

下面是佛剎,「于一剎那,能超过如是众多佛剎,表所到之处至远也」。这是说什么?说供佛。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佛教人福慧双修,这是很有道理的,不但要有智慧,还得要有福报。自性里面福慧是圆满的,我们迷失自性之后,自性圆满的福慧不能现前。现在虽在修行,纵然修到法身菩萨,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尽,这个习气还是障碍性德,障碍虽然不严重,但还是有障碍。必须把无始无明习气断尽,那就叫妙觉位,等觉位还有一品,最后一品还没断掉。这桩事情全部都是在实报庄严土去完成,在十法界里是决定做不到的,在实报土去完成这桩大事。在实报土里面修行,就像这个经上所说的一样,你有这个能力一念之间周遍法界。跟《还源观》上讲的一样,「出生无尽」,就是说你能够变现无量无边身,每一个佛剎每一尊佛陀的前面你都去参学,你都去供养,供养是修福。你一定听佛说法,佛是老师,一定在讲经说法,听法开智慧,所以这一个举止是福慧双修。

我们世间,现在交通方便,像隋唐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水路算是最方便的,帆船;陆地上最快速的是马车,跟现在交通不能相比。所以这些名山宝剎,高僧大德善友参访很辛苦,很长的时间。在这个典籍里面记载的,中国这些典籍记载,「赵州和尚八十犹行脚」,还是很精进到处去参学,为什么?没开悟,开悟就不必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说老实话都开悟了,实报土的菩萨全是开悟了。开悟之后这些活动也没有终止下来,还是不断的去参学,这意味着什么?只有一桩事情,为那些还没有开悟的人做影响众。别人看到了,你看那么多等觉菩萨都天天出去参学,那下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能不出去参学吗?同时在这个行动里面,显示出性德里面所讲的「诚敬谦和」,至诚恭敬、谦虚和睦显示出来,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把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引发出来。也是我们世间人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世间大众做好榜样,诸佛如来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菩萨、二乘、天人,还包括六道里面一切众生情与无情做好榜样,我们自己就不会懈怠了。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头有最高的享受,这里头有法喜充满,这里面确实是常生欢喜心,大乘佛法完全表现在这种活动当中。

下面讲,「周遍巡历者,表所游之国至广也」,他参学的范围非常之广。「供养诸佛,表所兴之事至繁也」,这个繁当作多,真的是无量无边。「而悉于一念之顷,圆满成就者」,需要多少时间?一念,一念之间圆满成就,「备显极乐国土之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延促同时」。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诸法实相,这是真相,备显极乐国土事事无碍,是四种无碍里达到究竟圆满。清凉判《华严》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最后是事事无碍。这在什么时候显示出来?在实报土。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知道,凡圣同居土就显示出这个境界,这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为什么要修净宗法门,为什么要取极乐世界,道理就在此地。我们不到这个地方去修行,别的地方那个困难也是不能想象的,可以说太难了。这桩事情我们能够体验到,不是体验不到的,我们想想,在这个世间断烦恼这桩事情,佛法的入门是破身见,这个道理我们都懂,能破得了吗?什么时候我们把身见放下?不要说多,放下个一分钟,有没有一个人曾经把身见放下过一分钟?不要太多,找不到。一秒钟可能,一分钟大概就找不到,一秒钟不是放下,忘掉了,没这个念头,忘掉了。可见得这个烦恼,身见、边见、成见念念相续,有时候好像没有了,不是没有,我们没有觉察到,这个念头念念相续没有断过,你说多难!这个东西存在不能入门,这是证须陀洹果的第一个条件,大乘教里面像华严十信位菩萨,初信也是第一个条件。从这些地方我们就体会到真难,太难了!佛教我们这个方法,把念念相续改成阿弥陀佛,把它调换一下。我们现在念念相续的是我,把身体当作我,现在把这个念念相续换成阿弥陀佛,就成功了,成大功了。虽然没开悟、没见性,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往生,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跟阿惟越致菩萨没有两样,阿惟越致是实报土的菩萨,法身菩萨。明显的不一样处,六种神通具足,你看这个神足通一念周遍巡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一个不漏。这事事无碍,一多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延促同时,延是长时间,促是短时间,时间突破了,没有时间,一多相即是空间突破,现在就是说时空这个界限没有了,入了这个境界。

下面说「芥子须弥,十方不离当处」,芥子跟须弥是讲大小不二,芥子小,须弥山大,须弥山里面能容芥子,十方不离当处,这是空间没有了,空间维次突破;「一念遍供,三世不隔当念」,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时间突破了。后头这两句话重要,「当下即是,圆摄无遗」,这是我们的本能,这是我们的自性,诸佛如来如是,一切众生也如是。诸佛如来得圆满的受用,众生是迷失了自性,虽有,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的原因,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你有无明烦恼、有尘沙烦恼、有见思烦恼,这个东西把你自性的智慧德相障碍住,只是障碍住,并没有丝毫损失。只要障碍除掉,障碍放下了,自性智慧德能完全显露出来,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经上所说的这些不思议的境界,都可以在我们这身体上去找证明。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教波斯匿王,告诉他,你的身体有生灭,年岁老了觉得寿命不长了,可是你身上有不生不灭的自性,这是什么东西?六根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这个东西没有变化,从你出生到老死,它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这是真的,永存不灭。身体是物质,物质有变化,物质的身体有生灭,你灵性不生不灭。中国人常讲灵魂,灵魂是什么?灵性在迷的状态没觉悟。迷的状态它还是有分别执着,就是它有见思烦恼、它有尘沙烦恼。它觉悟,觉悟六道就没有了,就超越六道,这阿罗汉。虽然超过六道,没有超过十法界,这是二乘、权教菩萨的境界,这个是不容易。

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殊胜,烦恼习气不需要断,只要控制住,它不起作用,我们的功德就圆满,叫伏烦恼,不是断,伏比断容易太多。那就是什么?古人所讲的生、熟,我们凡夫对烦恼习气很熟,念念烦恼就起来;我们的阿弥陀佛不熟,常常就忘掉。如何能够把它对换一下,烦恼常常不见了,没想到,阿弥陀佛常常能够相续不断,那就成功了。生处换成熟处,熟处换成生处,让它调换一下就好了。怎么样调换法?你得真念才行!大势至菩萨方法高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方法就能让我们把这个生熟调转过来,得真干,不真干不行。要干多久?一般的情形就是你真干,你真放下,一般大概是三年到五年,这个生熟就调转过来了。一转过来,往生就自在,我不想在这个世间,真的你就能往生。如果这个世间有缘分,缘分不是别的,多带几个人一起往生,办得到,不是办不到,这叫生死自在。净宗法门修到生死自在,时间一般讲三年到五年;三年、五年你不能成就,是你没有真干,你没有真念,真念的话是可以做得到。「故云:华藏无异极乐,净土遍收玄妙」,这两句话是真的,《华严经》上毘卢遮那佛的实报土华藏世界,西方实报土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是一不是二。净土这个法门确实是遍收玄妙,八万四千法门都在其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看到这是遍供诸佛这个大愿。

再看下面这一章,这一章也只是一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是「定成正觉愿」。我们看念老的批注,「此第十二愿,名定成正觉愿。往生者决定成佛,正显弥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广度无边众生于究竟涅槃也」。这句话非常重要,所以净宗隋唐时代古大德,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肯定这个法门是一乘大法。原本讲一乘大法只有三部经,《华严》《法华》《梵网》《梵网经》没有完全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两卷,听说这部经分量很大,只有两卷传到中国来,这个经现在也不存在,失传了。中国这些古大德发现《无量寿经》也是一乘大经,为什么?《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从这个地方发现的。所以古大德说,《华严》《法华》都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个话我相信。为什么?我相信净土法门,真的是从《华严》《法华》《楞严》引导到这个进来的,看这些经典统统都是指归西方极乐世界。《楞严经》上也非常明显,佛问这些大菩萨们,问他们的修行,二十五位菩萨做代表,代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归纳起来不出二十五大类。这个二十五大类是从哪来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就十八,再加上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是二十五。不管修哪个法门,你出不了这个范围,所以称为二十五种圆通。任何一个法门都能明心见性,所以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可是我们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修行就有难易差别,法门没有差异的,决定平等的,我们根性不平等。

所以在《楞严经》上,一般都认为《楞严》是密宗必修的、禅宗必修的,好像净土宗的经典里面没有《楞严经》。其实「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就是《楞严经》上的,还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但是很少人去念,一般人念观音菩萨,都念《法华经》里面「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都念这个。文殊菩萨,这是世尊命令他的,让他替我们娑婆世界,特别是替地球上这些众生,这二十五种法门给他选一种,文殊菩萨帮助我们选,选的是「耳根圆通」,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跟这个地方的众生特别有缘分。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最灵光的是耳朵,看看不清楚,听得清楚,所以耳根比眼根厉害。观世音菩萨就是修耳根圆通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我们跟菩萨缘就很深,根性相同。而其实二十五圆通里,不只是观音菩萨这一个法门是个特殊法门,特殊是有两个。这个特殊是什么?按顺序排列的就是一般法门,一般排列的,不按一般顺序排列的,这就是特别法门。按顺序排列,观音菩萨排在第二,他是耳根,你看六根里眼第一个,第二个就耳根,鼻舌身,这样排列的。他没有排在第二,他排在最后,排在第二十五,这就是显示他的特别,而且太明显,你看原来应该摆在第二,他现在摆在最末后,所以大家一看就知道。

另外一个特别的,他那个位置只差一个,所以不明显,你要仔细去看你就发现到,七大里的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见大,弥勒菩萨是识大,他摆在弥勒菩萨的前面,这是按照顺序排的。但是大势至菩萨没有按顺序,他跟弥勒菩萨两个对换了,他排在弥勒菩萨的后面,弥勒菩萨排在他前面。因为他只调一个位置,不太容易看出来,本来他是第二十三,他的位置在二十三,弥勒菩萨二十四,他们两个对调了,弥勒菩萨二十三,大势至菩萨摆在二十四,最后二十五是观音菩萨,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所以一般学《楞严》的人很容易疏忽了,没看出来,只看到观世音菩萨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把「念佛圆通章」疏忽掉,这地水火风空见识,这见大!这个含义我们要晓得,观音菩萨最契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而「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是普契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的根机,这还得了吗?学《楞严经》,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搞明白,《楞严》是白学了。

我在初出家的时候,好像我出家的第二年,我在临济寺出家的,第二年临济寺传戒,我在戒坛里面担任书记。有一天我记得是晚上,台湾大学有几位同学,我还记得有一个,一个名字记得,其它的记不得了,有三、四个同学,叫古正美,他的姓不常见,古今的古,以后也是个大学教授。带了一个老师日本人,台湾大学的客座教授,日本人他也是法师,日本法师,带他来看我。听说我学《楞严经》,正是那个时候学《楞严》,跟李老师学《楞严经》。这个法师跟我见面,就问我学什么?我说:我现在正在学《楞严》。他说:你修什么法门?我说:修净土,念阿弥陀佛。他问我一句话,《楞严经》跟净土有什么关系?」这个日本人姿态很高,很傲慢,对我们是很轻视的态度,目中无人。我就反问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跟净土有什么关系?」这个他知道,西方三圣,阿弥陀佛的左右手就是观音、势至。我问这个话,他还没有觉悟过来,最后我才提醒他,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关键就是这两个人物,你能说《楞严经》跟净土没关系吗?《楞严经》里面含藏的玄机就是净土。你看把这两个菩萨,两个菩萨都代表的特别法门,没有按照顺序排列。我这个说破了,他就没有话说了,怎么这么粗心大意?还是台大的客座教授。以后我曾经六次访问日本,这老师的名字我忘记,我没有跟他见过面。所以我们修学大乘真的是字字句句都要很留意,不能轻易把它放过,才知道净宗之妙。千经万论,佛有的时候显说,有的时候是密说,你会看的你能看得出来,你不会看的你不晓得。《楞严经》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法门,两位菩萨做代表,这两位菩萨全在极乐世界,观音、势至。

这是说「弥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一点都不错,「广度无边众生于究竟涅槃」,涅槃是梵语。「愿文中,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远离分别就是不分别,诸根寂静就是不执着。诸根寂静是经题里面的「清净」,远离分别是经题里面的「平等」,净宗修学这四个字很重要,得清净心决定生净土。方便有余土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凡圣同居土是阿弥陀佛的秽土,但是人家那里秽土也清净,为什么?它没有三恶道,只是人天。得清净心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得平等心就是菩萨、就是佛,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西方世界跟一般不一样的地方,它是个平等的法界,前面我们读过了,连色身、容貌完全一样,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我们古人说一句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是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么我们人的相貌都不一样?念头不一样。念头如果一样,相貌就一样。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相貌完全一样?因为他都是念阿弥陀佛,所以现出来的相跟阿弥陀佛没两样,全是一样的。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会真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确确实实不止经里面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止。这个批注里说得很清楚,那是照古印度人所说的,阿弥陀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说不尽。每个人都想相好,念阿弥陀佛相就好了,你不相信你多念,果然念上三年相貌变了,体质也变了,体质变的是金刚不坏身,相貌变得像佛了。这个都是教导我们要认真去学习,认真去念佛。

这是「自《宋译》。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这个愿文当中前面两句,「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是从宋译。「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自《唐译》。这是夏老居士会集的经文,从哪个本子上取的,这是交代出来了。「至于《魏译》,康僧铠的本子,「则为不住定聚,必灭度者,不取正觉。善导大师释《魏译》时,多以《唐译》助显之。并于此愿立四名:一名必至灭度愿,二名证大涅槃愿,三名无上涅槃愿,四亦可名住相证果愿。」这批注注得好,把老居士会集的时候取舍都给我们说出来,哪一句是从哪一个原本里面取的都说出来了。善导大师很多人都知道,他是阿弥陀佛再来,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问日本这些法师有没有这个讲法?他说有。他们过去的祖师传来的时候,都说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所以他们对于善导的崇拜,我们中国人比不上。你到日本净土宗的寺院,普遍的没有一个寺院里没有善导大师的像,他的像是塑像,或者是石头雕的,这塑像到处都有,他们对祖师之尊重,善导大师,智者大师,这你到处都能看到。对祖师的崇拜超过对佛的崇拜,这是日本人,真正是尊师重道,念念不忘师恩。很多寺庙用善导大师的名称叫善导寺,你一看善导寺就晓得那是净土宗的道场。所以善导大师解释魏译,就是「不住定聚,必灭度者,不取正觉」,这是康僧铠本子里面的经文,善导大师解释还是用唐译,来帮助大家容易理解。

不住定聚,就是此地所讲的「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是禅定。诸根寂静,在一般讲,《楞严经》上讲这是阿罗汉得的定,九次第定,超过六道轮回。六道里面最高的是第八定,四禅八定,第九定就超过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所以他们住四圣法界,他有四个等级,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诸根寂静是阿罗汉跟辟支佛。远离分别,尘沙烦恼也断了,这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佛,是这个境界。最高是佛法界,佛法界里面如果再把无始无明断掉,他就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去了。所以魏译的经文「不住定聚」,是说这两句,此地讲就更清楚,「远离分别,诸根寂静」。必灭度者,这就是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这就是必定灭度。灭度就是成等正觉,成无上正等正觉,证大般涅槃,是这个意思。

善导大师这里头重要的,就是这一愿里面,还可以再加上别的名称,这四个名称,意思就更明显。第一个是「必至灭度愿」,你要是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必定能达到灭度,这个灭度,灭是灭烦恼,无始无明的烦恼习气统统灭掉。二,也可以称为「证大涅槃愿」,梵语涅槃,中国翻译也就翻一个灭字,灭什么?灭烦恼是因,灭六道、灭十法界这是讲果,因果统统灭掉,因为都不是真的。见思、尘沙烦恼是假的,连妄想都不是真的,果报呢?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六道也不是真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你觉悟了,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是要证大般涅槃,这就出了十法界。三,名「无上涅槃愿」,这个无上涅槃是在极乐世界成就的,也就是说一定在极乐世界,能把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尽。《华严经》上讲的,你一定会证得妙觉果位,那就是无上涅槃。四,也可以说是「住相证果愿」,不是灭相,住相。在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有相,不是没有相。妙觉位就没有相,妙觉位回常寂光,那就是这个实报土也没有了。可是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佛,他可以在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那就他住相,他相不灭,这才叫事事无碍,他可以不住相,也可以住相。住相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有余依涅槃」,不住相是「无余依涅槃」。这个跟应身、化身不一样,应身、化身那是法身菩萨示现的,这是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修得果位,依旧不坏相。西方极乐世界相是永远不会坏的,它永远不会变,它只有心现,没有识变,可以跟阿弥陀佛一样常住极乐世界,永远住极乐世界帮助一切众生。佛是老师,这些人当教练,帮助他们稳稳当当成就。

像中国古代,君主制度之下,我是看到一个好处,培养接班人,你看立太子,皇上立太子,大概皇子们宫廷里面的制度八岁上小学,十五岁是大学,当中没有中学。如果立为太子,他就有固定的老师,有三个老师:太保、太傅、太师,这三个是他的老师。太保管什么?管他的生活健康,教这些东西;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讲的生活教育是太保管。太傅管道德,伦理道德是太傅管;太师是管学术,将来治国平天下,管这个,他有三个老师。他还有三个教练,教练是什么?督促他干,带着他干。你学了之后做不到不行,这三个教练叫少保、少傅、少师,这是要跟着他,跟着太子在一起生活的,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所以你要是真了解之后,你说中国称为封建,那是时代不相同,在那个时代用那种制度就很好。时代不一样,它没有什么过失的,它这个教学是圣人,圣贤的教育。教育是圣贤,我们就晓得,政治是圣贤的政治,社会是圣贤的社会,工商业是圣贤的工商,它不一样。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老师,这些人已经成佛,证得妙觉果位,他还留在极乐世界,他当教练,他来辅导这些一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真的他们的烦恼还没有断尽,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那不是他自己证得的,所以需要有这些人去帮助他。由此可知,这些人在西方极乐世界地位都称为等觉菩萨,这些人多!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等觉菩萨,来帮助众生顺利圆满证得究竟的果位,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一。《甄解》赞曰:高祖(指善导)愿名太尽愿意矣」。日本人称高祖就称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提这四个愿的愿名,这提得太好,这一愿的意思就统统都显示出来了。「今会本取《唐译》之文,又以定成正觉为愿名,正符善导大师之意。」善导大师立这四个名的意思,显弥陀这一大愿。

我们再看下面,「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称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叹与十念必生等五愿,为真实愿。」四十八愿里,这个五愿是真实愿。善导大师,佛门里面都称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是净宗第二代祖师;净宗第六代祖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天台山还有一位法师,也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丰干和尚,在国清寺修行的寒山、拾得、丰干,寒山、拾得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丰干是阿弥陀佛。佛菩萨常常在世间,这一般人不认得,到认得的时候他已经要走了,他就不在了,这是真的。如果他说什么菩萨再来的,佛再来的,他还活在世间他不走,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所谓真人不露相,这是真假我们要能够辨别。在近代印光大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从一个小朋友的口中知道的,在《印光大师永思录》里,有一篇文章记载这桩事情,他们去看印光大师把这个事情说出来,印光大师把他们呵斥了一顿,教训一顿,永远不能说这个话。所以到印祖往生,才把这桩事情说出来,大家才晓得有这么一桩事情。

所以善导在四十八愿里,称这五愿「视为四十八愿之心要。可见此愿,实是弥陀宏誓之心髓。彼佛本怀,只是为一切众生决定成佛。」这句话非常重要,彼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怀就是本愿的意思,就是为一切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佛;换句话说,他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接引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缘众生。我们一定要加上有缘,有缘是什么?他能信,不信就没有缘。信了要能解,解了要能行,行了才能证,证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往生就证果,往生之后决定成佛。所以极乐世界是成佛的一个学校,成佛的训练班,到那里去肯定成佛。「为实现此愿,乃有十念必生之殊胜大愿」,为了实现这一个大愿,就是必定成佛,定成正觉,所以才有十念必生。这个地方的十念,后面到第十八愿的时候,有很长的批注讨论这桩事情。我们可以在这个地方坚定我们自己的信心,为什么?任何一个人都有前世,前世还有前世。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号称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之前有没有你?有你,不但有你,无量劫之前还是有你。你不只在这个地区上过过,你在太虚空当中许许多多星球都曾经住过。你能说过去生中没有遇到过佛法吗?肯定遇到过,肯定修学过,你没有修得成功,那是你的信愿行不具足。现在又碰到,表现的是十念必生,看看过去,过去善根深厚,要不然哪有那么简单,临命终谁给你一讲,你就相信,你就接受,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个个都是跟阿弥陀佛有很深厚的因缘,要不然做不到。

虽然跟阿弥陀佛的缘很深,可是迷得也很严重,迷是什么?听到、见到了也不相信,老师劝导的时候还不相信。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信净土真的好难!对这个净宗法门原本有很深的误会,连李老师劝我,最后劝我的话怎么说?他说:这个法门,古来这些祖师大德,很多真正有学问、有道德、有修持,他们都信了,我们也就信一次吧!老师用这些话来劝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怎么接受?我是从《华严》《楞严》《法华》里接受的,讲这些经讲多了,有一天突然想起来,文殊、普贤是修什么法门成功的?看《华严经》。因为《华严经》后面没讲到,很认真的从头到尾再看一遍,发现了,《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就讲到了,文殊、普贤是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的。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肯定跟老师是学同一个法门的。你看那个时候我也是粗心大意,《四十华严》讲了一半,都不晓得这个事情。再回过头来,从头再看起,发现了,真的善财童子是跟老师走一个路子的。发现什么?头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的,头一个先入为主。看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恍然大悟,原来善财童子彻头彻尾念阿弥陀佛。

当中那个参学是示现,示现什么意思?这个法门超过一切法门,示现这个意思。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这一段就是代表无量法门,代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接触,门门都了解,但是不学。后头是「恋德礼辞」,参访,你的接待、你的照顾、你的报告,我听了很感激,恋德是感激他的恩德;礼辞,辞是不修,还是念佛念到底。才看出这个味道出来,我这样才对净土相信了,然后看净土的经典不一样,就看出味道出来。所以从这个地方深深体会到,印光大师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对于这个经教没有诚敬、你对老师没有诚敬,你什么都学不到,讲得再清楚、再明白,没听懂,没听进去。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现在人学圣教难,为什么?圣贤教诲他不尊重。不但圣贤教诲他不尊重,他连父母也不孝顺,孝顺父母是性德,奉事师长也是性德。迷失了自性,性德不见了,没有了,换句话说,就是佛菩萨来教你,孔老夫子来教你,你都入不进去,你自己的障碍太严重,你不能接受。

我这段时期常常在想,想一部书,《国学治要》,民国初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民国十九年,我民国十六年生的,我四岁。换句话,这部书到今天八十年了,我没见过,我晓得有这本书,我想这本书。昨天有一位同修给我送来了,我一看很完整,没有缺一页,字很清楚,心想事成想来了!我非常感激,我让同修们把他的名字记下来,我把这个书送到台湾去印三千套,印出来之后我送一套新的给他。可以影印,可以照相影印,字再放大一点,放成十六开看起来就很舒服。这套书是什么?为什么会想起来?我在台湾,这很多年前,应该有十年前了,我第一套《四库全书荟要》,我买了一套,世界书局出版的,非常欢喜,那个时候心里就想这个分量太大,不是一般人能读得了的,我也没有办法,哪有时间看这个书?所以我就想起来,如果把这个书里头重要的东西节录下来,好的东西、重要的东西节录下来编成一本书,这样看一本等于说全书你都看到了。我找我弟弟,他在上海,也给他一笔钱,希望他在大陆请一些退休的教国文老师,没有事情的时候看这些书把它节录,也做了,我看到不理想,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没有想到古人已经替我做了,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样,它不是用《荟要》,它是用《全书》《四库全书》依照经史子集里面重要东西,好东西都把它节录出来,书的名字叫《国学治要》。这个「治要」怎么来的?治要是唐太宗编的《群书治要》,他从这个得的灵感,所以他也用「治要」做名称,叫《国学治要》。但是唐太宗的《群书治要》重点是在政治与政治哲学,里面关于修身,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它这一套东西很多。《国学治要》那就很普遍,它是学术一种研究的东西,范围广。

所以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看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再复兴起来,要念这个。这个念到之后你就有能力去看原本,可以看《四库》,这个做为《四库》的一把钥匙,先读这个,对《四库》了解、熟悉,你再看就有味道了。所以我想了一套办法,就是要人扎儒释道的三个根,德行要紧,人没有德行这些东西你入不进去,德行是根本。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必修的课程,你不修你不能做人。第二个学文言文,这套书选得好,它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从台湾「国语日报」的,《古今文选》里面去查,一定有它们选出来的东西在里头,如果能选到一百篇,那就很省事了,就背这一百篇,读这一百篇。因为这一百篇是《国学治要》里头有,它也选了,那省很多事情,从这个地方扎根,用个十年时间、二十年时间,我们传统文化就又兴起来了。不从这里下死功夫不行,一定要依传统的老办法,不能够搞新花样,新花样是不能成就的,一定要照古老的方法。这个一百篇文章一定要背,要熟背一百篇,你对文言文的障碍没有了。德行有的时候,你这个基础已经够了,所谓「十载寒窗,一举成名」

现在这么多好东西都出版了,我是前两年商务印书馆再版《四库全书》,我买了一百套,原本是想送国内各个学校,缘不具足。所以一部分送到海外去了,马来西亚送了十套,印度尼西亚送十套,澳洲送了十套,看国内有没有缘分。世界书局通知我,他们的《四库荟要》也准备再版,所以我也订了一百套,过去我跟它买了六十多套,这一次我跟它订了一百套。所以《国学治要》好,我昨天一看到,我就通知书店准备印三千套,它这一套大概有这么厚的本子八册,精装八册,这就是小《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精华,非常有意义。我想这么久的时候它来了,大概就是缘成熟了,缘不成熟它不会来,来了缘就成熟。《群书治要》我也印三千套,有平装、有精装,精装印五百套做为礼物送人的,平装有二千五百套。我是要送从政的这些志士仁人,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所以我分配的是共产党、国民党、民进党,我都送,希望他们大家都学老祖宗,把政治办得愈办愈好,人民就有福。我们也有缘分这个地方讲讲大乘经典,其它的我不闻不问,我们守住自己的本分,这个行业就是讲经教学,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