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八集) 2010/1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9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三十五面,倒数第七行:
「《大智度论八十五》曰」,《大智度论》有一百卷,这八十五就是第八十五卷,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我们学过,这句经文是学佛的人所期望的,终极的目标,就是最高的目标,无上正等正觉。《大论》里面这句话说得好,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佛才证得,这个一人是指这个位次。菩萨所证得的,即使等觉菩萨所证得的,还是称为正等正觉,不能加无上这个字。无上这个字只有成佛才能加上,这是无上。实际上都是每一个众生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这个般若智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现在我们的智慧变成烦恼,所以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这是真的。觉悟的时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迷的时候这个智慧就变质,就变成烦恼,所以烦恼无量无边,智慧也是无量无边。佛看到我们迷失了自性,非常可怜。佛与菩萨们,特别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他也成了无上正等正觉,一般讲都是在同一个阶层、同一个地位,都是以大悲心为根,以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本来我们居住的环境,实在讲比极乐世界还要殊胜,常寂光净土,那是我们的老家,是我们的根本。学佛最后的目标就是回归常寂光,证得妙觉位,妙觉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这一愿是无比的殊胜,我们继续往下看,「恶道众生善根微弱,复多宿业,蒙佛愿力加被,摄受往生。生彼土已,悉令成佛,此实阿弥陀如来慈悲至极之无上圣愿」。这讲的是什么?地狱的众生。地狱众生能成佛吗?能。为什么?我们可以说,一切众生阿赖耶里面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种子是因,遇到缘它就起现行。如果这个地狱众生,阿赖耶里面的佛种子遇到佛缘,他当然就成佛了,而且是在一念之间。这是我们可以能够相信的,可以接受的。问题就是他能不能遇到缘,遇到缘的时候他能不能接受,关键在这个地方。地狱众生为什么受那么多的苦,地狱罪满之后还要到饿鬼、畜生,那就是在地狱里面,虽然地藏菩萨在那边教化,除地藏菩萨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佛菩萨,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里面关键的地方就是他的宿业,所以他的善根弱,弱就是遇到佛缘他会当面错过,问题在这个地方。
像这些事情我们都有经验,想想自己,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的情形,就能联想到地狱跟我们也差不多。我们从小遇到佛缘,那是在乡下,乡下的妇女迷信,到庙里面去烧香求平安、求保佑,我们小时候跟着父母也上庙去烧香。以后慢慢上学了,在学校里受了一些教育,知道这是宗教、这是迷信,几年学校教育下来之后,我们对这个再也不相信,再也不接触了,这个就是什么?这就是宿业的影响,善根微弱,就这个意思。
我这一生如果不是遇到方东美先生,怎么可能去学佛?我在学校读书那些同学、老师,如果你要说我出了家,你跟他们讲,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连我自己都没有法子相信,不可能的事情!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这是当代的一位哲学大家,在台湾是名教授,在国际上也是名教授。所以我学的是哲学。他给我讲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给我讲佛经哲学,我感到很讶异。他老人家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的时候,他说:「释迦牟尼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这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我们怎么知道释迦牟尼是哲学家,这是哲学家口里肯定的。说「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句话很中听,很有诱惑的力量。我们从这一堂课把以前这个错误的观念改正过来。逐渐慢慢了解之后,我们也去逛寺庙了。逛寺庙不是去烧香,不是去拜拜,也不是去参加他们的活动,到寺院去找经书看,那个时候经书外头买不到。老师告诉我,佛经哲学他说现代已经不在寺庙了,在哪里?在经典里面,必须找经典才行。我说:好事情!这样入门的。入门之后,这真的,为什么?有了恭敬心。这是业障!如果没有恭敬心,再好的老师指导你,你都得不到受用,你对他有怀疑,你对他不尊重,你就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印光大师的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你能得多少,完全是你对佛法诚敬的程度,与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就是那个诚敬心。以后我们了解,世出世间法都在诚敬。对学的功课不尊敬、不重视,对教授的老师没有恭敬心,这人肯定什么都学不到。这就是此地讲的宿业跟善根。
我们能想象得到,诸佛菩萨都是慈悲到极处,全心全力在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他们的事业,永恒的事业,永远不改变的事业,。一切时、一切处,遇到众生,悲心就起来了。这个众生如果他善根发现,他愿意接受了,他就得益,地狱众生也不例外。我们相信,地狱众生他虽然造作不善的业堕落到地狱,过去生中在佛法里头一定有相当长久时间的熏习,所以阿赖耶的善根深厚,这一遇到他就回头,他就相信,这一念信心就帮助他往生净土。多半生在疑城边地,这是非常可能的。虽然有疑惑,肯听话,试试看,如果真有,那不就占了便宜吗?没有就算了,存这种心生边地疑城。他是真的生到极乐世界,不是假的。在极乐世界也有人帮助他修行,「蒙佛愿力加被」,就是这第二愿。
第一愿是说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换句话就是没有一个人有贪瞋痴。为什么?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也就是说,贪瞋痴慢疑这一些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全部都没有。没有因,没有缘,当然就没有这个果报,所以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里头只有人天这两种果报。虽然是人天的身分,但是也得佛力加持,具足阿惟越致菩萨的待遇,跟阿惟越致菩萨没有两样,这是无比的殊胜。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一生当中决定成佛,只是时间早晚不同。这个早晚与个人的习气有关系,与自己的宿业有关系,所以有人勇猛精进,他证果的时间就缩短;有人比较上懈怠懒散,他成佛的时间延长,但是决定都在一生。西方人寿命长,都是无量寿,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修学。黄念老下面这一句赞叹的话,他说这个真是实实在在是「阿弥陀如来慈悲至极之无上圣愿」,他有这样的一愿,教三恶道的众生都有机缘往生不退成佛。
我们看下面文,「盖以从恶趣带业往生之众生,宿具恶业,应堕恶道。」他要是遇不到佛法,在恶道里面他受报的时间到了,他会离开,离地狱道。离开地狱道,多半是在饿鬼道、畜生道,也有到人道、到天道的,总在遇缘不同。有的时候他遇到佛缘,遇到佛菩萨,他没有到极乐世界,他到天道、到人道来了。但是到人道、到天道,决定免不了将来还要到三恶道,这无法避免的,所以说六道轮回,出去非常非常之难。这些人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他到极乐世界去了,「往生极乐不复更堕三途,故曰不堕恶趣」。这些人纵然他们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诸位一定要记住,不是边地,他要是能够生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这样的一个身分,得弥陀愿力加持,就是「阿惟越致」这一愿的加持,三恶道里面跟他有缘的众生有感,他也能有应,他也能化身到三恶道去帮助他们、去度他们。他会不会堕三恶道?不会。他从西方极乐世界再到三恶道那是菩萨的身分,他是去度化众生的,所以永远不会再堕三途了。
下面,「故龙树大士曰:若人生彼国,终不堕三趣」,三趣就是三恶道,永远离开三途了。这句话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你才知道它的殊胜。我们每一个人三途的罪业多重?这个三途,贪瞋痴,我们常常讲的时候还得加两个,贪瞋痴慢疑,五毒,有没有?这个念头常常起,一天不知道起多少次,你就晓得这三途的业因多重。外面的缘财色名食睡,贪瞋痴慢疑是里面的根,阿赖耶里头的病毒,根。外面这个缘财色名食睡,这因跟缘一接,你就造业,就造三恶道的业,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起个念头就造一次,你一天起多少念头?你造多少三恶道的业因?我们冷静思惟就知道了,我一天念阿弥陀佛,这是造西方极乐世界的净业,时间少,恶的念头多!善的念头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几句不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忘掉了;恶的念头起来的时候念念相续,你说这个东西多厉害,这多可怕!冷静去思惟、去观察,才知道麻烦大了。
尤其现在灾难在现前,社会动乱,活在这个世间有什么意思?留恋世间就是不想出六道轮回。六道里面人天还算好一点,但是时间短暂,一百年这一弹指之间,到你七、八十岁的时候你就了解,不值得留恋。得人身应该修行,应该要超越六道轮回。世间好事只有一桩,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一桩是真的好事,其它的好事都出不了六道轮回,叫轮回业,只有念佛求生净土这一桩好事。真的搞清楚、明白了,全心全力去念佛。有疑惑要听经、要读经,帮助你破迷生信。你有疑,你的信心不足,这帮助你断疑生信。信愿坚定了,经可以不念,经也可以不听,一心念佛就好了。还有疑惑,还不坚定,这个经教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没有经教很容易堕落,自己把持不住,所以经教是佛菩萨给我们的助缘。「又善导大师曰:乃至成佛,不历生死。是则横出于六趣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成佛,决定不再堕三途。
后面还有一段,「又此章大愿,摄二殊胜。一者,恶趣众生亦得往生极乐,不复更堕恶道,表弥陀悲心无尽,度化无余也。」这个意思我们能体会得到。「二者,凡往生者悉皆作佛,究竟菩提。」这个法门只要你往生了,品位高下没有关系。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他自己说的,他希望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什么品位?下下品就够了,他就满足。真的吗?真的。他是真的通了,为什么?你上上品往生,你是阿惟越致菩萨,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跟谁平等?跟佛平等,跟阿弥陀佛平等,往下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使我们对阿弥陀佛真的是五体投地,没话好说,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好人,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比他差一点,跟他一样!连身体相貌都一样。「由此可见弥陀本心,念念愿一切众生成佛」,这个心念我们要学。实在世间人所以不能成佛,所以天天在造业,他起什么念?希望我比任何一个人都好。别人比我好一点,我就嫉妒他,我就生烦恼,这个念头怎么能成佛?这个念头怎么能往生?真正想这一生往生的人,你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到,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大家,真求往生,心同佛,愿同佛,德同佛,行同佛,你只有这四个同,你就决定得生。真心是这样的,你每天念不念佛都无所谓,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是什么心?念念希望一切众生赶快成佛。还有冤家、还有对头吗?没有了。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论他犯什么样的过错,都叫什么?一时迷惑,那不是他的本性,一时颠倒,意气用事,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他不吃亏,我们自己吃亏。这是真理,你要想通。
所以真正念佛的人,真正求往生的人要怎么看?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成阿弥陀佛,感恩的心!真的这样看法,不是我应当这个看法,错了,他真的,事实是如此,一点都不假。谁做到?善财童子做到了。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一生成就,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他凭什么?就凭这一点。帮助我的人,赞叹我的人,有恩于我,念念不忘,是佛菩萨照顾我;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也是佛菩萨,没有两样,佛菩萨来考验我,看看我还会不会生烦恼。一生烦恼更应该感激,为什么?不及格!明明他对我有恩,我为什么还要恩将仇报,那不就胡涂了吗?他贪图一些身外之物,这身外之物全是假的,钱财我用他用不都一样吗?何必去计较?全是一场空。所以那个感恩的心要从这里生起来,没有一个不感恩,我们这一生才能圆满成就。起心动念了,想一想阿弥陀佛会不会起这个念头?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真理只是迷悟,迷而不觉那叫造业,叫轮回业;觉而不迷,这就是往生之道。学佛的人还有看不顺眼的人,还有看不顺眼的事,你就错了,你真的错了。学佛的人样样欢喜,我们过去常讲,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陷害我也是好事,我考试通过了,我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我没有怨恨、没有烦恼,还是一样的喜乐,法喜充满,对了。考试通过了,要感谢考试的人;考试不及格,也要感谢考试的人。不及格怎么?我再更要用功,我这一关没过去。及格了,我感谢他,这一关通过了。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你说你多快乐,你多幸福!早年老师把佛法教导给我,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就是最高的享受,永远感恩,永远欢喜,永远自在。所以这个要学,「念念愿一切众生成佛」。当你跟有人过不去的时候,不管是什么人,你心里不自在、不舒服的时候,你把这句多念念,「阿弥陀佛念念愿一切众生成佛」,你的怨恨就化解,你的烦恼就消除了。
「而此愿既已成就」,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了,成佛就是他所发的愿都圆满,都兑现了。「足证弥陀智慧功德、威神力用不可思议」,这真的。你看,把烦恼习气全都变成智慧功德,自己得到的、成就的清净平等觉,无上的清净平等觉,自利又能利他,念念念众生成佛就是利他,自利利他,所以威神力用不可思议。「末云」,末后说,「得是愿,乃作佛」,发愿说,我得到这个愿,这成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表此愿成就,我方成佛」,我是法藏菩萨,我方成佛,「若此愿不成,我终不成佛。故曰:不取无上正觉。以下各愿,简为不取正觉」。这就省略,这个地方讲这一句是「不取无上正等正觉」,到以后每一个愿文后面就是「不取正觉」,文句愈简单愈容易受持。
我们看下面第二章经文,它这个章二十四愿四十八,把五种原译本里面意思统统都圆满摄取而没有遗漏。我们读第二章,第二章有三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这我在前面透漏消息,在这就看到了,平等世界,这十方世界没有的。第一个,「身悉金色愿」,就是『皆具紫磨真金色身』;第二,「三十二相愿」;『端正净洁』以下,「身无差别愿」,这个三愿。我们没有任何言辞能够赞叹的,让我们看到了感恩不尽!十方诸佛剎土里头没有的,特别是对于六道众生的来说,生到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统统具足,这还得了吗?生到边地,经上讲得清楚,边地是因为你有疑惑往生,信心并不坚定。你那个疑要是断掉,立刻就入品,这就是下品下生,就入品。入品,这第二愿所讲的你统统具足。而生边地疑城的时间最长五百年,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这最长的,他一定断疑生信。所以有些人在边地里很快,几天他就回头。我们平常多听经,多读诵《无量寿经》,利益功德很大,为什么?它能增长我们信心,纵然我们将来生到边地的话,很快就可以回头。这部经没有白听、没有白读,它会起作用的。
我们看黄老居士的批注,「此章具三愿」,这第二章里具三愿。「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四十八愿我们算总数,这是第三愿,四十八愿第三愿「身悉金色愿」。没有说凡圣同居土在外,没有讲这个,没有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在外,那这就是给你说明,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紫磨真金色身,没有例外的。「生彼土者,身皆紫磨真金之色」,下面为我们解释。「真金色者,盖为如来之身色。善导大师曰:诸佛欲显常住不变之相,是故现黄金色」。五金,金银铜铁锡五金,其余四种都很容易接受到氧化,颜色改变了,只有黄金不会,所以人家把黄金看得贵重,就这个意思。黄金的色永远不会变,取这个意思。所以佛现的相他就现这个相,永恒不变。日溪法师讲「此标中道实相色」,永远不会变的,也有表法的意思,表中道实相。「今此大愿,欲令一切往生之人,同佛身相,皆真金色」,这是从体质上说,金刚不坏身,这从体质上讲。下一愿是从相貌上讲,都一样!「此显生佛不二,真实平等」。在他方世界不平等。
我们这个地球,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佛虽然居实报土,他示现在我们人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我们的人不平等。我们跟释迦牟尼佛体质不一样,相貌也不一样,他比我们殊胜多了。可是极乐世界找不到一个人跟阿弥陀佛的相是有差异的,找不到,全都是一样的相,一样的身体,一样的相。也会,我们初学的时候就有个疑惑,那到那个地方,我们人不都不认识了吗?到底哪个是阿弥陀佛,哪个是往生的人,不就不认识了吗?这一点不要担心,到那个地方,因为佛力加持,你都是阿惟越致菩萨,你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哪个是佛,哪一个是观音菩萨,哪一个是你认识的同参道友,都知道,绝对不会认错。所以我们现在,这自古以来也有这个,画西方极乐世界变相图,画的那个相貌都不一样,那都跟这四十八愿不相应的。佛的相画得特别大、特别高,往生的人相都是小小的,这都是错误的。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莲花一开,人身一出来,那个相就跟阿弥陀佛一样的。
「故《会疏》曰:是故愿言,我国人民,纯一金色,无有好恶」,大家一样的,「彼我平等,情绝违顺」。这个意思说得好!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做这个示现?你就想一想,他把十方世界,他去考察、去参观访问,一切诸佛剎土里面取长舍短,众生身体、相貌有差别,引起很多的麻烦。相貌好的贡高我慢,相貌比人不如的就嫉妒障碍,这不都生烦恼吗?所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带业往生,你的烦恼永远生不起来,为什么?它没有这个缘,到极乐世界大家相貌都一样的,你也不必挑、不必拣了,大家都平等。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那个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是阿弥陀佛的真实智慧,真实利益。你生到其它的地方的话,肯定有这些外缘勾引你的烦恼习气,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会疏》之说,正显中道实相之义」。你看这个地方不能不去!你还到哪些地方去找?有这些外缘,不同的缘,它就让你造业,只有极乐世界没法子造业了,体质一样。
再看相貌,底下这一段讲相貌,「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这一句就是一愿,「三十二相愿」。「国中天人」,这就说明凡圣同居土。「皆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是为第四愿,称为卅二相愿。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简称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转轮圣王亦具此相。」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有许多地方还相当保守,随顺这个世间众生的常识,为什么?要说真话你不相信,给你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相信,为什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世间有。谁有?转轮圣王有,福报大,所以相是福报,相好是福报。
「《智度论八十八》」卷里面有说,「谓佛现此大人相者,因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说,则为现卅二相」,这个说得很好。「佛本离相,而现相者,顺世间习俗故」。要给你说真的,大经上有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知道。他那个地方无比殊胜的各种天人都是这个相,个个都是身是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给你讲真话,确确实实没有人能够相比的。在十方世界,十方世界佛的相、菩萨的相、声闻的相、人天相都有差等,不是相同的,唯独西方极乐世界体质相同、相貌相同。
既然世尊,这是随顺众生常识来说,下面也简单介绍一下。「又《法界次第下》」,下是下卷,「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为现三十二相。」我们同学应该都知道,诸佛菩萨包括阿罗汉应化在世间,无不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会上佛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三十二相是应众生心的所知量,你说「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众生没听说过。所以用众生平常这个知见,心目当中所向往的,我要具足哪些好相,在相书里面都有记载的,要用这个方法来逗众生的喜爱,来现这个相。这就像《法华经》里面世尊诱导众生,让他们接受大乘,但是他不愿意。所以他举三车,你喜欢小车,告诉你,门口那个地方有羊车,有很多人喜欢,有羊车,一个人坐,拉一个人的;又告诉你,外头有鹿车,有很多,大家都喜欢;结果出门之后只有马车,最大的车,羊车、鹿车都没有,全是马车,全是大车,这是佛一种诱导众生的善巧方便。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给你讲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你听了非常欢喜,到极乐世界去,比这个殊胜太多了,你才真正生大欢喜心。
这里有一句是表法的,这一句很重要,「表法身众德圆极」,圆满到极处,这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使见者爱敬」,为什么?性德圆满显示出来了。这就是说,无始无明的习气都断干净了。习气没断,这个相现不现?现。习气没有断,说实实在在的话,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时候这个相就现出来了,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常说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个相现出来了。现出来的时候那个清晰的程度差一点。譬如十住菩萨那个相,无量相好跟十行菩萨比,十行菩萨清楚,十住菩萨就差一点,十行菩萨跟十回向菩萨比又差一点,十回向菩萨跟十地菩萨比又差一点,那是什么?就是他无明习气没断。其实统统都有,不是没有,全都有,到等觉位的时候圆满现出来,妙觉位的时候就没有了,妙觉位回归自性。所以等觉位是最圆满的,妙觉位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也没有,回归到自性。这部经里面三种真实,叫「真实之际」,那就是回归自性。
我们迷是从自性迷的,一念不觉,自性变成阿赖耶,到最后入到妙觉的时候又回归自性,好像是个很大的循环。以后还会不会再有这个循环?这是问题。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替我们问出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不会再迷了。我们能相信吗?能,因为这一圈都走过了,从梦里醒过来,都走过了,都走过的时候,你就都有经验,不会再迷,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情。没有经验的时候很苦,迷的时候是不知不觉,起心动念、造业受报,所以搞十法界、搞轮回、搞三恶道,回归自性之后再不会。对于遍法界虚空界里面还有一些没有回头的人,很多,自性起用,也就是妙觉究竟佛他起作用,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有应,他连实报庄严土都应,实报土里面有感,他在那边应,什么地方有感,什么地方有应。感应道交这桩事情,实际上来说就在当下,因为它没有时间,它也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先后,没有空间没有距离,就在当下,这些全都是事实。
我们看下面三十二相简单的解释,「《三藏法数四十八》」,《三藏法数》现在的本子很多,页数都不一样。我用的《三藏法数》这个本子是五百二十八页,它这个地方是讲四十八,我们现在用的是五百二十八页,有,比这里还说得详细一点,我们把它念一念,第一个,「足安平相」,就是足底,我们脚底没有凹处,足是平的。我们可以看到,婴儿他那个脚是平的,所以佛脚是平的,叫安平相,他没有凹下去的地方。我也听说,现在当兵如果有这种脚的话,人家不要你。你看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样,印度人说这是好相,我们现在当兵不要他。所以古人这个批注注得好,是印度的习俗,他们认为这是好相。第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这是讲纹,像我们的指纹一样,我们的手指都有指纹,脚下,佛的脚下是有轮相,叫千辐轮相,这个是比较少见的。第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这是好相。第四个,「手足柔软相」,手足柔软的相,这我们中国人一样,这也是贵相。确实富贵人,你跟他握手,他手像棉花一样,确实是不一样的。第五,「手足缦相」,这个是很少见,手掌、脚掌指头当中有缦,就像我们看到鹅鸭,你看牠手指当中牠是连着的,牠有缦连着的,这是第五。第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我们一般人没有这种圆满的相。第七是「足趺高好相」,趺是脚背,我们打坐叫跏趺坐,盘腿叫跏趺坐,这是脚背,「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第八,「腨如鹿王相」,腨是我们讲小腿。小腿确实,鹿的腿,鹿跑得很快,所以牠的脚很健康。所以你看到鹿的小腿确实是圆圆的,这是一种健康的一个相。第九,「手过膝相」,垂手过膝,手长。我们一般人手没有那么长,但是我们看到猿猴的手长,所以这是一个好相。第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第十一,「身纵广相」,就是身高跟「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就是我们两手张开这个长度跟佛的身高是一样的。第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毛而不杂乱」。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汗毛,大概印度人的汗毛比我们多,我们中国人的汗毛比较少。你看外国人的汗毛都很长,颜色都很深,通常我们看到灰黑色的多,青色的比较少见,青色的。第十三,「身毛上靡相」,他这个身体,就是我们讲的汗毛,它是尖端右旋向上。第十四,「身金色相」,这是我们前面讲过,身如黄金色。
第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实际上这些光我们中国人叫气,练气功的人他知道,他能看出人的气,在佛法叫光,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通常看这个气,能看到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而且都能看得很准确。可见得这个光确实是有,我们现在因为心浮气躁,杂念太多,看不到,这个能力失掉了。可是小孩能看到,小孩天真,他还没有什么杂念,他会看到。随着年龄慢慢长大,他妄念多了,他就看不到。可是现在的小孩跟从前不一样,从前小孩应该在八、九岁的时候,还都能看到这些常人看不到的东西。现在小孩我想三岁就不行了,为什么?一天到晚看电视,电视把他扰乱了,把他的本能扰乱了。第十六,「皮肤细滑相」,这个我们容易懂。十七,「七处平满相」,这个七处是两足、两掌(手掌)、两肩跟头顶,这七处平满没有缺陷。第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我们的腋下是都凹进去,佛的这个地方它是圆满的。第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威仪是讲容貌举止,他的生活当中一些动态,「如狮子王」。狮子我们也比较少见,但是从电视上的动物奇观可以常常看到。第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伛曲是像弯腰驼背这种相他没有。
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肩膀圆满,很丰满的意思。第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颗牙齿,我们一般人牙齿三十六颗,这四十齿是贵相。第二十三,「齿白齐密相」,不但牙齿他有四十齿,而且牙齿很坚固,白色的,整齐。二十四,「四牙白净相」,这就是讲门牙,上下这四颗大牙,门牙。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这是讲两颊这边的丰满,像狮子好像都有鬓须一样,方形的一样丰满。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这是我们能理解的。所以佛陀当年在外面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讲究。而且他们真正是一个平等的六和团体,托钵不是说,托钵是分(也是像分小组一样),到各个街道弄巷里面去托钵。你看那么大的一个团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相信分很多小队,各人去托,托回来一起吃。回来的时候它混合在一起,真正是所谓一钵千家饭,所以他是平等的。你托的东西菜不错,他托的东西不好吃,大家都混在一块,混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我们相信佛陀加持,佛陀一加持的时候,味道都变成上味了,境随心转!所以他有这种能力。第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佛的舌头广长舌相,他的舌头伸出来又薄又细,能把脸盖住。
这个相,此地没有讲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一个相好都有因。所以在经里面有说到,菩萨修行证果要成佛之前,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为什么?相好是修福报,没有福报,人家不喜欢你,你去帮助人家,人家不接受,不愿意接受,所以要修福报。这就是也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希望我们都能够福慧双修,如果你是修福不修慧,那是凡夫;修慧不修福,你不能度众生。我看到曾国藩一篇文章,给他朋友的一封信,感叹当时世风日下,他举出很多人,甚至于读书人,依旧贪图名利,不是真心为国为民,都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非常感慨。他们做大官,居高位,有丰厚的俸禄,推卸责任,不肯真正的替人民办事。真正遇到好人,这个好人地位很卑,而且多半没有人缘,人家不用他,所以一生潦倒,最后怨恨而死的很多。他对这个事情非常感慨,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为什么?好人为什么没有得好报?他有智慧,他没有福报,所谓是过去生中修慧不修福,他应当受这个果报。那些做高官的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爱国爱民的心,居这个高位,那是人家修福没有修慧,他福报大。我们很清楚,了解事实真相。所以遇到佛,那你就得,真的你就得到圆满,福不足,福会补出来;慧不足,慧也能补起来,遇到佛法统统都圆满了,大圆满。
释迦牟尼佛他要不出家他是国王,说明他的福报很大。虽出家教学,你看常随弟子还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常跟他的;不常跟,临时来的,我估计不会少过三千人,这么大的一个团体,这是福报。得到社会大众的恭敬赞叹,个个都是好学生,跟着释迦牟尼佛都是福慧双修,他们接受世尊的教诲,然后他们又辗转教导别人,四面八方去教学,所以福慧双修。这就是说明福与慧我们都要重视,佛尤其重视修福。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跟李老师,李老师教导我们的时候,也是嘱咐我们决定不要疏忽了修福。如果没有福报,他老人家说得很清楚,你慧有了,讲经讲到天花乱坠,但是怎么样?没有人听。那就是什么?没有福报,没有人缘。所以非常重视,常常叮咛我们要结法缘,要修福。我们学生都很穷,收入都很微薄,怎么个修法?老师很善巧,老师每一个星期讲经两次,一次在图书馆,一次在莲社,教我们这些学讲经的学生,二十多个人,老师讲经那天,我们这些人做接待,接待就修福。在门口站着,欢迎大家来,接引大家,给他们安排座位,送经书。他说,如果你有一点零钱,买一些花生米,一个人送一颗,小糖果,这都是修福、都是结缘。我们从这个地方学到,所以以后法缘殊胜,缘愈结愈广。得真干才行。
佛教给我们,不要积财,积财丧道。有财呢?有财就得要施,十方来,十方去,这个效果就愈来愈多,愈来愈殊胜,愈殊胜就愈要多做,不做不行。最好的是什么方法?我一生是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十方供养的他做一桩事情,法布施。你看,他把人家供养他的钱建了一个弘化社。弘化社就像一个佛经流通处,他自己可以出版。在那个时候他自己买了一套机器,那是铅字排版的,还得有工人,有排版的工人、有校对的、有编辑的,他搞了一个像书店一样,自己来印,印得好!弘化社的这个版字大、清楚,纸张装订都好,很讲究。你看到这个书很欢喜,错字很少。错字少,那叫善本。所以我们在最近代的善本,可以说弘化社是能担当得起的,这善本书。所以这是很难得的一桩事情,学老和尚,老和尚一生就做这个事情。遇到有灾难,老和尚也赈灾,钱从哪里来?从印经款项里面拨一点出来,是以印经、印送善书为主。他一生不搞别的,没有建寺庙,住别人的道场,就做这桩事情。我觉得很好,省心,一丝毫牵挂都没有。将佛法流通到全世界,这很不容易!
现在我们可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可以做电视,可以做网络,可以做光盘,也可以做印书,这个都是同样性质的。让愈多的人认识佛法、了解佛法、学习佛法,在佛法里面得到殊胜的成就,这是无量功德的好事情。供养多呢?供养多我们就印大书。前年我请商务印书馆,他们重刊《四库全书》,我订了一百套。这一套今年出齐了,书都运到香港这边来了。我们送了十套到澳洲,送十套到马来西亚,也送十套给印度尼西亚,日本也会送几套,其余的想送给大陆各个大学。上个星期世界书局也来找我,他们也有意思想再版《四库荟要》。我听到很欢喜,这个书比《全书》还好,比《全书》的价值还要高。
乾隆皇帝当年编这套书,是保存中国的图书,让它不至于散失,这用意非常好。那个时候都是手抄的,手写的,《全书》一共是七套,分藏在七个地方,现在《全书》由于战乱,《全书》现在只剩三套半,有一套是不齐,残废了,有三套是完整的。而《荟要》是给皇帝自己看的。所以《全书》里面当时对于清朝不利的这些文字,他都把它删掉,但是《荟要》里头没有删,《荟要》是给皇上看的,不是给外人看的。而《荟要》只有两套,皇帝的书房里面一套,另外一套在圆明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掉,所以只剩这一套。这一套现在在台湾,他们就根据这一套照相影印。上一次他们初版的时候,我买了大概有六十多套,他总共出版是两百套,我给他买了将近有六十套。我是他们的老主顾,所以现在来找我,想再版。我说好,行,我也答应他,我跟你买一百套。真好!所以这个价值比《全书》还要高,分量只有《全书》的三分之一,精装五百册,差不多也是像我们《乾隆大藏经》这样的,应该有将近五套的样子,这么大的一个分量。《全书》就多了,《全书》是一千五百册,所以它是《全书》的三分之一。这就是供养我的多了,就去大印,大本的这个;少就少印,统统去做这个事情。
最近我还印了一套比较小的书,这一套书也是我常常心里念,居然有同修送到我这里来,我也不知道什么人送的,《群书治要》。我在这里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书是唐太宗下令编辑的。我们知道唐太宗十六岁跟着父亲起义平定了当时动乱的社会,以后做了皇帝。做皇帝就想到怎么治理这个国家?一定要找这些过去历代帝王治国的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就散在《四库全书》里(当然那个时候没有《四库全书》,我们今天用《四库全书》大家好懂),经史子集里头。他就下令给魏征,这是唐朝非常有名的一个大臣,让他来主编,把过去的经书、史、子,经史子这三样里面关于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的文字把它抄下来,编成一本书。他们一共享了好像是六十多种,六十多种书里头,这些书都在《四库》里面,从这里面抄录下来的,总共好像有五十多万字,非常之好。这个书编成之后,唐太宗天天读,手不释卷,贞观之治,这一部书的贡献非常之大,太好了!这是在唐朝的时候,做官的人一定要读。
所以我想到这部书,因为政治跟治家,治家、治国,乃至于现在说的企业,当企业的老板,你要是治理你的事业、公司,这是做领导人一定要懂得的。所以同学把这个书送给我,我一看非常欢喜。这个书是民国初年印的,八十年前,八十年前的书,我翻开来一看,好像没人去看过,那就新的,没人看过,干干净净。我也交给世界书局,我说你给我印三千套,我拿来做什么?做礼物。送给谁?送给从政的人,这做官的,这公司老板,我送给他们,我拿来做礼物。我当时立刻就想到,我会送共产党、送国民党、送民进党,好事情!这个印得愈多愈好,字字句句那都是珍宝,所以应当要读。包括我们平常做人基本的德行,统统具足,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要想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你因为读这部书,就等于经史子里面六十多种书你都读了,也能带动你去看《四库》的兴趣。
那还有一种,我当年得到第一部《荟要》的时候,我看到好喜欢,就想到能不能从《荟要》里头把精华的好东西摘录出来,把它编成一部书,我就有这个念头。我找我弟弟,在大陆找这些退休的,教国文的这些老师,找到三、四个人,请他们从这个《荟要》里面,去看《荟要》。《荟要》当时我送给复旦大学有一套,上海有两套,上海复旦大学有一套,上海图书馆有一套,我送了两套,去看,节录下来。以后我看了,节录得不很理想,所以就不了了之。到最近的时候,天天还是想这个事情,没有想到商务印书馆在开馆的时候,那是清朝末年,我还没出世,他们已经就编了一套叫《国学治要》。这个治不是政治,是治学,《国学治要》,一共这么厚的一册,八本。内容是什么?《四库》经史子集,集里头它也编了。《全书》里头只有经史子,没有集,这一套里头有集,就是小《四库全书》,太理想了!我看到了,非常欢喜。民国十九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我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个原本,找到原本,我也想大量的翻印,赠送给学校图书馆。这个就是《四库》图书的精华,精华录,很有价值,它这个分量比《群书治要》多,分量多。
所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我常说的,方法就是真正有心人,一生有志于学,不要想升官,不要想发财,才能做这个事情。名利心重,他这个事情做不成功,名利心很淡薄,我们一生在这个世间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避风雨就很快乐了,这种人就可以干这个事情。他就能够真正做到「为古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这是圣贤事业,一生乐此不疲。那要怎么样?先要修德行。德行我们常讲的四个根,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做到,认真学习,身体力行。再能够背诵两百篇古文,文字障碍没有了,《四库》你可以看了,文字障碍没有了,钥匙拿到了,《大藏经》的钥匙拿到了,你可以看《大藏经》、看《四库全书》,文字没有障碍。你要能够下十年、二十年功夫,学儒,中国第一大儒出来了;要学道,那成神、成仙;学佛,成佛、成菩萨,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肯定达到,中国兴旺了。汤恩比博士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给诸位说,是中国人文化的世纪,这个一定要懂。中国文化不但能救自己国家民族,能救全世界,全世界都需要。这是根据我最近十年的经验,我接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许多不同国家的领导,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个不欢喜,都能接受,这个很难得。我们要珍惜、要努力,要真正发愿,来到这个世间做一桩大事,最终别忘记念佛求生净土,成佛!到极乐世界去成佛。
下面,第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是清净的意思,就是佛的音声清净,音声能远闻,不需要用扩音器,很远都能听得清楚,有这样一个好相。这也能让我们想到,世尊当年在世,没有现在先进的科学,没有这个扩音设备,尤其在旷野,讲经的时候多半在树林、河边,三千人,讲话能叫人听得清楚,这个我们怀疑,读到这一个相好,我们就明白了,他的音声跟我们凡人不一样,能够远闻。第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这是眼睛的相,绀青。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像牛的眼毛很长、很清楚、很整齐,它一点都不乱。第三十一,「眉间白毫相」。实际上它不是一个珠子,它是两根白毫盘旋在眉的当中,这个右旋还放光,佛常常从这个地方白毫放光。第三十二是「顶成肉髻相」。我们看到佛像,这个佛像前面顶上有一块红色的,那就叫肉髻,也叫「无见顶相」。《楞严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有很多有神通的人,想飞在佛的顶上,看看佛的头顶,看不到,它放光。它放光,你看不到佛的头顶,所以叫「无见顶相」。
「望西师曰:依此愿故,众生生者,皆具诸相,不假修得」。你看,菩萨成佛要修,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福,才有这个三十二相,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可太便宜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报得的,他就具足,他不用去修,他就具足了。「具足此相,为华开后」,还是花开前?这有人问,到底是花开前具足,还是花开后?「答:不待花开,是生得故」。这就真的是俱生,你在花苞里头,花还没有开的时候,这个相好就统统具足了。那我在此地跟诸位透个信息给大家,不止三十二相,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三十二相是佛的方便说,到极乐世界你才发现无比殊胜,你会感谢释迦牟尼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