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0集) 2010/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6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八十五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七这里看起。
十号,「七、无上士。士者人也。人中最胜,名无上士」。我们再看底下所引的《涅槃经》,「《涅槃经》曰: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为最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士,这个意思有几种讲法,第一种,士者人也,中国通常称,你看男士、女士这是称人,人的意思。在中国古时候社会阶级有四种,士农工商,士农工商都是人,什么样的人才称士?一般讲读书人,现在所说知识分子。更深一层的意思,这个士有德行、有学问、有智慧,就是圣贤人这才称之为士。所以社会里面常讲高士,那就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才有这种尊称。佛也称士,上面加了个「无上」,由此可知,这个士在我们一般人称谓里面,这是圣人,圣贤。佛法里面称为无上,因为佛门里面这叫上士,有阿罗汉,阿罗汉还有上,有菩萨,菩萨还有上,那是佛,佛再没有上,所以佛称无上士是这个意思。《涅槃经》上是用比喻来说的,如来称无上士,就是佛称无上士,这底下有个比喻,譬如人身,头是最上,手足、身躯那都不是最上的。所以佛亦如是,最为尊上,比法要尊,比僧要尊,也就是说在法、在僧之上。佛不出世,这个世间没有佛,那什么是最上?给诸位讲,法最上,佛不住世,法最上。因为僧是修学佛法的这些人,这个僧,我们要知道它的本意不是指出家人,在家出家、男众女众,只要依佛经教修行的都称之为僧,僧里头没有出家在家,也没有男众女众,叫僧团。僧是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修学的,所以它有中国「众」的意思,大众的意思,中国人讲三人这称一众,佛法里头四个人才称众,所以僧是众的意思,众多的意思。好像军队,军队人数很多,但是一个人也叫军人,所以他一个人也称僧,是这个意思。这些佛学普通的常识,我们要知道,不知道往往就产生很多误会。
下面说「又曰」,这也是《涅槃经》上讲的,这个地方讲的就很清楚,「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上士有所断的,「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断是讲断烦恼,你还有烦恼,还有所断的;还有所断的,你是上士。譬如我见思烦恼断了,尘沙还没断,无明还没断,还有上;但是见思断了就能称上士,真是上士。我们中国称这个士是士大夫阶级,读书人,但是他们的见思烦恼都没断。能把见思烦恼断了,当然超过他们,这是上士,上士是圣人不是凡人。圣人有小圣、有大圣,小乘这是小圣,包括辟支佛这是小圣,都是断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习气,辟支佛连见思烦恼习气都没有了,阿罗汉还有习气。菩萨断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没断,所以菩萨的地位比阿罗汉高,当然这是上士。佛连起心动念都放下了。世出世间,我们讲世间是六道,出世间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出世间,所以讲世出世间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业因统统断尽,那就没得断了,就变成无所断者,无所断者这称无上士,这名字的意思从这么来的,再没有了,他烦恼断尽了。
「《会疏》同上二说」,这是同《涅槃经》里面所讲的。「疏曰」,这是《会疏》里,这是批注,《无量寿经》批注,「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无上士」。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里面是主指天人,我们说天当然就包括人,欲界有六层天,愈往上面去这个欲念就愈淡薄。欲要是不起作用,不是真的断了,它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他有定功。这是佛法里常讲的四禅八定,只要得初禅,这个定功就能够把欲望压下去,伏住了,烦恼没断,伏烦恼伏住了,它不起作用。佛把欲望分为五大类,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望都控制,都不起作用。这个里面我们要留意到,为什么?财可以不要,色也可以远离,名也可以不要,能不吃饭吗?能不睡觉吗?这两样东西好像是很严重的。但是确确实实的,如果得到初禅之后,给诸位说,睡眠没有了,永远是清醒的,你不会疲倦,也不需要饮食了。不需要饮食,营养从哪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禅悦为食」。什么是禅悦?我们凡夫无法想象,那我们现在懂得一点科学,有点科学常识,人身体是个机器,机器的活动需要能量,饮食是能量的补充,睡眠也是能量的还原,很重要。有禅定的人他消耗的能量很少,我们看释迦牟尼佛这么一个僧团,当年住世他们每天只吃一餐,日中一食。工作量我相信比我们还要大,我们每天就现在这小道场里,大家能看到的,从四面八方到这边来参学的、来访问的,络绎不绝,从早到晚都要应酬。佛在世还得了吗?谁都想跟他见见面,谁都想提出疑难杂症向他请教,请佛开示,我们能想到他日夜没休息,一天吃一餐行吗?行,他有定功。
其实他不吃也行,能量可以从自己自性里面去提取,自性里面有圆满的能量、有圆满的相好、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真的。我们是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里面这些东西一样都拿不到,只能靠临时打工,每天吃饭就像临时打工补充能量,这是一桩苦差事,浪费多少时间,浪费多少精神,可以不必要的。一定要饮食讲求这种营养、那种营养,那都是什么?那都是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也跟着干。试问一问,你看牛羊一生就吃青草,不长得那么肥、那么壮吗?牠没有吃这种营养品,没有那么多。从这个地方你就能体会到,咱们求学老师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其实饮食之道也不例外,也是一门专修。释迦牟尼佛曾经给我们表演,六年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麦,麻是什么?芝麻。是不是吃一粒?我们不要这样去想,这样想不太合情理。一种,他只吃这一种食物,这个合情合理,能不能维持?能,一切都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跟李老师在一起十年,他的饮食习惯我懂得,非常简单,每天就是一点面条,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每天就是一点点面,分量不多,几片青菜叶子,他没有人侍候,自己煮。那个锅也是碗,大概就这么大一个小锅,带把子的,所以水烧开之后,面条下下去,再一滚的时候把菜叶放进去,大概再焖五分钟,火熄掉焖五分钟那个菜就熟了。拿出来吃的时候,再放一点油进去,放一点盐进去。我那个时候很奇怪,我说:老师,油盐为什么不先放进去?洗碗麻烦,这个它不沾,洗碗容易。所以他这一餐饭,从开始煮到吃完不到半个小时,干净利落省事!他一天一餐,早晚都没有,就是中午吃一餐,几十年如一日。他告诉我,他三十多岁就开始过这个生活,走的时候九十七岁,生活非常简单。在台湾,他一个月生活费用多少钱?台币六十块钱,合美金一块半。那个时候美金在台湾,大概是一块钱换三十多块,换到最高的能换到四十块的样子,你看换四十块不就一块半吗?我那个时候也跟他学,我看到他那个样子,我跟他学。因为我原本一天是吃两餐,晚上不吃,所以早晨那ㄧ餐断掉很容易。跟他老人家学,我学了五年,我那个生活过了五年,不难!但是我们年轻,烦恼比他多,妄念比他多,他一天两块钱就行,我一天必须三块钱,我吃的量比他多一点,多不到好多,多一些,我一个月需要九十块钱生活费用,在美金是超过二块钱。我吃到第八个月向他老人家报告,他听了头一句话问我,「你身体有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我说:没有,很正常。他桌子一拍:「好,永远这样下去。」人到无求品自高,生活简单不求人。
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得禅定的人、心地清净的人,这饮食可以断得掉,睡眠也可以断得掉。我们就能想到,四禅十八层天,这个里面的众生他们不需要饮食、不需要睡眠,精神饱满,那个精力永远用不完,禅定当中得来的。我在饮食营养这个里面有一点悟处,曾经跟老师请教过,我提出一个看法,也是一个想法,我们身体的能量,能量消耗我总感觉得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至少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正念消耗不多,劳力消耗也不多。为什么?我是从李老师那里得来的这个看法,李老师的工作量,大概是我们普通人五个人的工作量,你要跟他见面,一定一个星期之前约好,把时间给你;你临时去找,他没有时间,他时间统排好了。每天从早到晚都排满,大概都排到夜晚九点钟,晚上有一堂课,这样繁忙的人那么简单的生活。你看那个动作,我离开他的时候他八十岁,我跟他的时候那一年七十岁,离开的时候那一年八十岁,八十岁你看他就像五、六十岁人一样,动作非常敏捷。以后我在国外的时间多,他老人家九十七岁走的,我们估计他至少也要活个一百二、三十岁。
什么原因走的?食物中毒。他是医生,也就坏在是医生,医生胆大,那个不干不净的东西吃了之后,他有解药。是同学们,也是我们都认识的,煮的面送给他吃,他老人家的习惯,总在当你面吃完之后碗给你,让你生欢喜心。那没有知道,他那个面条防腐剂很重,就是外面买的一把一把的,你看能放很久,那个要没有防腐剂不可能放那么久。吃的时候味道已经不太正常,我们一般就不敢吃,他还是一样吃掉,第一次吃掉之后,他回去用解药,真的把那个毒解除了,没事。过了好像半年以后又碰到这么一次,他也不在乎,这次回去用解药的时候太迟了,这个毒已经散开,这下吃亏了,病了两个月。我去看他,看了好几次,每一次去看他头一句话告诉我:吃东西小心,千万不要到馆子吃东西,馆子都不干净。所以饮食不能不注意,过了期的东西,味道变的东西,决定不能吃。不要说佛门里要惜福,你是惜福,可是一生病好多人去侍候你,那叫惜福吗?不麻烦别人叫惜福。所以健康不能不重视,学佛的人没有个健康的身体,这个表法就不好。一看你学佛人是这样,谁还敢学佛?所以饮食要特别注意。我跟老师在一起,参加过不少的宴会,宴会当中通常我都坐在老师旁边,老师看到那个菜里头不太对劲的时候,他就碰碰我别吃,豆腐馊了,味道变了。
这些地方戒律懂得通权达变,譬如五辛,五辛是葱、蒜、小蒜(荞头)、韭菜还有洋葱,这五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五种不能吃,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现在能不能吃?现在要吃。为什么?这是解毒的,现在哪一样没有毒?我们早年在华藏图书馆,我们就唯一这么个小道场,韩馆长她在统理大众,规定每个星期一定要吃一次大蒜,大蒜好难吃,生的大蒜辣得不得了,逼着大家每个人至少每个星期吃ㄧ片。为什么?这是解毒,帮助你抵抗力,特别像伤风感冒那很管用,治病当作药用。这个不叫破戒,这在佛法叫开斋,有开缘。还有酒,素菜里面用料酒可不可以?可以,那不会醉。酒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把它放在五戒里头?五戒就重戒,其实五戒里头前面四条叫性戒,就本身就不可以。酒叫遮戒,遮是预防,预防什么?预防你怕你犯戒,是这个用意,预防酒醉之后犯杀盗淫妄,是这个意思。
所以老师有一次告诉我们,跟我们大家讲的时候,他说如果我们的酒量,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一样,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会制了。中国读书人都知道三百杯的典故,这个典故是真的不是假的,就郑康成(郑玄)。郑玄的老师马融,在马融那里三年,马融的学问,他大概全部都学到了,这么一个年轻人。马融讲学还喜欢听音乐,他拉了一个帷幕,像我们这帷幕,他在那里讲学,背后都是女孩子在那里唱歌、弹琴,他有这种雅兴,马融官做得也很大。学生听他讲演,哪一个不想这样看看幕后那些女孩子,只有郑玄一个三年如如不动专心听课,所以马融知道他的东西全部他得去了。这个老师是很难得,也是汉朝的名人,《汉书》里有他的传记。心量还是小一点,学生超过老师他知道,他还有点嫉妒,想害他,害他怎么害?把他灌醉。郑康成离开的时候,马融带着所有的同学到十里长亭给他饯行,每个人三杯酒,就真的三百多杯,醉的时候就好整他了。没想到三百杯喝下去之后,小小的礼节都不失,这真叫人佩服。在中国饮酒的,郑玄以后没有这个人,郑玄之前也没听说,郑玄之后再也看不到了,三百多杯一点没事,典故从这来的,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有其人有其事。所以老师说我们酒量都像郑玄的话,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必立,就没有了。这个道理要懂,他是怕你醉后乱性。佛是很讲道理的人,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持戒才有方便,你才有分寸,才不至于死在戒条当中那又错了。死在戒条你不就执着了吗?佛法头一个教你破执着,所以这道理不能不懂。每一条戒都是活泼的,所以戒律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时候有开缘,戒一定要开;什么时候一定要持,就是决定不能开。
这个里头特别就是酒,酒的开缘是最多,譬如生病,中国中医里面很多用酒做药引,这时候要用。你不能说治病的时候,我还是要持戒,那就愚痴,佛不是这样说法的。还有一个规定,这在佛门里也是,现在我就不晓得了,从前我知道七十岁以上,年岁大体力衰了,酒能够帮助你血液循环,所以每餐饭可以喝一杯酒,老和尚。我初学佛的时候,常常到华严莲社去听经,有时候去做义工,南亭老法师的师父智光法师,那个时候在台湾也是年岁最大的,七、八十岁,我也常常吃饭的时候,跟他们一起吃饭。老和尚旁边有个小酒杯,应该是高梁一类的白酒,我看到是奇怪,也不敢讲话。以后跟李老师,我就把这桩事情提出来,我说:老师,我常跟智光老和尚吃饭,他都一杯酒。他点点头,那是帮助血液循环的,是当药用的,开缘,我们才懂得,所以做料酒的话都没有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有特别应酬的地方也有开缘,譬如达官贵人在大宴会当中有酒,可不可以用?可以。那是什么?度众生!不要装得那么严肃,让人家看到不能学佛,你看学佛这样也不能吃,酒都不能喝了,这还能学佛吗?在那个时候你就随缘,你让他:学佛是这么活泼的,那我也可以。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有一次在北京,住在国际饭店,那一天去,我从楼上下来,在楼梯走下来,碰到华盛顿DC的一个华侨,也是很熟的人,碰到他姓徐,俗家跟我同姓,娶媳妇,喜宴就在下面。证婚人是程思远,政协的副主席,所以来参加婚礼的有很多部长,都是些官员。新娘是日本人,他们两个同学,北京大学同学,所以日本大使馆,都是政界跟企业界的这些人士。徐先生碰到我,临时抓着我,「法师,你也来给我做证婚人好了。」程思远是电影明星林黛的爸爸,所以林黛的相貌跟她爸爸很像。我跟程思远就坐在一起,那一天宴会上临时把我抓去的,所以就没有做素菜,那怎么?吃肉边菜,我也陪他喝一杯酒,我不要他再斟酒,就是这一杯。当中好像是廖仲恺的儿子,叫廖承志,他也在,他对我这印象非常好,他说「法师,你们这样活泼,我们也可以学佛。」我说「是,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一点不呆板。」你说我们在那个时候,我就答应了,因为证婚人要讲几句话,我就用十分钟来介绍佛法。你看这些人从来都没有这个缘分,哪里碰得上?这个好机会怎么能错过?欢欢喜喜给他们交流。怎么样能够帮助众生,机会一定要抓到,这个都是善巧方便,在智慧里面这叫权智。平时这个戒律,我们守得很严格,在这个场合当中一定要活泼,因为他们这些人如果学佛了,影响很大。
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名词,这个名词可以是圣贤,无上士是圣贤、是佛菩萨。底下说,「又《智度论》曰:涅槃法无上。佛自知是涅槃,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令至涅槃。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我们就看到此地,这是一半没有念完,这一半。涅槃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涅槃是梵语,通常翻作灭,灭是什么意思?四谛里苦集灭道,涅槃翻作灭,灭是灭烦恼、灭生死,烦恼是因,生死是果,因灭掉了,果当然就没有了。哪些地方有生死?十法界有生死,十法界里头两种生死,六道里头两种都有,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统统都有。十法界纵然是色界天、无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寿命长,最高的这一层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那一个大劫是多少时间?佛经里有个比喻,我们的世界,世界成住坏空一次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你说他的寿命多长,他的寿命就是他的定力,他有这么深的定力。八万大劫在我们看起来很长很长,可是在整个宇宙里它就不长了。八万大劫到了定功失掉,没有失掉之前,他们都自以为是证得大般涅槃,都成佛了,这是误会。到定功失掉的时候,他烦恼又现前,烦恼习气这一现前直接往下堕落,谚语所谓「爬得高摔得重」,他从三界的顶上掉下来,就会掉到三界最下面,掉到阿鼻地狱,就落到那边去。为什么会掉到地狱?他在那里肯定会起个念头,「佛说证得般涅槃就不生不灭,怎么我还有生灭?佛说的话靠不住」,这叫谤佛、谤法,谤佛、谤法的罪是在阿鼻地狱,是这么个原因。他能够生到那么高的位次,都是在佛法当中修的,圣贤道里头修的。佛说四空天不究竟,没有出六道轮回,这个定就不能算正定,佛法里面讲的三摩地是正定,这不能算是正定,出不了六道轮回不算成就。
佛法讲成就,最低的成就超越六道轮回,那就是证得阿罗汉果这才是小成就,阿罗汉称为小果,永远脱离六道,脱离六道之后他所住的是四圣法界。也就是用净土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四圣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土,六道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这样大家就很容易了解。学佛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放下,章嘉大师我们见面头一天告诉我的,看破放下,看破是什么?明了,放下是功夫。佛教到中国来把儒、把道都提升,提升到跟大乘等齐,问题是什么?问题你得修。解悟不行,解悟出不了三界,要证悟;证没别的,真放下。所以我们看小乘,看《华严经》十信位,这大乘法,十信位的初信菩萨,十信好像是佛教小学,初信是一年级。他是个什么层次?大乘经上讲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他断尽了,思惑没断。惑就是迷惑,也是错误,思惑是错误的思想,见惑是错误的见解,错误见解断了。
头一个不再执着身是我,错误见解里头,第一条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我所有的。所以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什么是我?外国哲学家有所谓「我思故我在」,我能想象的那个大概就是我。那是第六意识,比执着身是高明多了,他不着身是我,他执着能思惟的是我,能思想的是我。其实中国人讲,中国人讲灵魂,在六道里头确实灵魂是不灭的,在六道里头,它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搞轮回。遇到缘它得到一个身体,我们讲它投胎,在六道投胎了;缘尽了,这身体坏了,我们讲死了。死了是什么?身体死了,身有生灭,灵魂没生灭。可是灵魂迷惑,它要不迷惑它就不去投胎了,迷惑它才会投胎,所以它还不是真正我。真正我在佛法里叫灵性,灵性是觉悟的,不迷,魂是迷魂,不灵,灵魂是恭维它,魂不灵。孔老夫子对这个魂,实际上他知道,他称之为游魂很有道理,因为灵魂的速度很大。譬如说是在中国、美国,你看距离这么远,香港飞到美国西岸要飞十几个小时。灵魂一剎那就到了,它的速度很快,所以称它作游魂非常有道理。我们从这个名词来看的时候,我们知道孔老夫子不是普通人,我认为他是佛菩萨再来的,佛菩萨应化的。我也曾经把我这个想法请老师印证,老师听了笑了一笑:理上讲得通,事上没证据。回答我这么两句话,理上真讲得通,事实上没证据。他没有宣布,跟大家宣布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所以后人称他作童儒菩萨,那是一般称呼,还是没有依据。但是肯定是佛菩萨再来的,所以他所讲的东西,许许多多跟大乘的概念都非常接近,而修学的方法也相接近,著作虽然不多,在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有影响力。
真正证得涅槃,自己知道,这个不必去问人。可是没有人给你印证,你很难取证于人,这为教化众生,为了教化众生一定要找一个人给你证明,什么人证明?证明的人一定是开悟的,要找这个人。六祖惠能大师,我们从《坛经》上去看他,你细心去观察,他悟性高。《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在卖柴时候听到,他就有相当深的感悟。在黄梅听忍和尚给他讲这个大意,也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提出他对于自性的领悟,说了五句话二十个字,忍和尚给他印证,衣钵给他,禅宗第六代祖。所以悟,自己清楚。人实在讲,经上讲得一点都不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是什么?现在迷失了自性,诸佛看我们是个胡涂佛,他是个觉悟的佛,我们是胡涂佛。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永远是恭敬,他恭敬我们,我们不知道恭敬他;我们在迷,他觉悟;他知道事实真相,我们是完全无知。不但一切众生是佛,《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就是说十方剎土微尘世界没有一样不是。佛是什么?佛是涅槃。涅槃是什么?涅槃是自性,是一不是二。佛经里面所说的没有别的,全说自己,如果人要是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相信个个人都喜欢学习大乘经典,为什么?了解自己。我们世间常讲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到究竟圆满的就是佛,然后晓得,学佛跟自己的关系是多密切,怎么能不学?佛是谁?佛是自己。自性觉就叫做佛,自性迷就叫凡夫,自性没有迷悟,迷悟在人,自性哪有迷悟!所以我们要把迷惑放下,觉悟是现成的,暗去明就来了。所以古大德常讲「但尽妄情,别无胜解」,只要把些虚妄情执放下,那就是!所以涅槃无上,佛亦无上。
「复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无有与等者,何况能过,故云无上」。底下这一段是讲佛教化众生,佛用什么东西教化众生?戒定慧三学,一切众生修行证果就是持戒、禅定、智慧。智慧别求,求不到,你一求就错了、就迷了。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智慧,智慧没开,这定程度不够。其实定层次很多,纵然智能开了也别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止于这个层次,你不能再提升。不必去理它,定的功夫就愈来愈深,愈来愈深这个智慧就愈来愈大。定中能够勘验自己的境界,为什么?定中时间、空间都没有,科学里面所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你都看到了,要到什么?看到阿赖耶的源起,看到宇宙的源起,这是什么?这是菩萨。阿罗汉没看到,看到是菩萨,那就是法身大士他们都看到了。还要提升,为什么?就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这个提升是叫无功用道,古人说「此处用不得力」,一切都在定中,保持在定中,慢慢的让无明习气淘汰尽了。无始无明习气真的尽了,什么境界出现?实报土不见了,你就自己晓得你入妙觉位。实报庄严土是无始无明习气现的这么个境界,所以《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一点都不假。「一切法从心想生」,「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事实真相,佛法的术语叫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然后你才恍然大悟,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那是什么?你就证得法身。法身是什么?认识法就是身。谁的身?就是我的身,我身、你身、他身共同一个身。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一个心,一个性,一个相,法相。所以性不生灭,相也不生灭,它起作用它连续的。我们讲见烦恼里面身见没有了,边见没有了,边见是什么?对立,今天讲相对,对立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冲突没有了。再向上提升,执着没有了,执着里最严重的情执没有了,分别没有了,智慧现前!这怎么?持戒、禅定、智慧这现前。菩萨是这么成佛的,我们要想成就一定要走这个路子。
持戒从哪里做起?佛教传入中国要先从小乘学起。小乘戒是什么?讲做人,人天法还不到小乘。为什么?小乘的基础,人都没做好,你怎么能成佛?哪有这个道理?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就不学小乘了,小乘经虽然保存得很完整,没人学了。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教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讲经、学习经教,还是从小乘经开始,所以我们也多多少少学了三十多部小乘经。小乘经的分量非常多,经文不长,通常一部经,大概不会超过二十个page,不会超过,它也有将近三千种。中国古人用儒、用道来代替,在早年唐宋时代,确实他们用《老子》、《庄子》、《列子》,用儒家的四书五经,用这些东西来代替小乘,管用。这些东西不比小乘差,境界,我们学了之后比小乘还高,很容易契入大乘。所以以后就用儒道做基础,儒释道就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有儒释道之名,实际上呢?实际上儒释道已经融成一体。你看看一些古籍,道士、这些道长,你问他有没有读佛经?有,读儒家的书,统统都有。历代这些儒家他们都学佛,朱熹学佛,韩愈最后也学佛,最初是排佛,以后遇到大颠和尚搞明白了也学佛,所以历代一些大儒,佛跟道他都学。「虎溪三笑」不就是儒释道三个人吗?佛的代表是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的初祖,陶渊明代表儒,陆道长是道,儒释道是好朋友,天天在一起谈论学问,不分!
为什么?到那个境界才晓得,全是出自于自性,没有一法不是从自性流出来。还有一句话很有味道,没有一法不回归自性,这个话我觉得意思很深,从自性流,到最后又回归自性,这好像什么?循环。如果不是这样的循环,佛经上怎么会说出这么一句话!现在这个循环好像是被科学家发现,宇宙的起源,就是阿赖耶的源起,现在量子力学家发现,他们发现整个宇宙是从波动发生的。这个波动是什么?念头,意念,意念动,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跟弥勒菩萨讲的话是一样,经上这常说「一念不觉」,不觉就动了,觉心不动,觉悟不会动,不觉就动。这一动,阿赖耶就发生,阿赖耶是宇宙的造物主,从它发生的。佛经上讲得很清楚,能生能现是自性,能变是阿赖耶,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千变万化,这是阿赖耶起作用。最后是不是回归?好像是回归了。这就科学家讲的,科学仪器观察到的宇宙,他说只有全宇宙的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九十不见了。不见是什么?回归了,还是回归到法性,回归,回归到常寂光。常寂光,精密的仪器也没有办法把它测出来,因为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它没有任何迹象,你就没办法探测它。好像是个大循环的这个意思。
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提过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味,也是我们很想知道的。还源回归是成佛才回归,妙觉才回归,回归到常寂光。从常寂光出来,这个可以明了,物质是无中生有,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都是无中生有,那个无就是常寂光、就是自性,从这里变现出来。大家迷了,愈迷愈深,出现十法界,出现六道,出现三途,出现地狱,愈迷愈深。遇到缘碰到佛法慢慢修行,又不知道经过多少长的时间,佛家讲无量劫,你证得阿罗汉、证得菩萨,最后成佛又回归,到妙觉位又回到自性,这一个大循环。富楼那问,回归之后再会不会变成凡夫?就这个回归之后会不会又从头来起?释迦牟尼佛说不会。为什么不会?你的智慧完全现前,圆满了,圆满的智慧不会再迷了。他举个比喻,譬如黄金,黄金是从金矿里面提炼出来的,提炼纯金之后,它再也不会变成矿,佛用这个比喻。是提炼出来纯金,它会不会变成矿?我们要把黄金丢在垃圾堆里去,看再过几十万年之后它会不会变成矿?我相信金是永远不会变成矿的。它旁边染污的那些东西,那就变成矿石,那再经过提炼,不经过提炼纯金还是得不到。我想这应该是,佛说这个话是不是方便说?因为如果将来以后还做凡夫,那算了吧,我还学什么佛?我就不要学了,学到最后还要轮回,这还有什么意思?我觉得佛这些话是个勉励的话,同时也是真话,佛不打妄语。经过这一次提炼之后,纵然再有染污,很容易觉悟。那人有的根性为什么那么利?有的人根性为什么这么钝?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验到,那个根性利的都是什么?再回头的时候他很利的。又何况回归到自性之后,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随心应量,应以什么身得度,自性能现什么身,这就是如来现身,不是实报土里头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带着无明习气,常寂光土里面的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没有习气,这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起作用,不是不起作用,从他起作用的话,我们相信佛的话是真的,他不会再变成凡夫。所以这句话也有很多种解释,都讲得通,都能说出一番道理,但是并不矛盾,这是佛法里头妙用无方。所以,持戒、禅定、智慧非常重要。
我觉得像汤恩比所说,中国古人心量很大,能够包容异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人完全接受了,没有排斥。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这一融合把我们本土文化提升。这话说得很好,提升,怎样提升?就是戒定慧,这是佛法的。以后怎么样?儒也讲戒定慧,道也讲戒定慧,这个方法从佛这里学来的。所以从前人教学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想做通家样样都通,你一定从一门入,要不然你通不了。一门入什么?见到性就全通了,明心见性,智慧开了就全通。所以你要懂得,学儒,儒要是得定开智慧,佛法全通了,道也全通了;道持戒、禅定、开智慧了,儒也通了,佛也通了。别说儒释道,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法全通了,为什么?心现的。你明心见性,哪有不通的道理!样样都通,所以佛法里面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通门门都通。要怎么个通法?一定要从禅定,一定要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用科学的方法决定达不到这个境界,为什么?他用意识。你看佛法里头主张什么?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这是我们今天讲精神现象里面的三个支柱。离心意识,心是什么?印象。离心是什么?不落印象,心地干干净净,也就是不受污染,离心。离意,意是执着;识,识是分别。因为你有分别、有执着,阿赖耶就被污染,为什么?它落印象,这阿赖耶里头落谢种子。这是十法界的众生统统不能避免的。
十法界的佛,为什么不是真佛?天台大师说他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原因就是他用阿赖耶。阿赖耶里面虽然有无量落谢种子,四圣法界的人很厉害,他的定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伏住,让这些阿赖耶里面善恶种子统统不起现行,好像是清净心得到了。其实不是的,他还差一层,为什么?他还起心动念。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你就不用阿赖耶。不用阿赖耶就转阿赖耶为四智菩提,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末那识变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成就菩萨事业,菩萨事业是什么?度众生的,成就度众生的事业。所以都叫智慧,不叫烦恼,这就是经上我们常听到的「转烦恼成菩提」。所以真正功夫你能抓到这个,你就懂得怎么修。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训练什么?训练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是转阿赖耶识,不分别是转第六意识,不执着是转末那识,真功夫!如果我们还用第六意识在这里分别,研究经教,在分别经教,这不行,这学的是什么?这是佛学,这不是学佛。学佛不用这个,不用这个,经拿到面前能懂吗?懂,不但懂,还深入,也就是一般人我同样看这个经,他看不出意思,你看出许多意思,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再跟诸位说个真话,每一个字、每一句子里头有多少意思?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统统在这里头,不要说一本,就在这一句,就在这一个字。没人相信,但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一通一切通,何况一部经通,一句通就通了,一字通就通了,为什么?称性,没有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你只要见性全通了,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平常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学大乘的不能用思想,但思想用成习惯,用思想出不了六道轮回。现在有人说要用直觉,这有道理,别去想它,一看、一听、一接触都明了,直觉不去想它。这不去想它是什么?这就是定,你用清净心,开始练这个。清净心练出来之后,练平等心,平等心是什么?整个宇宙跟我是一体,以这个为主轴。决定没有分别,为什么?色受想行识完全相同!色是假的,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受想行识有。受想行识从哪来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见闻觉知,在自性里叫见闻觉知,觉悟称见闻觉知,迷了叫受想行识。它是一个东西,迷悟的两面,物质是假的,受想行识变现的。在法相宗经典里面讲得很明白,讲物质的起源,先有见分,见分要见,就出现了相分,所以相分是虚妄的,今天科学家跟我们解释,物质现象它的本质是精神现象的累积,累积连续产生的幻相。为什么物质现象有这么多种?那就是《还源观》上讲的出生无尽,贤首大师这句话是从经上来的,经典里面的,《华严经》上「出生无尽」。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就像万花筒一样,我们才真正了解这个真相。物质里面有很坚硬的,有很稀薄的像空气,这科学家给我们解释频率不相同。频率慢的就变成坚硬的固体,频率快一点的就变成比较松软一点的,像树木花草、我们皮肤这一类的,再快的就变成电磁波,完全是频率不相同变化这些东西,我们不知道。它变的东西,生灭是非常快速,一秒钟,从弥勒菩萨谈话里我们能体会,一秒钟如果是五次弹指,那是一千六百兆的生灭,它怎么是真的?我们完全把它看成、把它当作真的,这是分别执着。所以分别执着是严重的烦恼,特别是执着制造六道轮回,不执着,六道就没有了;不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
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要掌握着这个原理,在日常生活修行在哪里?就在生活当中,不需要什么刻意,刻意都错了。祖师大德刻意编这些仪规,那是干什么?度众生的,接引大众的一种方便。我们故意在那里做,做来表演给人看,让他起心动念,接引他。佛法谦虚,佛法是师道,真正的老师有学问、有道德,你向他请教,我无德无能,我一无所长。他说话是真的吗?是真的,一点没错。他跟你讲真话,但你不相信。所以哪有老师去招生的道理?那胆子太大了!这现在用的叫招生,这古人看到吓死人,你怎么敢招生?以师自居太狂妄了。那怎么办?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好老师,他自己又不表态,又那么谦虚,我们知道跟他学,不知道怎么办?我们学生做出好样子出来,对他恭恭敬敬样子生起来,别人看到,我们都去跟他学去,是这么个意思。所以那些形象全叫招生广告,这个要懂。我早年学佛,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自修要重实质,形式,我才晓得招生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形式的花样不一样,哪一种花样都好,都能吸收一些众生进来,让他看到生欢喜心觉悟,都是好方法,叫善巧方便,这要懂。但是我们把善巧方便当真的,那就错了,那全错了。所以自度之后这才能度他,你才擅于表演,表演当中知道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做给别人看的,不是给自己受用,他受用的,这就对了,这真正叫随缘妙用。中国自古以来这些文艺表演,夫子有个标准「思无邪」。表演的方式多,指导的方针只有一个,你不能叫看的、听的、接触的人产生邪思,那你就错了,邪正从这里辨别。
佛教那超越了,比它这个更高,在表演的过程当中,这利他众生当中,你要保住你的清净心。要用佛法的标准,就是《无量寿经》这五个字「清净平等觉」。你在表演当中,为一切众生表演,里面不失清净平等觉,那就是妙用,表演是随缘。如果清净平等觉失掉,那你就是被凡夫度走了,你去度人,最后被人家度走了,那不是跟他一样吗?起心动念把你的烦恼习气全都给引出来,那就错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重视持戒的重要,没有到一定的程度不能表演,一表演就被别人度去了,我去度众生,结果被众生度跑了。给我剃度的和尚,就是我的剃度师心悟法师,两年之后他就还俗,跟他一个女弟子结婚,他度她,被徒弟度跑。太年轻了,我那个师父比我小一岁,我比他大一岁,也会讲经,也会写文章,我没出家的时候,我们就常常往来在一块是朋友。所以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有意思出家,他就来找我,好像是两个月当中找了我九次,我看他的心很诚恳我就答应,到圆山临济寺,那时候他是住持,他给我剃度。所以太年轻做住持很危险。古人,这李老师告诉我,四十岁之后才能出去讲经,跟外面大众,你比较定一点,四十岁以前你还不稳定。我们在台中遵守老师这个教诲,四十岁之前学讲经是练习,在家里不出去,不接受外面邀请,家里头。台中的台中莲社、台中慈光图书馆,还有是一个寺庙住持是女众,也是李老师的学生,就这么三个地方,我们练习讲经地方,外面是不准去的。老师规定得四十以上,那个时候我们都不到四十岁,不准出去,老师这个关把得很严。就怕你自己定力不够,你被外头境界影响。所以做老师很难,学生能听话,学生不听话就跑掉了,有,不多就是了,不是没有。但是离开老师早的都不会有成就,这是我们以后都看到了。
今天讲到戒律,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深深觉察到戒律要从《弟子规》学起,要从《感应篇》学起。从《弟子规》里学伦理道德,从《感应篇》里学因果,因果的力量比《弟子规》力量大太多,《弟子规》三分力量,《感应篇》有七分力量。人纵然伦理道德学得很好,所谓是高名厚利还是会动心,还是会明知故犯,为什么?敌不过名利的诱惑。这个历史上很多,他不是不懂。但是懂得因果的人不敢,为什么?懂得因果人,他会想到将来怎么办?我现在地位得到了,我财富得到了,不是正当的手段,得到将来要还钱,杀人要偿命。没听说杀人,给诸位说,堕胎就是杀人,你要不要偿命,你敢吗?不敢!你欠人家的命债、钱债都是麻烦事情,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敢吗?所以一个不善的念头伤害众生,实际上就是伤害自己,叫反作用力,你这打出去回头就弹到自己,快得很。所以说因果约制人有七分力量,《弟子规》只有三分力量,佛法到圆满。佛法初学的戒律很简单,就是十条,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但是如果没有儒跟道这两个基础,十善业做不到;有伦理、道德、因果的基础,深厚的基础,十善业做到了。所以十善业叫人天法,来生不失人身,修得更好的来生生天,人天法标准在此地;再向上提升,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这是四圣法界;再向上,无上菩提。究竟佛果根基都在十善业。十善业的根就是《感应篇》跟《弟子规》,你能不认真学吗?不认真学不行。
年岁大了,今天年岁大的时候,我们得用一甲子做标准,六十岁以上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弟子规》没学过不要紧,《感应篇》没学过也不要紧,抓住十善业道,念兹在兹,一句阿弥陀佛永远不舍。李老师从前告诉我们,修净土要换心。要换心,心怎么换法?换成阿弥陀佛,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心。换句话说,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扫而光,这叫什么?这叫道共戒。阿弥陀佛,那什么戒律都圆满,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没别的东西。这是什么?对老年人一心专注,世间这些把戏都看过了,没有一样稀奇的,不想再看,一心就求生净土,这就对了,没有一个不往生。这样的发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讲得好。什么叫菩提心,不懂,不知道,你看看很多老阿公阿婆,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不生病的,我们亲眼看见过,这不是假的。你问他《弟子规》他不知道,《感应篇》他也不晓得,一生忠厚老实,决定没有害人的心,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有人每天念一部《无量寿经》,有人《无量寿经》都不会念,你看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锅漏匠,《弥陀经》都不会念,就一句阿弥陀佛他就成功,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只要一心,跟禅定就接近,一心到心里面杂乱东西都没有了,清净心现前,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你自己表现这往生的瑞相,那就是教化众生,让很多人看到信心生起来。念佛真好,人人都能做得到,人人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我们为什么不干?我们这一次细讲这部经,我估计差不多是一千个小时把它讲完,目的在哪里?目的是留给后人。末法还有九千年,九千年当中度众生成佛道,我们现在能够觉察出来就是这部经,所以我们多费一点时间把它讲出来。自己当然一定要换心,不再打闲岔,老实念佛,世间一切事随缘而不攀缘,有缘利益众生我们要做,没有缘不找事做,这就对了。有缘,那是佛菩萨让我们做。没有缘,佛菩萨叫我们老实学《无量寿经》,老实念佛,好,心是定的,不是动的,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所以看到这三个字,持戒、禅定、智慧,这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一切无有与等,一切法没有跟这个平等的,那当然没有超过的,所以称之为无上。无上士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