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0一集) 2010/8/7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1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一十七面,倒数第七行,我们从「安住一切」念起:
「安住一切者,《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在前面我们也讲过这一句,从这里看起,这是一个段落的起头。安住,无论是初学、还是老参都非常重要,古人所谓「身安则道隆」。我们想到近代这一个世纪,没有高僧大德出现在世间,佛法如是,世法也不例外,不但在中国,在整个世界几乎所有的地区我们都看到。原因是什么?这一个世纪「安住」两个字没有,整个世界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所以人心定不下来,这就很难成就。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大环境不好,这社会动乱,个人如果真的有善根、有福德,还是会有成就。善根是坚定的信心,福德是能受苦受难,这样的人很少,不是没有。所以佛当年灭度的时候,阿难尊者曾经问佛,佛在世,我们依你为老师,你不在世,我们依靠谁?佛说了一句话「以戒为师」,还有一句「以苦为师」。换句话说,在当前这个时代,我们能持戒、能吃苦就会有成就。具足这两个条件,无论是处顺境、处逆境,都能够如如不动。成功的秘诀就是古大德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譬如在今天这个环境当中,自己能够找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很落后的地方,落后的地方平安,大家不争,没有人来争,肯定物质条件很差。但是好,愈差愈好,盖个小茅草蓬,你送人家,人家不要,瞧不起你,这平安。
能够安定下来十年不动,你在这个地方安住,一部经教学到底。人只要有这么两个条件,持戒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属于持戒,必须要学。没有这个,那就是没有根,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根基,就在这三样东西里头。这三样东西不难,一年的时间足够。这三样东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是要每一条、每一条要把它做到的。《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条;《感应篇》也不算多,善恶因果总共有一百九十五条;《十善业道》就是十条,前面两个根扎下去,《十善业道》就没有问题了。也就是说,《十善业道》的细目就是《感应篇》跟《弟子规》,这个根扎好,那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条件取得。十年,这一部《无量寿经》好,每天读一遍,如果有缘分能够听讲更好,听讲我们现在有光盘、有网络、也有卫星电视。所以有这个缘分可以收听,一天能够听四个小时以上,不能少过四个小时。其余的时间专念阿弥陀佛,你心是定的,定上个三年、五年就得念佛三昧,再有个二、三年就很可能开悟,得三昧就是得定,定能开慧。所以真正想成就,任何环境都能修行。
在乱世大家在一起共修比较困难,像民国初年,确实那个时候真的有高僧大德真正想办学培养后起的人才,由于战争,都没有办法做得圆满。应慈法师办华严大学,不到一年就关门;欧阳大师办支那内学院,算是最有成就的,也只办了两年,就办不下去了。战后我在台湾,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莲社里面成立一个经学班,培养讲经人才,同学有二十多人,我是最后参加的,也只办了两年就没有再办,缘不容易。我学经教就在李老师这个班上学的,如果没有这个班,确实那我们连经教这个都学不到,时间虽然不长,我还碰上了。所以,安住一切比什么都重要。没有机缘,我们得想办法找机会,一个人过ㄧ个简单清苦的日子,护持不需要很多,有一、二个热心的护法来照顾你,就没有问题,生活愈简单愈好,人真正修行一天吃ㄧ餐可以,日中一食。
李炳南老居士他大概是三十多岁遇到佛法,比我还晚,我遇到佛法是二十六岁,他告诉我三十多岁。他遇到佛法不久他就过午不食,吃两餐,又过了二、三年早餐也断掉,一天吃ㄧ餐,一生都不变,这个很不容易,省事。自己照顾自己,吃饭自己烧,衣服自己洗,自己照顾自己,一直到九十五岁都自己照顾自己。最后的两年,才同意由两个学生发心照顾他,他才接受;之前有人想照顾他,不接受。我在台中跟他学教,也受他身教的影响,所以我在台中那个时候三十几岁,我也学他一天吃ㄧ餐,我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现在一天一餐。「多久了?」八个月了。「怎么样?身体有没有变化?」我说: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保持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简单,需要很少,一个热心的护法就够了,不需要攀缘,古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定要知道节俭、惜福,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有决心、有毅力,在动荡的社会当中,自己可以如如不动。学四大天王的广目天王,他就是表这个意思,在动荡的时局里,自己保持不动,一样能成就。所以这个意思,我在此地给诸位表出来,就是「安住者,不动义」。
「德成不退」,此地讲这个德就是戒定,我们能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学好,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永远不退心。然后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专修净土,这一个方向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目标是见阿弥陀佛,这个心要定,决定不改变,德就成就,成就不退,那就叫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能够把一切放下,那就是无德不具。我们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不但不执着,最好分别也没有。怎么能做到?专心在经教,一心念弥陀,这就都做到了。《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部经具足,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教,同时圆满具足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法身菩萨的教诲,都在这个当中。特别在像现前这种社会,抓住这一部经,一句佛号,没有一个不成就。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要明了,真正发心依教奉行。「前引《行愿品》中,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者」。前面曾经引《行愿品》这句经文,这个地方解释,「即是一念中,圆成行愿」。圆是圆满,成是成就,一念当中圆满成就普贤大行、弥陀大愿。「故能安住于如来一切佛果功德之法」,念佛法门圆满代表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前面这一句,是讲我们修行自行的成就;这一句是化他,我们成就之后,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那就不能住在一个地方。前两天日本的一位法师来访问,中西随功,我跟他认识大概也有十年。前些年我到日本去过六次,我访问过日本的比叡山,这个山日本人称它为佛教的母亲,日本人称这个山。日本佛教有十三个宗派,比中国多,这十三个宗派开山的祖师都在这个山上修行。所以我一定要到这个山上去看看,去拜访,去了解一下。这些祖师大德当年在山上修行,他不下山的,住得最长的多少年?告诉我,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不下山。最短的?十四年,所以他有成就。我们中国古人常说「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不行,这都是我们很好的典型。我移民到澳洲,办了一个净宗学院供养大众,希望大众在那个地方真正安心修行,能有点成就。那个时候我订了一个修学的期限,九年,有人告诉我,九年时间太长,能不能缩短七年?我也拿不定主意,刚好这个机会到日本去开会,比叡山看了回来之后,九年不能再少了,人家山上修行最少是十四年,我们这个九年那还能减少吗?就确定九年。
今年九年满了,明年就是十周年纪念,我们学院有没有成就的?给诸位说,没有。什么原因?没有能照规矩去做。儒释道三个根,我们教了不少年,没有人真正肯干;再有一个,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也没有做到。所以我告诉大家,因为他们的年龄还不算大,大概也将近五十岁了,还行吗?行。大陆上有个例子,五十五岁开始学习,是个在家居士,五十五岁(以前没有接触过佛法)才开始,六十五岁成就了,他在家可惜没剃头,一剃头升座就是大法师。他告诉我,他十年就学一部《无量寿经》,他怎么学?他每天听我讲《无量寿经》的光盘听一片,应该是十年前我所讲的,没这么详细。全经一共是六十个小时讲圆满,六十片光盘,他一天听一片,一片是一小时,但是重复听十个小时,每天听经十小时。他说听经对他非常受用,为什么?他妄念没有了,除了听经之外就是念佛。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听圆满了,从头再听,听完了又从头再听,听了十年他成功了。不但经文他背熟,可能连批注也背熟了,现在升座讲经他不要书本,也不需要参考数据,而且什么?触类旁通。讲得非常圆满,真正让人看到,你不能不佩服他。他生活在一个很辛苦的家庭,物质条件极差,能吃苦,吃苦耐劳,一生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成功了。这是我们好榜样,他五十五岁开始,我看我们净宗学院的同学,大概还没有到五十五岁,还来得及。如果到六十五岁没有成就,那就完了,那个问题就严重了。
成就之后,要报佛恩、要报众生恩,怎么报?「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此二句初赞大士之权德」,这些菩萨们善巧方便。「游步是游行与游化之义」,游行是寻师访道,自己还没有成就的时候,哪个地方有高人、有大德去亲近,向他请教,这是游行。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十九岁离开家,那就是游行、去参学,到三十岁参学十二年,印度宗教里面的高僧大德,学术界里面的高人都亲近过,德行、学问成就了。虽成就,问题没解决,在一般人他就停止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他不甘心、他不情愿,他在恒河边上毕钵罗树下,现在叫菩提树,在那个地方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也放下,入更深的禅定,以前所学的四禅八定,这再入更深的禅定,终于成就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三十岁。见性之后,见性就成佛了,就不是游行,那是游化,化是教化众生,自己成就之后,一定要成就别人。成就自己是为什么?是为了教化别人。也就是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要落实,不能说话不算话。十方,他老人家一生确实是游化,没有一定的住所,可是学生对他佩服到极处,他到哪里学生跟到哪里。跟他这些学生人数不少!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么大一个团体。晚上休息在树林底下,每个人找棵大树,在树下打坐入定休息。白天也在树林里面讲经教学,只是白天还有一堂功课,要出去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他做到了,做出榜样给我们看。真的是万缘放下,心里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才能成就。
「十方者,东西南北四方」,下面「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是四维,这叫八方,再加上上方、下方,这叫十方。「盖表空间之一切处所」,佛门常讲十方三世,十方是我们现在讲的空间,三世是我们现在讲的时间,用十方跟三世把活动的范围全部都包括了。「游步十方,表大士神通游戏,自在游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见性之后有这个能力,见性之后,六种神通具足了;具足,前面讲圆满了。见性之后,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全都没有了,时间跟空间在他境界里也没有了。时间没有了,人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你看这些菩萨有本事,能教化过去的众生,也能教化未来世的众生,他有这个能力。这些能力是什么?本能。这能力哪来的?本来就有的。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告诉我们,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种智慧、德能,六种神通是属于德能。相好,相好就像《普门品》上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他能现无量无边身,众生喜欢什么身他就能现什么身,千变万化。所以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没有障碍。
「行权方便者,权,对实而说」,实是真实,权是权变,真实是体、是自性、性体,权是起用,从体起用。从体起用不是自己有意思,这个诸位要晓得,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应化在世间,六道里头无论是哪一道没有起心动念过。像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是,他应化在世间没有起心动念过。没起心动念,他怎么能现相?他怎么能说法?这就是他的行权方便。我们看到佛的相,佛自身不着相;我们听到佛说法,实际上佛并没有说法。所以《般若经》上说,谁要是说他讲经说法那叫谤佛。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他真的是无说,他为什么会说?众生有感,他自然的反应,这个应是法尔如是。这桩事情,曾经有人问过佛陀,佛弟子当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向佛请教,舍利弗的智慧从哪来的?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佛用一个鼓做比喻,鼓大家都见过,古老的乐器,他说:鼓你知道吗?知道。鼓的肚子里有没有东西?没有,空空的,就两张皮包着空空的。他说: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样,里头什么都没有,可是你叩它,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无论什么问题你问他,他对答如流。他有没有动个念头?没有。所以真的叫说而无说,那个说是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他说的是什么!同样一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说了没有?一个字也没说。我们有说,为什么?起心动念,想想这个话怎么说法,就有说了。人家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会说法?所以说是无说而说。我们凡夫不会听,会听的人怎么听法?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就会了,跟佛完全对应起来。所以我们听佛说法,往往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很不容易做到。权实我们要懂得,证到实才有权,没有证到实,我们没有善巧方便,我们有方便,里头没有善巧。
「具权宜与权变之义」,这个权有这两个意思,权宜跟权变。「俗谓通权达变」,现在人所谓的,这个人的聪明智慧能够随机应变,就说这一类的,通权达变是随机应变,应变的能力非常强。这些菩萨们他们应变是达到究竟圆满,也是古人讲的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他们做到了,他们真的是不变,能应无量无边的变化。这我们无法学到的,虽然学不到,如果我们通过戒定慧这些方法来修学,哪一天我们也能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智慧能力全就出现,不必要学,统统出现。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具足智慧,智慧里头有实智、有权智,具足神通,具足相好。「权亦即方便之异名」,所以权巧方便常常连在一起说,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就是最恰当的方法。最恰当的方法就没有一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不一样,用得那么巧妙,就叫方便法。所以它是方便的异名。
「《法华文句》曰」,这部书是智者大师的著作,他给我们解释「方者法也」,方是方法,「便者用也」,用得很顺畅没有障碍。「浅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按佛教义,则如《大集经》云」,这是佛陀在经上讲的,「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这个意思深,你能够调众生,调是调教,中国人常常把调,下面就教学的教,调教众生这要智慧、这要方法。众生很容易接受,也能很清楚的明了,乐意依教奉行,他会成功。佛在这里告诉我们这个目标,可以说这是佛法教学的宗旨。如果人家要问我们,佛教教的是什么?千经万论宗旨是相同的,无论是显教、密教、大乘、小乘、宗门、教下,都是这一个目标,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位要知道。这一句话是梵语音译的,可以翻成中国意思,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它是释迦牟尼佛教人的总方向、总目标,这太重要了,保存梵语,叫尊重不翻。翻成中国的意思反而简单,六个字「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这个三也是正,菩提是觉,你看合起来无上正等正觉,佛法就是这个东西。
这里头有三桩事情,从后面讲第一个是正觉,三菩提,什么人得到?阿罗汉得到了。他怎么得到的?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就证三菩提,正觉这称为阿罗汉。再向上升一级,正等正觉就是三藐三菩提,菩萨证得的,比阿罗汉高了,正等。他怎么证得的?菩萨不但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也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才能证得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还不到佛,差一个阶级。最高的位次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所证得的,这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无始无明、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全都断掉,回归自性,明心见性,这才叫离苦得乐。你看阿罗汉证得正觉,六道的苦他脱离了,他不再轮回到六道,他到四圣法界去,声闻、缘觉、菩萨、佛。证得正等正觉,这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苦,下面离开了,声闻、缘觉离开了,菩萨、佛他还在受,他还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始无明,功夫还要往上提升,提升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就真的安住了,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时候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成佛了,十法界的苦永远脱离了,离苦得乐,有等级的,有层次的,真的离苦了。十法界都说是世间,真正出世间是要超越十法界才真的出世间,世间一切苦永远摆脱了,离苦得乐。不是我们现在,没吃的,送一点吃的来,我们离苦得乐;没有穿的,送一点穿的衣服来,不是这个,这个事情太小了。这些事情佛也教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处理去,大的苦乐,佛菩萨来帮助我们处理,小事自己处理。
这个世间,我们前面都讲得很多,求财富得财富,求聪明智慧得聪明智慧,求长寿得长寿,没有一样你求不到的,你只要依照佛讲的道理、方法你去求,有求必应。可是我们有时候求不应,那怎么回事情?这些法都是我在二十几岁跟章嘉大师学的,他老人家很慈悲,常常教我。你求,没有感应的时候,老师说不是没有感应,是你自己有业障,把这个感应障碍住;如果把业障忏除,感应就现前,不是没感应。我向老师请教,这业障怎么个除掉的法?他告诉我忏悔。讲到忏悔,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教我这个法门,形式上的忏悔不重要,要是从实质上,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后不再做。我知道自己做错了,我也能懂了,就是中国人讲的「不贰过」,那就真忏悔,不在形式上。孔夫子的学生,不贰过只有一个人,夫子常常赞叹的颜回。可见得别人都不行,都还常常有过失,只有颜回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做到不贰过。所以老师告诉我,忏除业障,然后有求必应。于是我们就明白,如果我们求财、求智慧,都是自私自利去求,恐怕都没有感应;如果我们求财、求智慧是为众生服务,帮助这些社会上苦难众生,那就有感应。你看,不为自己才行,为什么?这个理我们能想得通,不是很深。如果说为自私自利,去求佛菩萨都有感应,那佛菩萨不是鼓励我们自私自利吗?不是在教我们为非作恶吗?那哪有这种佛菩萨?妖魔鬼怪才干这个事情,佛菩萨不会干这个事情。佛菩萨肯定我们的心行要跟他接近,跟诸佛菩萨同心、同愿、同解、同行,那就肯定感应,没有不感应的。所以《大集经》上这句话意思很深,指出佛法修学的总方向跟总目标。
「又如《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这个方意思讲得深了,施为,施是布施,帮助别人。可则,这一句话标准高了,我们所作所为,能够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叫方。这个意思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好像是大礼堂前面有个牌子,上面写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身为世范」这八个字,那就是施为可则。我那天到学校参观,他们的副校长陪同我,我看到这八个字,我向校长报告。我说「校长,这八个字是佛教里《大方广佛华严经》。」他一听就呆了,「《华严经》上说这个?」「是的,没错,一部《华严经》就讲这八个字。」我把它改了一个字,它是身为世范,我把那个身改作行,行比身的意思广。学校也接受,以后学校把这个字也改过来,「行为世范」,这是方的意思。「善逗机宜」,善巧方便能叫接受的人都生欢喜心,这叫善逗机宜,这叫便。可见得这个解释的意思,比《法华文句》里面的意思要深,都说得对,都没有说错。
「又《净影疏》云」,《净影疏》是《无量寿经》的批注,它说「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这是教化众生,非常善、非常巧妙没有定法,随物所宜,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像佛门过去济公长老,济公是宋朝时候人,跟岳飞同一个时代,真有其人,也真有其事。但是小说里写的不可靠。《高僧传》里有,我记得他的传记特别丰富,好像有六卷,别人的传记只有一页、两页,他有六卷,《大藏经》里有。那是种种异现,大用无方,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真有神通,故事很多。可是我们在近代,发现一个也是这样的,抗战期间,叫金山活佛,是南京金山寺一个出家人。他的法号叫妙善,可是世间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法名,都称他作活佛,称他作金山活佛。这个法师他一生的行谊,跟宋朝济公差不多,也是穿一个破草鞋、一件长衫,大概里面就一套小褂裤,一年四季就是这个样子,衣服从来也不洗的,衣服也有破的,也很肮脏他都不在乎。一生没洗过澡,衣服领子油垢都是黑的,可是你去闻闻有莲花香气,而且会治病,你有什么身体不舒服,你去闻闻他那个味道病就好了,非常奇怪。他老人家圆寂是在缅甸,到缅甸来教化众生,在这个地方过世的。当地信徒对他非常恭敬,一定要让他洗个澡,雨淋的那个冲澡,他就在冲澡那往生了,站在水底下往生,真人真事。
在台湾有两个人给他写传记,金山活佛的事迹,一个煮云法师写的,一个是乐观法师写的。乐观法师曾经跟他在一起住过四个月,乐老是我们上一辈,曾经告诉我,他说:他真有神通,我们心里想什么事情,他知道,他在开玩笑当中就把你说出来。我们任何就起心动念,都没办法瞒过他,他都晓得,他有他心通。至少他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他心通,至少他都有这个能力。有没有神足通?没有明显的证明,但是好像是有,大家在一块聚会聊天谈到金山活佛,话还没说完他进来了。常常有这个现象,怎么会那么巧?这就是种种异现,这是权方便,大概这是阿罗汉以上境界才行。阿罗汉,阿罗汉有四果,从初果就有了,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六种本能有两种恢复了,就天眼、天耳。我们一般人看不见的,他看见;我们一般人听不到的,他听到,他有这个能力。我们在这个楼上讲经,他往下面看,每层人在那活动他都清楚,他能看见,没障碍。如果证到二果,他能力更大了,二果有他心通、有宿命通,别人心里想什么事情他知道。到三果就有神足通,就能变化,能分身,这些小乘圣者能示现。在大乘,像圆教《华严经》上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他的六通能力跟须陀洹完全相同。第七信的菩萨断烦恼,我们现在用级别来讲,他相当于阿罗汉,小乘阿罗汉。八信,那就相当辟支佛;九信是菩萨,十法界的菩萨位;十信,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位,在那个位次上神通变化就很大了。这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
「综上经论」,我们综合前面经论上所讲的,「故知以善巧稳便之法」,善巧、稳当、方便这些方法,「妙契众生根机」,妙就是善的意思,他使用的方法,用得太巧妙、太好了,让这些众生接触到之后生欢喜心,又能够觉悟,能破迷觉悟生欢喜心。「导向究竟之果觉」,这个究竟果觉,就是前面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究竟果觉。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佛法?千经万论,无量法门,决定那个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法。他的目标如果是正觉,这是小乘阿罗汉;他的目标要是正等正觉,这是菩萨,这是大乘;目标要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一乘法,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如果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无量寿经》它是走哪个路子?直截了当教我们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一切经里它属于一乘经,一乘经没几部,在中国除这部经之外,《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梵网》虽然是一乘,没有完全翻到中国来,到中国来只有「菩萨心地戒品」,只有一品。所以这个经的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这个法门,佛在这里教我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名为行权或行方便」,这总结的这个意思,把行权方便解释圆满了。
下面「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者,《嘉祥疏》释为:解契宗源」,宗源是什么?宗是主要的、重要的,源是根源。我们就晓得宗源是自性,一切法不离自性,自性里头,世尊把无量无尽的这些功德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德能,第三个是相好。智慧是通达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真的所谓无所不知;德能就是神通,善巧方便,无所不能;相好里面有物质、有精神,圆满的相好。在实报土,世尊为我们介绍,「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像在我们世界上释迦牟尼佛出现的,示现跟我们一样的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经上常讲的劣应身。在六道里头示现的,一定示现同样的身,如果示现的差别太大一般人不敢相信,得要示现一样的稍微好一点,大家才会相信。佛在天上示现天人身,在人间就示现人身,在畜生道就示现畜生身,要想度哪一类的众生,首先要现跟他同样的身。如果要度蚂蚁,他也现蚂蚁身,你不现那个身,你怎么能跟牠在一起?跟牠在一起,才有办法教牠,所以示现同类身。
解契宗源,这讲入佛法藏的入,我们明白、理解了,与性德相应。换句话说,真实智慧相应,而不是与常识相应,不是与学术相应。现在人讲学术、知识,不讲智能,讲知识,与知识相应不行,那是世间法,那不是出世间法。为什么要这样说法?这四个字意思很深,确实在近代,有许多人把佛的经典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它变质了,它变成知识,佛教的知识。在哪些地方?在大学,很多大学用经典开课,在欧洲最著名的,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都有汉学系,汉学系里面的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拿着佛经去写论文。他们相不相应?他相应,他不是解契宗源,他不是的。所以他们所学到的是佛教的知识,不是佛法里面的智慧。我去访问的时候,给他们也上了两堂课,提醒他们,学佛那就要学祖师大德的门路,才真正得受用。走上学术也有用,像拿博士学位可以拿到,将来在哲学系或者在佛学系里面担任教授,做个汉学家,这都能做到。要想证须陀洹果没分,要想往生也没分,这就是学术的佛教。释迦牟尼佛的佛教是教育的佛教,这个要懂,它不是学术。民国初年欧阳大师讲得好,佛法不是哲学,佛法不是宗教,而是今人所必需。为什么?它真能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化解冲突,帮助我们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佛法做得到。帮助我们离开六道轮回,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一生证得究竟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它能办得到。这个解契宗源非常重要。
「《净影疏》云:证会为入。可见入者,为契会证入之义」。这个「会」意思很深,你看禅宗语录里面老师教学生,常常有一句口头禅说得最多的,看到学生就问他,「你会么?」这一句话意思深,什么是会?契入就是会,你没契入你不会。契入就是前面解契宗源,你就真的会!不是在文字上,是由文字、由言说,你在看经、你在听教契入自性,我们一般讲开悟,看经开悟,听讲开悟了,那叫入。没有悟入不算,真正悟入这叫入,所以这个入的意思是契会证入。「亦即《法华》中入佛知见中之入字也」。这个入是证,这个入是契入,佛知佛见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禅宗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说这个,说这桩事情;在教下里讲大开圆解,也是指这个事情。我们念佛人叫理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不乱、有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入佛知见,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一样的境界,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是同样的,层次相同。事一心那是属于解悟,那不是证,所以事一心生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等于我们这个世界里面的四圣法界。要是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那不一样,那成佛了。所以事一心还是菩萨,不是佛的位次,事一心它也有三辈九品,中下品这是小乘阿罗汉的地位,中上品是菩萨。这是我们从教理上来看,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而实际上我们要了解,它那个修学环境非常特殊,我们一般人无法想象。那是什么?完全得力于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他统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个也就是净宗为什么说是难信之法,原因在此地,真的是难信之法。
入佛法藏,下面解释佛法藏,「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为藏」,这先解释藏的意思。「盖谓佛法藏为法性之理体。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入佛法藏,实际上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入佛法藏。我们念佛,哪一天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入佛法藏,就明心见性。所以这里解释也解释得很好,很明白,名理为藏,藏是含藏的意思。佛法藏就是法性的理体,用这个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好像数据库一样,取这个比喻。法性这是真的,真的含藏无量的性德,这是真的无量。自性是每个人都相同的,在哲学里面讲宇宙万有的本体,它是能生能现,阿赖耶是能变,阿赖耶也离不开佛法藏,离开佛法藏就没有阿赖耶。佛法藏好比是水,阿赖耶好比是波浪,离了水哪来的波浪?所以浪的本体是水,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同一个本体。所以佛经、祖师大德常常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跟我们是一体。你看我们常常听到,经上说「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诸佛如来,把众生说在前面,佛说在最后。这是什么?对众生的尊重,对众生的尊敬,佛尊重。为什么?众生是没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没有觉悟的佛是个胡涂佛,他不知道尊重别人;觉悟的众生,他对于什么都尊重,觉悟的众生就是佛。又说「自他不二」,我自己,他是什么?他,上至诸佛,下至地狱众生,是一不是二。咱们中国老子也说过这个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跟佛讲的意思完全相同。
现在我们很想听听现代的量子物理学家,听听他们研究所发现的,让他们来证明,佛法上所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为什么要爱人?一体。我们是一个身体,我为什么要爱这手指?我为什么要爱这根汗毛?它跟我一体,就是这么个道理。世出世间法没有界限,差别在哪里?就是迷悟,迷了就叫世间法,觉悟了就叫出世间法。出世间叫佛法,觉悟了是佛法,没觉悟叫众生法,它是一不是二。所以真的法性里头,法性就是自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无量的性德,觉悟的人他要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觉悟又不是那么简单,为什么?我们对他未必相信,对他没有信心,对他没有那么尊重,所以不好教。可是眼前的困难,只要把性德拿出一点点就能解决,性德的根是什么?中国人讲孝,五伦里头头一句父子有亲,那是性德的源头。性德,无量无边的性德,统统是从这个根源流露出来的。在佛法讲是慈悲,许多宗教里面讲的爱,它那个爱跟佛法的慈悲,跟中国五伦里父子有亲那个亲意思完全相同,没有附带任何条件的,无条件的爱。我们中国人把性德,简简单单的说出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能够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过得很快乐,这十二个字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性德!这十二个字是不是无量无边?是的。我们想一想,十善十条,十大愿王也是十条,菩萨一扩张的时候,就把它变成八万四千细行。我们中国这十二个字,在菩萨道里是不是八万四千细行?我相信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是性德。
所以今天如何把我们的性德用上一点,在我们生活当中怎么能用上一点。我们没见性,可是见性的人他们明白,他们从自性里头拈出来。如果我们肯相信、肯依教奉行也用上了,没见性的人也用上,那就得要听这些诸佛菩萨、这些大圣大贤的教诲。所以我们常说,这是我们学习这么多年的体会,这些东西不是他们发明的,不是他们创造的,而是自性的流露。在古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佛菩萨应化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当时这些人根性没有印度那么利,根比较钝,用这些方法来教导我们,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要尊重。印度人根成熟,所以应化在这个世间,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教化之,佛在印度现佛身。佛在中国则现孔子、孟子、尧舜禹汤,现这些人身,圣贤身,这就是善巧方便,这就是大用无方。我们跟圣贤学、跟佛菩萨学,是跟谁学?是跟自己性德学,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些过来人,他们把性德展现给我们看,这些经论、典籍统统是性德里头流露出来的。所以大经大论这上面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绝顶聪明智慧的人能不能解佛经意思?不能解。什么原因?它是自性流露的。什么人能解?跟自性愈接近的人,他就愈能够理解。怎样跟自性接近?要把自性反面这些东西,这些虚妄都要把它淘汰掉。哪些是反面的?拿中国这个例子来说,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无耻,这是反面的,这大家很明显,这是什么?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我们能把这些习气远离掉,洗刷干净,我们的性德就现前。再能够不断向上提升,我们也能达到圣贤的境界,再向上提升达到圆满,那就是佛的境界。
「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这就佛法来说,真的,一切佛法都是从自性生的,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还源观》上讲「自性清净圆明体」,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佛法藏。出生无尽,周遍一切,这一切法,一切佛法是它出生的,一切烦恼、业障、习气也是它出生的。怎么回事情?觉悟了出生一切佛法,迷了就出生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东西出现了。所以我们对于这一切非法的、反面的,也不要轻视他,为什么?他体是真的,只是他迷了变成这个样子,他要一觉悟就恢复正常了。所以诸佛菩萨对于地狱众生恭敬,对于蚊虫蚂蚁不敢怠慢,什么原因?你从另一面去看,他觉悟了他都是佛,他本来是佛,虽然在迷他本性没有迷,这个要知道。本性永远清净,它不会被染污,不生不灭;那个迷是假的,迷有生有灭,迷有染、有净、有善、有恶。我们能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在一切世间,这十法界一切世间,我们的平等心就生出来,无论什么境界,我们看起来一视同仁,这叫佛知佛见。佛没有分别心,佛没有执着心,佛没有起心动念;菩萨有起心动念,但是没有分别执着。我们的学习要通过这个层次,所以这叫佛法藏。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就这个意思。以善巧方便契入佛慧,佛慧就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通达大智,这个大智是起用,是后得智,就是善巧方便。「又《甄解》据从果向因义,释云」,这个意思来解释,「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称之为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是一乘,一乘就是佛乘,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在一切经里面,有小乘经、有大乘经、有一乘经,一乘经就这么几部,《华严》是一乘经,《法华》是一乘经,《无量寿》是一乘经。这一乘经里面所说的,如来一切功德宝藏,这是菩萨修行证得究竟的佛果,里面所具足的功德,这个功德大宝海,海是比喻,功德大宝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说福报,谁的福报最大?世出世间福报没有能跟佛相比的,智慧、福报究竟圆满。但是要晓得,佛是我们的自性,我们要是明心见性,我们成佛了,我们的智慧、福报没有人能相比。这就是佛法藏,这就是佛所得的一乘法,一乘法圆满的智慧。所以佛法藏,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他讲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能够把妄想执着放下就证得。你看凡夫成佛,理论上讲一剎那,你肯放下这经教全是你的。你只要一放下,不必去读它,你已经完全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才真干!知道这个利益太大了。不这样干,我们的损失太大,日子过得这么辛苦。成佛得大自在,多快乐!许哲比不上,这个诸位要知道,没人能相比。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