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No. 1509 [cf. No. 22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

长安释僧睿述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杂学所以曝鳞于龙门者,不其然乎!

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

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释所不尽,则立论以明之;论其未辩,则寄折中以定之。使灵篇无难喻之章,千载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

有鸠摩罗耆婆法师者,少播聪慧之闻,长集奇拔之誉,才举则亢标万里,言发则英辩荣枯,常杖兹论为渊镜凭高、致以明宗。以秦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秦王虚襟既已蕴在,昔见之心岂徒则悦而已!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又以晤言之功虽深,而恨独符之心不旷;造尽之要虽玄,而惜津梁之势未普。遂以莫逆之怀,相与弘兼忘之慧,乃集京师义业沙门,命公卿赏契之士五百余人,集于渭滨逍遥园堂。銮舆伫驾于洪涘,禁御息警于林间。躬览玄章,考正名于梵本;咨通津要,坦夷路于来践。

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梵夏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见,归途直达,无复惑趣之疑,以文求之无间然矣。

故天竺传云:“像、正之末,微马鸣、龙树,道学之门其沦胥溺丧矣!”其故何耶?寔由二未𢍆微邪法用盛,虚言与实教并兴,险径与夷路争辙,始进者化之而流离,向道者惑之而播越,非二匠其孰与正之!是以天竺诸国,为之立庙,宗之若佛。又称而咏之曰:“智慧日已颓,斯人令再曜;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觉。”若然者,真可谓功格十地,道侔补处者矣!传而称之,不亦宜乎!幸哉!此中鄙之外,忽得全有此论。

梵文委曲,皆如初品。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若备译其文,将近千有余卷。法师于秦语大格,唯译一往;方言殊好,犹隔而未通。苟言不相喻,则情无由比。不比之情,则不可以托悟怀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涂于一致。理固然矣,进欲停笔争是,则交竞终日卒无所成;退欲简而便之,则负伤于穿凿之讥以二三。唯案译而书,都不备饰。幸冀明悟之贤,略其文而挹其玄也!

大智度初序品中缘起义释论第一(卷第一)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智度大道佛从来,智度大海佛穷尽,

智度相义佛无碍,稽首智度无等佛。

有无二见灭无余,诸法实相佛所说,

常住不坏净烦恼,稽首佛所尊重法。

圣众大海行福田,学无学人以庄严,

后有爱种永已尽,我所既灭根亦除;

已舍世间诸事业,种种功德所住处,

一切众中最为上,稽首真净大德僧。

一心恭敬三宝已,及诸救世弥勒等;

智慧第一舍利弗,无诤空行须菩提。

我今如力欲演说,大智彼岸实相义,

愿诸大德圣智人,一心善顺听我说!

问曰: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佛法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自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今有何等大因缘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答曰:

佛于三藏中,广引种种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唯《中阿含.本末经》中,佛记弥勒菩萨“汝当来世,当得作佛,号字弥勒”,亦不说种种菩萨行。佛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诸菩萨行,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佛为彼等欲令于此三昧得增益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现神足,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示现大身,清净光明,种种妙色满虚空中。佛在众中,端正殊妙,无能及者。譬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诸菩萨见佛神变,于念佛三昧倍复增益,以是事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菩萨初生时,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四顾观察,作师子吼而说偈言:

“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

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

作是誓已,身渐长大,欲舍亲属,出家修无上道。中夜起观,见诸伎直、后妃婇女,状若臭尸。即命车匿,令被白马,夜半逾城,行十二由旬,到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以刀剃发,以上妙宝衣,贸粗布僧伽梨。于泥连禅河侧,六年苦行,日食一麻,或食一米等,而自念言:“是处非道!”尔时,菩萨舍苦行处,到菩提树下,坐金刚处。魔王将十八亿万众来坏菩萨,菩萨以智慧功德力故,降魔众已,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式弃,及色界诸天等,释提桓因及欲界诸天等,并四天王,皆诣佛所,劝请世尊初转法轮;亦是菩萨念本所愿,及大慈大悲故,受请说法。诸法甚深者,般若波罗蜜是。以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所以者何?诸法无量无数,云何一人能知一切法?佛住般若波罗蜜实相清净如虚空,无量无数法中,自发诚言:“我是一切智人。”欲断一切众生疑,以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众生应得度者,以佛大功德智慧无量,难知难解故,为恶师所惑,心没邪法,不入正道。为是辈人,起大慈心,以大悲手授之,令入佛道;是故自现最妙功德,出大神力。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入三昧王三昧,从三昧起,以天眼观十方世界,举身毛孔皆笑,从其足下千辐轮相,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从足指上至肉髻,处处各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数如恒沙等诸佛世界,皆令大明。”佛从三昧起,欲宣示一切诸法实相,断一切众生疑结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恶邪人,怀嫉妒意,诽谤言:“佛智慧不出于人,但以幻术惑世。”断彼贡高邪慢意故,现无量神力、无量智慧力,于《般若波罗蜜》中,自说:“我神德无量,三界特尊,为一切覆护。若一发恶念,获罪无量;一发净信,受人天乐,必得涅槃果。”

复次,欲令人信受法故,言:“我是大师,有十力、四无所畏,安立圣主住处,心得自在,能师子吼,转妙法轮,于一切世界最尊最上。”

复次,佛世尊欲令众生欢喜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言:“汝等应生大喜!何以故?一切众生入邪见网,为异学恶师所惑,我于一切恶师邪网中得出。十力大师,难可值见,汝今已遇,我随时开发三十七品等诸深法藏,恣汝采取。”

复次,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无始生死已来,无人能治此病者,常为外道恶师所误。我今出世为大医王,集诸法药,汝等当服。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人念言:“佛与人同,亦有生死,实受饥渴、寒热、老病苦。”佛欲断彼意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示言:“我身不可思议,梵天王等诸天祖父,于恒河沙等劫中,欲思量我身、寻究我声,不能测度,况我智慧三昧?”如偈说:

“诸法实相中,诸梵天王等,

一切天地主,迷惑不能了!

此法甚深妙,无能测量者,

佛出悉开解,其明如日照。”

又如佛初转法轮时,应时菩萨从他方来,欲量佛身,上过虚空无量佛刹,至华上佛世界,见佛身如故,菩萨说言:

“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尔;

设欲量其身,唐劳不能尽!

上过虚空界,无量诸佛土,

见释师子身,如故而不异!

佛身如金山,演出大光明,

相好自庄严,犹如春华敷。”

如佛身无量,光明、音响亦复无量,戒、定、慧等诸佛功德皆悉无量。如《密迹经》中三密,此中应广说。

复次,佛初生时,堕地行七步,口自发言,言竟便默,如诸婴孩,不行不语,乳餔三岁,诸母养育,渐次长大。然佛身无数,过诸世间,为众生故,现如凡人。凡人生时,身分诸根及其意识未成就故,身四威仪:坐、卧、行、住,言谈语默,种种人法,皆悉未了;日月岁过,渐渐习学,能具人法。今佛云何生便能语能行,后更不能?以此致怪!但为此故,以方便力,现行人法,如人威仪,令诸众生信于深法。若菩萨生时,便能行能语,世人当作是念:“今见此人,世未曾有,必是天、龙、鬼、神,其所学法,必非我等所及。何以故?我等生死肉身,为结使业所牵,不得自在。如此深法,谁能及之?”以此自绝,不得成贤圣法器。为是人故,于岚毗尼园中生。虽即能至菩提树下成佛,以方便力故,而现作孩童、幼小、年少、成人;于诸时中次第而受嬉戏、术艺、服御、五欲,具足人法。后渐见老、病、死苦,生厌患心,于夜中半,逾城出家,到郁特伽阿罗洛仙人所,现作弟子而不行其法。虽常用神通,自念宿命,迦叶佛时持戒行道,而今现修苦行六年求道。菩萨虽主三千大千世界,而现破魔军,成无上道。随顺世法故,现是众变。今于《般若波罗蜜》中现大神通智慧力故,诸人当知佛身无数,过诸世间。

复次,有人应可度者,或堕二边;或以无智故,但求身乐;或有为道故,修着苦行。如是人等,于第一义中,失涅槃正道。佛欲拔此二边,令入中道,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分别生身、法身供养果报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舍利塔品〉中说。

复次,欲说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故说。又为魔幻、魔事故说。

复次,为当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又欲授三乘记别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如佛告阿难:“我涅槃后,此般若波罗蜜当至南方,从南方至西方,后五百岁中当至北方。是中多有信法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华香、璎珞、幢幡、伎乐、灯明、珍宝,以财物供养。若自书,若教人书,若读诵、听说,正忆念、修行,以法供养。是人以是因缘故,受种种世间乐;末后得三乘,入无余涅槃。”如是等观诸品中因缘事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

有世界者,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轴、辐、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

若无世界悉檀者,佛是实语人,云何言“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随善恶业死此生彼受果报;善业者生天人中,恶业者堕三恶道”?

复次,经言:“一人出世,多人蒙庆,福乐饶益,佛世尊也。”

《法句》中说:“神自能救神,他人安能救!神自行善智,是最能自救。”

《瓶沙王迎经》中佛说:“凡人不闻法,凡人著于我。”

《佛二夜经》中说:“佛初得道夜,至般涅槃夜,是二夜中间所说经教,一切皆实不颠倒。”

若实无人者,佛云何言“我天眼见众生”?是故当知有人者,世界悉檀,故非是第一义悉檀。

问曰:第一悉檀是真实,实故名第一,余者不应实。 

答曰:

不然!是四悉檀各各有实,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悉檀故无,第一义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义悉檀故无。所以者何?人五众因缘有故有是人等。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有是乳;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今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为世界悉檀。

云何各各为人悉檀者?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

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

更有《破群那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

问曰:此二经云何通? 

答曰:

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堕断灭见;欲断彼疑,舍彼恶行,欲拔彼断见,是故说杂生世间、杂触、杂受。是破群那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破群那问佛言:“大德!谁受?”若佛说“某甲某甲受”,便堕计常中,其人我见倍复牢固,不可移转,以是故不说有受者、触者。如是等相,是名各各为人悉檀。

对治悉檀者,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

譬如重、热、腻、酢、咸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冷、甘、苦、涩药草饮食等,于热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辛、苦、涩、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

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

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

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

因缘观法,于愚痴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观故生邪见,邪见即是愚痴。

问曰:如佛法中说十二因缘甚深,如说:“佛告阿难:‘是因缘法甚深,难见难解,难觉难观,细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痴人于浅近法,犹尚难解,何况甚深因缘?今云何言“愚痴人应观因缘法”? 

答曰:

愚痴人者,非谓如牛羊等愚痴;是人欲求实道,邪心观故,生种种邪见。如是愚痴人,当观因缘,是名为善对治法。若行瞋恚、淫欲人,欲求乐、欲恼他,于此人中,非善非对治法;不净、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对治法。何以故?是二观能拔瞋恚、贪欲毒刺故。

复次,着常颠倒众生,不知诸法相似相续有;如是人观无常,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何以故?一切诸法自性空故。如说偈言:

“无常见有常,是名为颠倒;

空中无无常,何处见有常?”

问曰: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相应,是第一义,云何言无常非实?所以者何?一切有为法,生、住、灭相,前生、次住、后灭故,云何言无常非实? 

答曰:

有为法不应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实故。若诸法生、住、灭是有为相者,今“生”中亦应有三相,“生”是有为相故;如是一一处亦应有三相,是则无穷,住、灭亦如是。若诸生、住、灭各更无有生、住、灭者,不应名有为法。何以故?有为法相无故。以是故,诸法无常,非第一义。

复次,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生灭失故,譬如腐种子不生果。如是则无行业,无行业云何有果报?今一切贤圣法有果报,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应言无。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如是等无量因缘说,不得言诸法无常性。

一切有为法无常,苦、无我等亦如是。

如是等相,名为对治悉檀。

第一义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于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

问曰:云何通? 

答曰:

所谓通者,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何以故?除第一义悉檀,诸余论议,诸余悉檀,皆可破故。如《众义经》中所说偈:

“各各自依见,戏论起诤竞;

若能知彼非,是为知正见。

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痴人,

作是论议者,真是愚痴人。

若依自是见,而生诸戏论,

若此是净智,无非净智者。”

此三偈中,佛说第一义悉檀相。

所谓世间众生自依见、自依法、自依论议而生诤竞;戏论即诤竞本,戏论依诸见生。如说偈言:

“有受法故有诸论,若无有受何所论?

有受无受诸见等,是人于此悉已除。”

行者能如实知此者,于一切法、一切戏论,不受不着,不见是实,不共诤竞,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尔者,则谤法。

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无智人。若尔者,应一切论议人皆无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谓有人自谓法第一义净,余人妄语不净。

譬如世间治法,故治法者,刑罚杀戮,种种不净,世间人信受行之,以为真净;于余出家善圣人中,是最为不净。

外道出家人法,五热中一脚立、拔发等,尼犍子辈以为妙慧,余人说此为痴法。如是等种种外道出家、白衣婆罗门法,各各自以为好,余皆妄语。

是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

《犊子阿毗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

说一切有道人辈言:“神人,一切种、一切时、一切法门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复次十八界、十二入、五众实有,而此中无人。”

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

如是等一切论议师辈,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实,余者妄语。若自受其法,自法供养,自法修行,他法不受、不供养,为作过失。

若以是为清净得第一义利者,则一切无非清净。何以故?彼一切皆自爱法故。

问曰:若诸见皆有过失,第一义悉檀何者是? 

答曰:

过一切语言道,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

“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

法如涅槃。说诸行处,名世界法;

说不行处,名第一义。

“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

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

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是义甚深,难见难解,佛欲说是义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欲令长爪梵志等大论议师于佛法中生信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梵志号名长爪,更有名先尼婆蹉衢多罗,更有名萨遮迦摩揵提等,是等阎浮提大论议师辈言:“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故,无有实法可信可恭敬者。”

《舍利弗本末经》中说:

舍利弗舅摩诃俱絺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俱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思惟已,生憍慢心,为广论议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国,始读经书。诸人问言:“汝志何求?学习何经?”长爪答言:“十八种大经,尽欲读之。”诸人语言:“尽汝寿命,犹不能知一,何况能尽?”长爪自念:“昔作憍慢,为姊所胜,今此诸人复见轻辱。”为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剪爪,要读十八种经书尽。”人见爪长,因号为长爪梵志。是人以种种经书智慧力,种种讥刺是法是非法、是应是不应、是实是不实、是有是无,破他论议。譬如大力狂象,搪揬蹴踏,无能制者。如是长爪梵志以论议力,摧伏诸论师已,还至摩伽陀国王舍城那罗聚落,至本生处,问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处?”有人语言:“汝姊子者,适生八岁,读一切经书尽;至年十六,论议胜一切人。有释种道人姓瞿昙,与作弟子。”长爪闻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聪明如是,彼以何术,诱诳剃头作弟子?”说是语已,直向佛所。

尔时,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边侍立,以扇扇佛。长爪梵志见佛,问讯讫,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是中何者是诸法实相?何者是第一义?何者性?何者相?不颠倒?”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中,欲尽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实可以入心者。“彼以何论议道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语佛言:“瞿昙!我一切法不受。”

佛问长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佛所质义,汝已饮邪见毒,今出是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汝受不?”

尔时,长爪梵志如好马见鞭影即觉,便着正道;长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语鞭影入心,即弃捐贡高,惭愧低头,如是思惟:“佛置我着二处负门中:若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粗,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见’?此是现前妄语,是粗负处门,多人所知。第二负处门细,我欲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亦不受。”

佛语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所受,与众人无异,何用自高而生憍慢?”如是,长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堕负处,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堕负处,世尊不彰我负,不言是非,不以为意。佛心柔濡,第一清净;一切语论处灭,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处,心净第一。”

佛说法断其邪见故,即于坐处得远尘离垢,诸法中得法眼净。时,舍利弗闻是语,得阿罗汉。是长爪梵志出家作沙门,得大力阿罗汉。

若长爪梵志不闻般若波罗蜜气分,离四句第一义相应法,小信尚不得,何况得出家道果?佛欲导引如是等大论议师利根人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诸佛有二种说法:一者、观人心随可度者,二者、观诸法相。今佛欲说诸法实相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说〈相不相品〉中,诸天子问佛:“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云何作相?”佛告诸天子:“空则是相,无相、无作相、无生灭相、无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灭相等。”

复次,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不诤处。诤处,如余经中说;今欲明无诤处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相、无相,有物、无物,有依、无依,有对、无对,有上、无上,世界、非世界,亦如是。

问曰:佛大慈悲心,但应说无诤法,何以说诤法? 

答曰:

无诤法皆是无相,常寂灭不可说;今说布施等及无常、苦、空等诸法,皆为寂灭无戏论故说。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诤;钝根者不知佛意,取相、着心故起诤。此般若波罗蜜,诸法毕竟空故,无诤处;若毕竟空可得、可诤者,不名毕竟空。是故,《般若波罗蜜经》名无诤处,有无二事皆寂灭故。

复次,余经中多以三种门说诸法,所谓善门、不善门、无记门;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无记门诸法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见谛断法、思惟断法、无断法,可见有对、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上、中、下法,小、大、无量法,如是等三法门亦如是。

复次,余经中说四念处,随声闻法门。于是比丘观内身三十六物,除欲贪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今于四念处,欲以异门说般若波罗蜜。如所说:菩萨观内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于身念处中观身而不生身觉观,是事甚难;三念处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四谛等种种四法门亦如是。

复次,余经中佛说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相;今于是五众欲说异法门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佛告须菩提:“菩萨若观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色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五受众、五道,如是等种种五法门亦如是。

余六、七、八等,乃至无量法门亦如是。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说《般若波罗蜜》因缘亦无量无边。是事广故,今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因缘起法竟。

摩诃般若波罗蜜初品如是我闻一时释论第二

【经】

如是我闻:一时。

【论】

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 

答曰: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复次,经中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袈裟。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故,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复次,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者,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如梵天王请佛初转法轮,以偈请佛:

“阎浮提先出,多诸不净法;

愿开甘露门,当说清净道!”

佛以偈答:

“我法甚难得,能断诸结使,

三有爱着心,是人不能解!”

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

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

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人得欢喜,独说信人。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法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动、不猗、不着,无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能初入佛法。如说偈言:

“世间人心动,爱好福果报,

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

先闻邪见法,心着而深入,

我此甚深法,无信云何解?”

如提婆达大弟子俱迦梨等,无信法故堕恶道中。是人无信,于佛法自以智慧求不能得。何以故?佛法甚深故。如梵天王教俱迦梨说偈:

“欲量无量法,智者所不量,

无量法欲量,此人自覆没!”

复次,“如是”义者,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听法,若无是相则不解。如所说偈:

“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

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复次,“如是”义在佛法初,现世利、后世利、涅槃利,诸利根本,信为大力。

复次,一切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净。如是人自叹所行法,毁他人法,是故现世相打斗诤,后世堕地狱,受种种无量苦。如说偈:

“自法爱染故,呰毁他人法,

虽持戒行人,不脱地狱苦!”

是佛法中,弃舍一切爱、一切见,一切吾我憍慢悉断不着。如《筏喻经》言:“汝曹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应弃舍,何况不善法?”佛自于般若波罗蜜,不念不猗,何况余法有猗著者?以是故,佛法初头称“如是”。佛意如是:我弟子无爱法,无染法,无朋党,但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如说《阿他婆耆经》摩犍提难偈言:

“决定诸法中,横生种种想,

悉舍内外故,云何当得道?”

佛答言:

“非见闻知觉,亦非持戒得;

非不见闻等,非不持戒得。

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

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

摩犍提问曰:

“若不见闻等,亦非持戒得;

非不见闻等,非不持戒得。

如我心观察,持哑法得道!”

佛答言:

“汝依邪见门,我知汝痴道。

汝不见妄想,尔时自当哑!”

复次,我法真实,余法妄语;我法第一,余法不实,是为斗诤本。今“如是”义,示人无诤法,闻他所说,说人无咎。以是故,诸佛经初称“如是”。

略说“如是”义竟。

“我”者,今当说。

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头言“如是我闻”? 

答曰:

佛弟子辈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何以故?卖买法应尔。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如《天问经》中偈说:

“有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

于最后边身,能言吾我不?”

佛答言:

“有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

于最后边身,能言有吾我。”

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实义中说。以是故,诸法空无我,世界法故,虽说我,无咎。

复次,世界语言有三根本:一者邪见,二者慢,三者名字。是中二种不净,一种净。一切凡人三种语:邪、慢、名字;见道学人二种语:慢、名字;诸圣人一种语:名字。内心虽不违实法,而随世界人故共传是语,除世界邪见,故随俗无诤。以是故,除二种不净语,本随世故用一种语。佛弟子随俗故说我,无有咎。

复次,若人着无吾我相言是实,余妄语,是人应难:“汝一切法实相无我,云何言如是我闻?”今诸佛弟子,一切法空无所有,是中心不着,亦不言着诸法实相,何况无我法中心着?以是故,不应难言何以说我。如《中论》中偈说:

“若有所不空,应当有所空,

不空尚不得,何况得于空?

凡人见不空,亦复见于空,

不见见无见,是实名涅槃。

非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

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

略说“我”义竟。

“闻”者,今当说。

问曰: 

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用意识闻耶?

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

若耳识闻,耳识一念故不能分别,不应闻。

若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唯识过去、未来五尘。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色。何以故?意识不破故。

答曰:

非耳根能闻声,亦非耳识,亦非意识。能闻声事,从多因缘和合故得闻声,不得言一法能闻声。何以故?耳根无觉故,不应闻声;识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应闻声;声无觉亦无根故,不能知声。尔时,耳根不破,声至可闻处,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以是故,不应作是难:“谁闻声?”佛法中亦无有一法能作、能见、能知。如说偈:

“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

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见。

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略说“闻”竟。

“一”者,今当说。

问曰:佛法中,数、时等法实无,阴、入、持所不摄故,何以言“一时”? 

答曰:

随世俗故有一时,无有咎。若画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礼拜,无咎。说一时亦如是,虽实无一时,随俗说一时,无咎。

问曰: 

不应无一时。

佛自说言:“一人出世间,多人得乐,是者何人?佛世尊也。”亦如说偈:

“我行无师保,志一无等侣,

积一行得佛,自然通圣道。”

如是等,佛处处说一,应当有一。

复次,一法和合故,物名为一,若实无一法,何以故一物中一心生,非二非三?二物中二心生,非一非三?三物中三心生,非二非一?若实无诸数,一物中应二心生,二物中应一心生;如是等三、四、五、六皆尔。以是故,定知一物中有一法,是法和合故,一物中一心生。

答曰:

若“一”与“物”一,若“一”与“物”异,二俱有过。

问曰:若一,有何过? 

答曰:

若“一”、“瓶”,是一义,如因提梨、释迦,亦是一义。若尔者,在在有一者,应皆是瓶;譬如在在有因提梨,亦处处有释迦。今衣等诸物皆应是瓶,“一”、“瓶”一故。如是处处一,皆应是瓶;如瓶、衣等悉是一物,无有分别。

复次,“一”是数法,“瓶”亦应是数法。瓶体有五法,“一”亦应有五法。瓶,有色有对;一,亦应有色有对。若在在一不名为瓶,今不应“瓶”、“一”一!若说一不摄瓶,若说瓶亦不摄一,“瓶”、“一”不异故。

又复欲说一,应说瓶;欲说瓶,应说一,如是则错乱。

问曰:一中过如是,异中有何咎? 

答曰:

若一与瓶异,瓶则非一;若瓶与一异,一则非瓶。若瓶与一合,瓶名一者,今一与瓶合,何以不名一为瓶?是故不得言瓶异一。

问曰:虽一数合故,瓶为一,然一不作瓶。 

答曰:

诸数初一,一与瓶异,以是故瓶不作一。一无故,多亦无。何以故?先一后多故。如是异中,一亦不可得。

以是故,二门中求一法不可得,不可得故,云何阴、持、入摄?但佛弟子随俗语言名为一,心实不着,知数法名字有。以是故,佛法中言一人、一师、一时,不堕邪见咎。

略说“一”竟。

“时”者,今当说。

问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罗而言三摩耶? 

答曰:

若言迦罗,俱亦有疑。

问曰: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语难故。 

答曰:

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

问曰: 

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如《时经》中偈说:

“‘时来众生熟,时至则催促;

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

世界如车轮,时变如转轮;

人亦如车轮,或上而或下。’”

更有人言:“虽天地好丑一切物非时所作,然时是不变因,是实有。时法细故,不可见、不可知,以华果等果故可知有时。往年今年,久近迟疾,见此相,虽不见时,可知有时。何以故?见果知有因故。以是故有时法,时法不坏故常。”

答曰:

如泥丸是现在时,土尘是过去时,瓶是未来时。时相常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汝经书法,时是一物,以是故,过去世不作未来世,亦不作现在世,杂过故。过去世中亦无未来世,以是故无未来世。现在世亦如是。

问曰:汝受过去土尘时,若有过去时,必应有未来时,以是故实有时法。 

答曰:

汝不闻我先说,未来世瓶,过去世土尘。未来世不作过去世,堕未来世相中是未来世相时,云何名过去时?以是故,过去时亦无。

问曰:何以无时?必应有时。现在有现在相,过去有过去相,未来有未来相。 

答曰:

若令一切三世时有自相,应尽是现在世,无过去、未来时。若今有未来,不名未来,应当名现在。以是故,是语不然!

问曰:过去时、未来时非现在相中行,过去时过去世中行,未来世未来时中行。以是故,各各法相有时。 

答曰:

若过去复过去,则破过去相;若过去不过去,则无过去相。何以故?自相舍故。未来世亦如是。以是故,时法无实,云何能生天地好丑及华果等诸物?

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耶。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所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出凡人心着,谓是实有法;以是故,除弃世界名字语言法。

问曰:若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是戒? 

答曰:

我先已说“世界名字法有,时非实法”,汝不应难!亦是毗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非第一实法相,吾我法相实不可得故;亦为众人瞋呵故,亦欲护佛法使久存,定弟子礼法故,诸三界世尊结诸戒。是中不应求:有何实?有何名字等?何者相应?何者不相应?何者是法如是相?何者是法不如是相?以是故,是事不应难!

问曰:若“非时食”、“时药”、“时衣”,皆是柯逻,何以不说三摩耶? 

答曰:

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经通皆得闻,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三摩耶诡名,时亦是假名称。又佛法中多说三摩耶,少说柯逻,少故不应难。

“如是、我、闻、一、时”五语各各义略说竟。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总说如是我闻释论第三(卷第二)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今当总说。

问曰:若诸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随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从他闻而说法,何以言“如是我闻”? 

答曰:

如汝所言,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应从他闻法而说。

佛法非但佛口说者是,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佛法中。

如佛毗尼中说:“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

复次,如《释提桓因得道经》,佛告憍尸迦:“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我法中。”

如〈赞佛偈〉中说:

“诸世善语,皆出佛法;善说无失,

无过佛语。余处虽有,善无过语,

一切皆是,佛法之余。诸外道中,

设有好语,如虫食木,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自共相破,如铁出金,

谁当信者?如伊兰中,牛头栴檀;

如苦种中,甘善美果。设能信者,

是人则信,外经书中,自出好语。

诸好实语,皆从佛出;如栴檀香,

出摩梨山。除摩梨山,无出栴檀;

如是除佛,无出实语。”

复次,“如是我闻”,是阿难等佛大弟子辈说,入佛法相故,名为佛法。

如佛般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般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

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

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内观身,常当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删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复次,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树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

是故当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闻”。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无有咎。

复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间故,长老摩诃迦叶等诸阿罗汉问阿难:“佛初何处说法?说何等法?”阿难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捺国仙人鹿林中,为五比丘说是苦圣谛。我本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得眼、智、明、觉。”是经,是中应广说。

《集法经》中广说:

佛入涅槃时,地六种动,诸河反流,疾风暴发,黑云四起,恶雷掣电,雹雨骤堕,处处星流,师子恶兽哮吼唤呼,诸天、世人皆大号啕。诸天、人等皆发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当是时间,一切草木、药树,华叶一时剖裂;诸须弥山王尽皆倾摇,海水波扬,地大震动,山崖崩落;诸树摧折,四面烟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尽皆娆浊,彗星昼出。诸人啼哭,诸天忧愁,诸天女等郁伊哽咽,涕泪交流。诸学人等默然不乐,诸无学人念有为诸法一切无常。如是天、人、夜叉、罗刹、犍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及诸龙等,皆大忧愁。

诸阿罗汉度老病死海,心念言:

“已渡凡夫恩爱河,老病死券已裂破;

见身箧中四大蛇,今入无余灭涅槃!”

诸大阿罗汉各各随意,于诸山林流泉溪谷,处处舍身而般涅槃;更有诸阿罗汉于虚空中飞腾而去,譬如雁王现种种神力,令众人心信清净,然后般涅槃。六欲天乃至遍净天等,见诸阿罗汉皆取灭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没,种种禅定解脱智慧弟子光亦灭。是诸众生有种种淫怒痴病,是法药师辈今疾灭度,谁当治者?无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莲华,今已干枯;法树摧折,法云散灭;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随去;法商人过去,从谁求法宝?”如偈说:

“佛已永寂入涅槃,诸灭结众亦过去;

世界如是空无智,痴冥遂增智灯灭!”

尔时,诸天礼摩诃迦叶足,说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严妙无比,目明清净如莲华!”

如是赞已,白大迦叶言:“大德迦叶!仁者知不?法船欲破,法城欲颓,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灯欲灭;说法人欲去,行道人渐少,恶人力转盛,当以大慈建立佛法!”

尔时,大迦叶心如大海,澄静不动,良久而答:“汝等善说!实如所言,世间不久,无智盲冥。”于是大迦叶默然受请。尔时,诸天礼大迦叶足,忽然不现,各自还去。

是时,大迦叶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难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应当结集修妒路、阿毗昙、毗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来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愍众生故,学得是法,为人演说;我曹亦应承用佛教,宣扬开化。”

是时,大迦叶作是语竟,住须弥山顶,挝铜揵稚,说此偈言:

“佛诸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

莫入涅槃!”

是揵稚音、大迦叶语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闻知;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来集会大迦叶所。尔时,大迦叶告诸会者:“佛法欲灭,佛从三阿僧祇劫种种勤苦,慈愍众生,学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诸弟子知法、持法、诵法者,皆亦随佛灭度;法今欲灭,未来众生甚可怜愍,失智慧眼,愚痴盲冥;佛大慈悲愍伤众生,我曹应当承用佛教,须待结集经藏竟,随意灭度。”

诸来众会,皆受教住。尔时,大迦叶选得千人,除善阿难,尽皆阿罗汉,得六神通,得共解脱,无碍解脱;悉得三明,禅定自在,能逆顺行诸三昧,皆悉无碍。诵读三藏,知内外经书,诸外道家十八种大经,尽亦读知,皆能论议,降伏异学。

问曰:是时,有如是等无数阿罗汉,何以故正选取千人,不多取耶? 

答曰:

频婆娑罗王得道,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道。是时,王教敕宫中,常设饭食,供养千人;阿阇贳王不断是法。尔时,大迦叶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当有外道强来难问,废阙法事;今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是中可住结集经藏。”以是故,选取千人,不得多取。

是时,大迦叶与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告语阿阇世王:“给我等食,日日送来,今我曹等结集经藏,不得他行。”

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集和合僧。大迦叶入禅定,以天眼观,今是众中,谁有烦恼未尽应逐出者!唯有阿难一人不尽,余九百九十九人诸漏已尽,清净无垢。大迦叶从禅定起,众中手牵阿难出,言:“今清净众中结集经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

是时,阿难惭耻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随侍世尊,供给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恼;佛实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叶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诸佛法,阿罗汉者不得供给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残结不尽断耳。”

大迦叶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听女人出家,汝殷勤劝请,佛听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我怜愍瞿昙弥,又三世诸佛法皆有四部众,我释迦文佛云何独无?”

大迦叶复言:“佛欲涅槃时,近俱夷那竭城,脊痛,四叠沤多罗僧敷卧,语汝言:‘我须水。’汝不供给,是汝突吉罗罪!”阿难答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渡,令水浑浊,以是故不取。”大迦叶复言:“正使水浊,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浊水清净。汝何以不与?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罗忏悔!”

大迦叶复言:“佛问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寿一劫,若减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汝默然不答。问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应住一劫,若减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魔蔽我心,是故无言;我非恶心而不答佛。”

大迦叶复言:“汝与佛叠僧伽梨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尔时,有大风起,无人助我捉衣,时风吹来堕我脚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

大迦叶复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以示女人,是何可耻?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尔时,我思惟:‘若诸女人见佛阴藏相者,便自羞耻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种福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为无耻而故破戒。”

大迦叶言:“汝有六种突吉罗罪,尽应僧中悔过!”阿难言:“诺!随长老大迦叶及僧所教!”是时,阿难长跪合手,偏袒右肩,脱革屣,六种突吉罗罪忏悔。大迦叶于僧中,手牵阿难出,语阿难言:“断汝漏尽,然后来入;残结未尽,汝勿来也!”如是语竟,便自闭门。

尔时,诸阿罗汉议言:“谁能结集毗尼法藏者?”长老阿泥卢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波提(秦言牛呞),柔软和雅,常处闲居,住心寂燕,能知毗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树园中住,遣使请来。”

大迦叶语下坐比丘:“汝次应僧使。”下坐比丘言:“僧有何使?”大迦叶言:“僧使汝至天上尸利沙树园中,憍梵波提阿罗汉住处。”是比丘欢喜踊跃受僧敕命,白大迦叶言:“我到憍梵波提阿罗汉所,陈说何事?”大迦叶言:“到已,语憍梵钵提:大迦叶等漏尽阿罗汉,皆会阎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来!”

是下坐比丘头面礼僧,右绕三匝;如金翅鸟,飞腾虚空,往到憍梵波提所,头面作礼,语憍梵波提言:“软善大德!少欲知足,常在禅定!大迦叶问讯有语:今僧有大法事,可疾下来,观众宝聚。”是时,憍梵波提心觉生疑,语是比丘言:“僧将无斗诤事唤我来耶?无有破僧者不?佛日灭度耶?”是比丘言:“实如所言,大师佛已灭度。”憍梵波提言:“佛灭度大疾,世间眼灭!能逐佛转法轮将,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师法将,各自别离,当可奈何!摩诃目伽连今在何所?”是比丘言:“是亦灭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过去,众生可愍。”问:“长老阿难今何所作?”是比丘言:“长老阿难,佛灭度后,忧愁、啼哭、迷闷,不能自喻。”憍梵波提言:“阿难懊恼,由有爱结,别离生苦。罗睺罗复云何?”答言:“罗睺罗得阿罗汉故,无忧无愁,但观诸法无常相。”憍梵波提言:“难断爱已断,无忧愁。”憍梵波提言:“我失离欲大师,于是尸利沙树园中住,亦何所为?我和上、大师皆已灭度,我今不能复下阎浮提,住此般涅槃。”

说是言已,入禅定中,踊在虚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现种种神变,自心出火烧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叶所。水中有声,说此偈言:

“憍梵钵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

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

尔时,下坐比丘持衣钵还僧。

是时中间,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其夜坐禅经行,殷勤求道。是阿难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后夜欲过,疲极偃息,却卧就枕,头未至枕,廓然得悟;如电光出,闇者见道。阿难如是入金刚定,破一切诸烦恼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脱,作大力阿罗汉。

即夜到僧堂门,敲门而唤。大迦叶问言:“敲门者谁?”答言:“我是阿难。”大迦叶言:“汝何以来?”阿难言:“我今夜得尽诸漏。”大迦叶言:“不与汝开门,汝从门钥孔中来!”阿难答言:“可尔!”即以神力从门钥孔中入,礼拜僧足忏悔:“大迦叶!莫复见责!”

大迦叶手摩阿难头言:“我故为汝,使汝得道;汝无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证。譬如手画虚空,无所染着;阿罗汉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无所著。复汝本坐。”

是时,僧复议言:“憍梵波提已取灭度,更有谁能结集法藏?”长老阿泥卢豆言:“是长老阿难,于佛弟子,常侍近佛,闻经能持,佛常叹誉;是阿难能结集经藏。”是时,长老大迦叶摩阿难头言:“佛嘱累汝,令持法藏,汝应报佛恩!佛在何处最初说法?佛诸大弟子能守护法藏者,皆以灭度,唯汝一人在。汝今应随佛心,怜愍众生故,集佛法藏。”是时,阿难礼僧已,坐师子床。时大迦叶说此偈言:

“佛圣师子王,阿难是佛子,

师子座处坐,观众无有佛。

如是大德众,无佛失威神,

如空无月时,有宿而不严。

汝大智人说,汝佛子当演,

何处佛初说,今汝当布现!”

是时,长老阿难一心合手,向佛涅槃方如是说言:

“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

如是展转闻:佛在波罗柰,

佛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

说四真谛法:苦集灭道谛。

阿若憍陈如,最初得见道;

八万诸天众,皆亦入道迹!”

是千阿罗汉闻是语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皆言:“咄!无常力大,如我等眼见佛说法,今乃言我闻!”便说偈言:

“我见佛身相,犹如紫金山,

妙相众德灭,唯有名独存。

是故当方便,求出于三界,

勤集诸善根,涅槃最为乐!”

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说偈言:

“咄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

功德满三界,无常风所坏!”

尔时,大迦叶复说此偈:

“无常力甚大,愚智贫富贵,

得道及未得,一切无能免!

非巧言妙宝,非欺诳力诤,

如火烧万物,无常相法尔。”

大迦叶语阿难:“从《转法轮经》《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

诸阿罗汉更问:“谁能明了集毗尼法藏?”皆言:“长老忧婆离,于五百阿罗汉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请。”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说佛在何处初说毗尼结戒?”忧婆离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尔时,须提那迦兰陀长者子初作淫欲,以是因缘故,结初大罪。二百五十戒义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毗尼、增一、忧婆利问、杂部、善部;如是等八十部,作毗尼藏。”

诸阿罗汉复更思惟:“谁能明了集阿毗昙藏?”念言:“长老阿难,于五百阿罗汉中,解修妒路义第一,我等今请。”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佛在何处初说阿毗昙?”阿难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是因缘故,此生中身、心受无量苦,复后世堕恶道中。诸有无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缘故,于今生种种身、心受乐,后世生天上乐处。何等五怖应远?一者杀,二者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如是等名阿毗昙藏。

三法藏集竟,诸天、鬼神、诸龙、天女,种种供养,雨天华香、幡盖、天衣,供养法故。于是说偈:

“怜愍世界故,集结三藏法;

十力一切智,说智无明灯!”

问曰:《八犍度阿毗昙》、六分阿毗昙等,从何处出? 

答曰:

佛在世时,法无违错;佛灭度后,初集法时,亦如佛在。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语故,作《发智经八犍度》,初品是世间第一法。后诸弟子等,为后人不能尽解《八犍度》故,作《鞞婆娑》

有人言:六分阿毗昙中,第三分八品之名〈分别世处分〉(此是《楼炭经》作六分中第三分),是目犍连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须蜜菩萨作,四品是罽宾阿罗汉作;余五分诸论议师所作。

有人言: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后犊子道人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

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蜫勒(蜫勒秦言箧藏),乃至今行于南天竺。

皆是广解佛语故。如说五戒:几有色,几无色?几可见,几不可见?几有对,几无对?几有漏,几无漏?几有为,几无为?几有报,几无报?几有善,几不善?几有记,几无记?如是等,是名阿毗昙。

复次,七使:欲染使,瞋恚使,有爱使,憍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是七使,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见谛断,几思惟断?几见苦断,几见集断,几见尽断,几见道断?几遍使,几不遍使?

十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是十智,几有漏,几无漏?几有为,几无为?几有漏缘,几无漏缘?几有为缘,几无为缘?几欲界缘,几色界缘,几无色界缘?几不系缘?几无碍道中修,几解脱道中修?四果得时,几得、几失?

如是等分别一切法,亦名阿毗昙。

为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六万言;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

蜫勒广比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毗昙。

略说“如是我闻:一时”总义竟。

大智度初品中婆伽婆释论第四

【经】

婆伽婆。

【论】

今当说。

释曰:

云何名婆伽婆?

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复次,“婆伽”名“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名“婆伽婆”。

复次,“婆伽”名“名声”,“婆”名“有”,是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转轮圣王、释、梵、护世者,无有及佛,何况诸余凡庶!所以者何?转轮圣王与结相应,佛已离结;转轮圣王没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渡;转轮圣王为恩爱奴仆,佛已永离;转轮圣王处在世间旷野灾患,佛已得离;转轮圣王处在无明闇中,佛处第一明中;转轮圣王若极多领四天下,佛领无量诸世界;转轮圣王财自在,佛心自在;转轮圣王贪求天乐,佛乃至有顶乐亦不贪着;转轮圣王从他求乐,佛内心自乐。以是因缘,佛胜转轮圣王。诸余释、梵、护世者,亦复如是,但于转轮圣王小胜。

复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淫怒痴故,称为“婆伽婆”。

问曰: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淫怒痴,与佛何异? 

答曰:

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气残,难陀淫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

“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

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

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今不得受人请。”于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愿佛敕舍利弗还受人请!”佛言:“此人心坚,不可移转。”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啮,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言:‘还令蛇嗽,毒气乃尽。’是时诸医各设咒术,所啮王蛇即来王所。诸医积薪燃火,敕蛇还嗽汝毒,若不尔者,当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嗽?此事剧死!’思惟心定,即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也。”

复次,长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必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瞋!今忏谢汝!”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必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

如是诸阿罗汉虽断结使,犹有残气。如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无憎爱,是以永无残气。

栴阇婆罗门女木杅谤佛,于大众中言:“汝使我有娠,何以不忧?与我衣食!为尔无羞,诳惑余人!”是时,五百婆罗门师等,皆举手唱言:“是!是!我曹知此事。”是时,佛无异色,亦无惭色。此事即时彰露,地为大动,诸天供养,散众名华,赞叹佛德,佛无喜色。

复次,佛食马麦,亦无忧戚;天王献食,百味具足,不以为悦,一心无二。

如是等种种饮食、衣被、卧具,赞呵、轻敬等种种事中,心无异也。譬如真金,烧锻打磨,都无增损。

以是故,阿罗汉虽断结得道,犹有残气,不得称婆伽婆。

问曰: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余名? 

答曰:

佛功德无量,名号亦无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识故。复有异名,名多陀阿伽陀等。

云何名多陀阿伽陀?

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复名阿罗呵。云何名阿罗呵?

“阿罗”名“贼”,“呵”名“杀”,是名“杀贼”。如偈说:

“佛以忍为铠,精进为刚甲,

持戒为大马,禅定为良弓,

智慧为好箭;外破魔王军,

内灭烦恼贼,是名阿罗呵。”

复次,“阿”名“不”,“罗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种子,后世田中不生,无明糠脱故。

复次,“阿罗呵”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阿罗呵。

复名三藐三佛陀。云何名三藐三佛陀?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

问曰:云何正遍知? 

答曰:

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

知灭如灭相,知道如道相。

是名三藐三佛陀。

复次,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名不坏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

复次,一切十方诸世界名号,六道所摄众生名号;众生先世因缘,未来世生处;一切十方众生心相,诸结使、诸善根、诸出要,如是等一切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

复名鞞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具足。

云何名明行具足?

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 

答曰:

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

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

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

问曰:若尔者,与佛有何等异? 

答曰:

彼虽得三明,明不满足,佛悉满足,是为异。

问曰:云何不满?云何满? 

答曰:

诸阿罗汉、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罗汉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万劫,乃至八万劫,过是以往不能复知,是故不满。天眼明未来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灭时,诸结使分,生时如是,住时如是,灭时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断结使悉觉了。知如是结使解脱,得尔所有为法解脱,得尔所无为法解脱,乃至道比忍见谛道十五心中。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觉知,时少疾故。如是知过去众生因缘、漏尽,未来、现在亦如是,是故名佛明行具足。

行名身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名明行具足。

复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说”,是名“好去”、“好说”。

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如偈说:

“佛一切智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

是名好去。

好说者,如诸法实相说,不着法爱说。观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无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迟,是人应是处度;是人应说布施,或说戒,或说涅槃;是人应说五众、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能入道。如是等种种知弟子智力而为说法,是名好说。

复名路迦惫:“路迦”秦言“世”,“惫”名“知”,是名知世间。

问曰:云何知世间? 

答曰:

知二种世间:一、众生,二、非众生。及如实相知世间、世间因、知世间灭、出世间道。

复次,知世间,非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

复次,知世间相,非有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着,清净、常不坏相如虚空,是名知世间。

复名阿耨多罗,秦言“无上”。

云何无上?

涅槃法无上。佛自知是涅槃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令至涅槃。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

复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无有与等者,何况能过!故言无上。

复次,“阿”名“无”,“耨多罗”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实非清净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语言道,亦实清净故,以是故名无答。

复名富楼沙昙藐婆罗提:“富楼沙”秦言“丈夫”,“昙藐”言“可化”,“婆罗提”言“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以此调御令不失道。如偈说:

“佛法为车弟子马,实法宝主佛调御,

若马出道失正辙,如是当治令调伏。

若小不调轻法治,好善成立为上道,

若不可治便弃舍,以是调御为无上。”

复次,调御师有五种:初父母兄姊亲里,中官法,下师法——今世三种法治,后世阎罗王治,佛以今世乐、后世乐及涅槃乐利益,故名师。上四种法治人不久毕坏,不能常实成就。佛成人以三种道,常随道不失,如火自相不舍乃至灭;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舍。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问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 

答曰:

男尊女卑故,女从男故,男为事业主故。

复次,女人有五碍:不得作转轮王、释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以是故不说。

复次,若言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譬如王来,不应独来,必有侍从。如是说丈夫,二根、无根及女尽摄,以是故说丈夫。用是因缘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复名舍多提婆魔㝹舍喃:“舍多”秦言“教师”,“提婆”言“天”,“魔㝹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师”。

云何名天人教师?

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随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

问曰:佛能度龙、鬼、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以独言天人师? 

答曰:

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虽有黑黡子,不名黑人,黑少故。

复次,人中结使薄,厌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处易得道,余道中不尔。

复次,言天则摄一切天,言人则摄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则天大,地上则人大,是故说天则天上尽摄,说人则地上尽摄。

复次,人中得受戒律仪、见谛道、思惟道及诸道果。或有人言:余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为天人师。

复次,人中行乐因多,天中乐报多;善法是乐因,乐是善法报。余道中善因报少,以是故,佛为天人师。

复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

问曰:余人亦知一切诸法,如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如韦纽天(秦言“遍闷”),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如鸠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鸡持铃,捉赤幡,骑孔雀,皆是诸天大将。如是等诸天,各各言大,皆称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学其经书,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 

答曰:

此不应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着故。如偈说:

“若彩画像及泥像,闻经中天及赞天,

如是四种诸天等,各各手执诸兵杖。

若力不如畏怖他,若心不善恐怖他,

此天定必若怖他,若少力故畏怖他。

是天一切常怖畏,不能除却诸衰苦。

有人奉事恭敬者,现世不免没忧海;

有人不敬不供养,现世不妨受富乐。

当知虚诳无实事,是故智人不属天。

若世间中诸众生,业因缘故如循环,

福德缘故生天上,杂业因缘故人中,

世间行业属因缘,是故智者不依天!”

复次,是三天,爱之则欲令得一切愿,恶之则欲令七世灭。佛不尔。菩萨时,若怨家贼来欲杀,尚自以身肉、头目、髓脑而供养之,何况得佛不惜身时!以是故,独佛应当受佛名号。应当归命佛,以佛为师,不应事天。

复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净心,诸结使灭。

诸天虽有福德神力,诸结使不灭故,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故,神力亦少。

声闻、辟支佛虽结使灭,心清净,福德薄故力势少。

佛二法满足,故称胜一切人;余人不胜一切人。

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说。

复名阿婆磨(秦言无等),复名阿婆摩婆摩(秦言无等等),复名路迦那他(秦言世尊),复名波罗伽(秦言度彼岸),复名婆檀陀(秦言大德),复名尸梨伽那(秦言厚德),如是等无量名号。父母名字悉达陀(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应受诸天世人供养。如是等得名大德、厚德。如是种种,随德立名。

问曰:汝爱刹利种净饭王子字悉达多,以是故而大称赞言一切智,一切智人无也! 

答曰:

不尔!汝恶邪故妒瞋佛,作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佛一切众生中,身色颜貌,端正无比,相、德、明具,胜一切人。小人见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况大人!

《放牛譬喻经》中说:

摩伽陀国王频婆娑罗,请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须新乳酪酥供养佛及比丘僧,语诸放牛人,来近处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怜愍此放牛人,语言:“汝往见佛,还出放牛。”诸放牛人往诣佛所,于道中自共论言:“我等闻人说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别知实有一切智人!”诸婆罗门喜好酥酪故,常来往诸放牛人所作亲厚,放牛人由是闻婆罗门种种经书名字。故言:“四违陀经中治病法、斗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如是等六十四种世间伎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难。其从生已来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秘法问之,若能解者,实是一切智人。”

作是论已,前入竹园,见佛光明照于林间。进前觅佛,见坐树下,状似金山,如酥投火,其炎大明,有似融金,散竹林间上,紫金光色,视之无厌,心大欢喜,自相谓言:

“今此释师子,一切智有无,

见之无不喜,此事亦已足。

光明第一照,颜貌甚贵重,

身相威德备,与佛名相称。

相相皆分明,威神亦满足,

福德自缠络,见者无不爱;

圆光身处中,观者无厌足!

若有一切智,必有是功德。

一切诸彩画,宝饰庄严像,

欲比此妙身,不可以为喻!

能满诸观者,令得第一乐,

见之发净信,必是一切智!”

如是思惟已,礼佛而坐,问佛言:“放牛人有几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

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番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长善法。

“云何知色?知黑、白、杂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

“云何知相?知牛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

“云何刮刷?为诸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

“云何覆疮?若衣若草叶以防蚊虻恶刺;比丘亦如是,念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瞋恚恶虫刺蕀所伤。

“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如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

“云何知道?知牛所行来去好恶道;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

“云何知牛所宜处?能令牛番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

“云何知济?知易入易度无波浪恶虫处;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入好济,安隐得度。

“云何知安隐处?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

“云何留乳?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犊子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

“云何知养牛主?诸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璎珞,标以铁角,摩刷、赞誉称等;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

放牛人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等所知不过三四事,放牛师辈远不过五六事,今闻此说,叹未曾有!若知此事,余亦皆尔,实是一切智人,无复疑也。”

是经,此中应广说。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问曰:世间不应有一切智人。何以故?无见一切智人者。 

答曰:

不尔!不见有二种,不可以不见故便言无。

一者、事实有,以因缘覆故不见。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两、恒河边沙数,有而不可知。

二者、实无,无故不见。譬如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覆而不见。

如是一切智人,因缘覆故汝不见,非无一切智人。何等是覆因缘?未得四信,心着恶邪;汝以是因缘覆故,不见一切智人。

问曰:所知处无量故,无一切智人。诸法无量无边,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况一人!以是故,无一切智人! 

答曰:

如诸法无量,智慧亦无量无数无边;如函大盖亦大,函小盖亦小。

问曰:佛自说佛法,不说余经。若药方、星宿、算经世典,如是等法;若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说?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答曰:

虽知一切法,用故说,不用故不说;有人问故说,不问故不说。

复次,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已摄一切法。

问曰: 

十四难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难?

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

答曰:

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升乳,是为非问,不应答。

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

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水,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

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

复次,此十四难,是邪见非真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

复次,置不答,是为答。有四种答:一、决了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隐;二、解义答;三、反问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

汝言无一切智人,有是言而无义,是大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故:知处非处故,知因缘业报故,知诸禅定解脱故,知众生根善恶故,知种种欲解故,知种种世间无量性故,知一切至处道故,先世行处忆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尽故;净不净分明知故,说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实相故,永离三界欲故。如是种种因缘故,佛为一切智人。

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 

答曰:

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如赞佛偈说:

“顶生转轮王,如日月灯明;

释迦贵种族,净饭王太子。

生时动三千,须弥山海水;

为破老病死,哀愍故生世。

生时行七步,光明满十方;

四观发大音,我生胎分尽。

成佛说妙法,大音振法鼓;

以此觉众生,世间无明睡。

如是等种种,希有事已现;

诸天及世人,见之皆欢喜!

佛相庄严身,大光满月面;

一切诸男女,视之无厌足!

生身乳餔力,胜万亿香象;

神足力无上,智慧力无量。

佛身大光明,照曜佛身表;

佛在光明中,如月在光里。

种种恶毁佛,佛亦无恶想;

种种称誉佛,佛亦无喜想。

大慈视一切,怨亲等无异;

一切有识类,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故能胜一切;

为度众生故,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为众作利益。

智慧力有十,无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无量功德藏。

如是等无数,希有功德力,

如师子无畏,破诸外道法,

转无上梵轮,度脱诸三界。”

是名为婆伽婆。

婆伽婆义无量,若广说则废余事,以是故略说。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释论第五(卷第三)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住王舍城。

【论】

今当说。

问曰:何以不直说般若波罗蜜法,而说“佛住王舍城”? 

答曰:

说方、时、人,令人心生信故。

云何名“住”?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是名住。

又以怖魔军众、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故,在是中住。

复次,三种住:天住、梵住、圣住。六种欲天住法,是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住法,是名圣住。于是三住法中,住圣住法;怜愍众生故,住王舍城。

复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名梵住。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名圣住。圣住法,佛于中住。

复次,四种住:天住、梵住、圣住、佛住。三住,如前说。佛住者,首楞严等诸佛无量三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门。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是佛所住处,佛于中住。

略说“住”竟。

“王舍城”者。

问曰:如舍婆提、迦毗罗婆、波罗㮏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 

答曰:

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梨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兼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

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宜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复次,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

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

居家婆罗门言:“经书云:‘天祀中,应杀生啖肉。’”

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啖肉。”共诤云云。

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

诸居家婆罗门言:“信。”

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

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种种问已,语婆薮仙人:“明日论议,汝当助我。”

如是明旦论时,诸出家仙人问婆薮仙人:“天祀中应杀生啖肉不?”

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啖肉。”

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应杀生啖肉不?”

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

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语!”即唾之言:“罪人灭去。”是时,婆薮仙人寻陷入地没踝,是初开大罪门故。

诸出家仙人言:“汝应实语,若故妄语者,汝身当陷入地中。”

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羊、啖肉无罪。”即复陷入地至膝,如是渐渐稍没至腰,至颈。

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语得现世报,更以实语者,虽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

尔时,婆薮仙人自思惟言:“我贵重人,不应两种语。又婆罗门四围陀法中,种种因缘赞祀天法,我一人死,当何足计!”一心言:“应天祀中杀生、啖肉无罪。”

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催去!不用见汝!”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羊,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

婆薮之子,名曰广车,嗣位为王,后亦厌世法,而复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今当何以自处?”如是思惟时,闻空中声言:“汝若行见难值希有处,汝应是中作舍住。”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未经几时,王出田猎,见有一鹿走疾如风,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从无能及者。转前见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种种林木、华果茂盛,温泉、凉池皆悉清净。其地庄严,处处有散天华、天香,闻天伎乐。

尔时,乾闼婆伎适见王来,各自还去。“是处希有,未曾所见,今我正当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寻迹而到。

王告诸臣:“我前所闻空中声言:‘汝行若见希有难值之处,汝应是中作舍住。’我今见此希有之处,我应是中作舍住。”即舍本城,于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中住,从是已后次第止住。是王元起造立宫舍,故名王舍城。

略说王舍城本起竟。

【经】

耆阇崛山中。

【论】

“耆阇”名鹫,“崛”名头。

问曰:何以名鹫头山? 

答曰:

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

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头,时人遂名鹫头山。

是山于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

问曰: 

已知耆阇崛山义,佛何以故住王舍城?

诸佛法普慈一切,如日照万物,无不蒙明。

如沤祇尼大城、富楼那跋檀大城、阿蓝车多罗大城、弗迦罗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丰乐而不住;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大城?

波罗柰、迦毗罗婆、瞻婆、婆翅多、拘睒鞞、鸠楼城等,虽有住时,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云何知多住二处?见佛诸经多在二城说,少在余城。

答曰:

佛虽大慈等及,以沤祇尼等诸大城是边国故不住。

又弥离车弊恶人多,善根未熟故。如偈说:

“如日光等照,华熟则时开;

若华未应敷,则亦不强开。

佛亦复如是,等心而说法,

善根熟则敷,未熟则不开。

以是故世尊,住三种人中,

利智善根熟,结使烦恼薄。”

复次,知恩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

问曰:云何知恩故多住二城? 

答曰:

憍萨罗国是佛所生地。如佛答频婆娑罗王偈说:

“有好妙国土,在于雪山边,

丰乐多异宝,名曰憍萨罗。

日种诸释子,我在是中生,

心厌老病死,出家求佛道。”

又是憍萨罗国主波斯匿王,住舍婆提大城中;佛为法王,亦住此城,二主应住一处故。

复次,是憍萨罗国,佛生身地,知恩故,多住舍婆提。

问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者,迦毗罗婆城近佛生处,何不多住? 

答曰:

佛诸结尽无复余习,近诸亲属亦无异想;然释种弟子多未离欲,若近亲属则染着心生。

问曰:何以不护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婆提? 

答曰:

迦毗罗婆弟子多。佛初还国,迦叶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罗门法,苦行山间,形容憔悴。父王见之,以此诸比丘不足光饰世尊,即选诸释贵人子弟,兼人、少壮,户遣一人,强令出家。其中有善心乐道,有不乐者,此诸释比丘不应令还本生处。舍婆提弟子辈不尔,以是故佛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复次,出家法应不近亲属,亲属心着,如火、如蛇。居家婆罗门子为学问故,尚不应在生处,何况出家沙门!

复次,如舍婆提城大,迦毗罗婆不尔。舍婆提城九亿家,是中若少时住者,不得度多人,以是故多住。

复次,迦毗罗婆城中佛生处,是中人已久习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佛少时住说法,不须久住,度已而去。

舍婆提人,或初习行,或久习行;或善根熟,或善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学种种经书故,研心令利,入种种邪见网中,事种种师,属种种天。杂行人多,以是故佛住此久。

如治痈师,知痈已熟,破出脓,与药而去;若痈未熟,是则久住涂慰。佛亦如是,若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余处;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则须久住。

佛出世间,正为欲度众生,着涅槃境界安隐乐处故,是故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佛于摩伽陀国尼连禅河侧沤楼频螺聚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法身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已知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因缘,于此二城,何以多住王舍城? 

答曰:

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如偈说:

“一切论议师,自爱所知法;

如人念生地,虽出家犹诤。”

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故。如偈说: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供养法身,

师敬尊重。”

法身于生身胜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复次,以坐禅精舍多故,余处无有。如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阿、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王舍城有五精舍,竹园在平地;余国无此多精舍。

舍婆提一处,祇洹精舍;更有一处,摩伽罗母堂,更无第三处。

婆罗奈斯国一处,鹿林中精舍,名梨师槃陀那。

毗耶离二处:一名摩呵槃,二名弥猴池岸精舍。

鸠睒弥一处,名劬师罗园。

如是诸国,或一处有精舍,或空树林。

以王舍城多精舍,坐禅人所宜,其处安隐,故多住此。

复次,是中有富那罗等六师,自言我是一切智人,与佛为对;及长爪梵志,婆蹉姓、拘迦那大等,皆外道大论议师;及长者尸利崛多,提婆达多、阿阇贳等,是谋欲害佛,不信佛法,各怀嫉妒!有是人辈故,佛多住此。譬如毒草生处,近边必有良药。

如偈说:

“譬如师子,百兽之王;为小虫吼,

为众所笑。若在虎狼,猛兽之中,

奋迅大吼,智人所可。

“诸论议师如猛虎,在此众中无所畏;

大智慧人多见闻,在此众中最第一。”

以是大智多闻人皆在王舍城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频婆娑罗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及余结发千阿罗汉。是时佛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我衣被、饮食、卧具、医药,给所当得。”佛即受请,是故多住王舍城。

复次,阎浮提四方中,东方为始,日初出故;次第南方、西方、北方。东方中,摩伽陀国最胜。摩伽陀国中,王舍城最胜,是中有十二亿家。

佛涅槃后,阿阇贳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一小城,广长一由旬,名波罗利弗多罗,犹尚于诸城中最大,何况本王舍城!

复次,是中人多聪明,皆广学多识,余国无此。

复次,有人应得道者,待时、待处、待人。佛豫知释提桓因及八万诸天,应在摩伽陀国石室中得道,是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其国丰乐,乞食易得,余国不如。又以三因缘故:

一者、频婆娑罗王约敕宫中常作千比丘食。

二者、树提伽虽人中生,常受天富乐;又多富贵诸优婆塞。

三者、阿波罗逻龙王善心受化,作佛弟子,除世饥馑故,常降好雨,是故国丰。

如佛涅槃后,长老摩呵迦叶欲集法,思惟:“何国丰乐,乞食易得,疾得集法?”如是思已,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是中食易得,易可集法,余处无如是常供。若行乞食时,诸外道来共论议,若共论议,集法事废;若不共论,便言诸沙门不如我。如是思惟,择取最上千阿罗汉,将就耆阇崛山,集结经藏。

以是三因缘,故知摩伽陀国乞食易得。

《阿含》《毗尼》中说,言毗耶离国时时有饥饿。如《降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经》中说,舍婆提国饥饿,余诸国亦时时有饥饿;摩伽陀国中无是事,以是故知摩伽陀国丰乐,乞食易得。

复次,王舍城在山中闲静;余国精舍平地故,多杂人入出,来往易故不闲静。

又此山中多精舍,诸坐禅人、诸圣人皆乐闲静,多得住中;佛是圣人、坐禅人主,是故多住王舍城。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若住王舍城,可尔。何以不多住竹园,而多住耆阇崛山? 

答曰:

我已答,圣人、坐禅人乐闲静处。

问曰:余更有四山,鞞婆罗跋恕等,何以不多住,而多住耆阇崛山? 

答曰:

耆阇崛山于五山中最胜故。云何胜?耆阇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难上,以是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以是故,佛多在耆阇崛山中,不在余处。

复次,长老摩诃迦叶于耆阇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度竟,欲随佛入涅槃;清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阇崛山,语诸弟子:“我今日入无余涅槃。”如是语已,入房结加趺坐,诸无漏禅定自熏身。

摩诃迦叶诸弟子入王舍城,语诸贵人:“知不?尊者摩诃迦叶今日入无余涅槃。”

诸贵人闻是语,皆大愁忧言:“佛已灭度,摩诃迦叶持护佛法,今日复欲入无余涅槃!”诸贵人、诸比丘晡时皆共集耆阇崛山。

长老摩诃迦叶晡时从禅定起,入众中坐,赞说无常:“诸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故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无常。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着我我所;若着我我所,得无量忧愁苦恼。一切世间中,心应厌求离欲。”

如是种种说世界中苦,开导其心,令入涅槃。说此语竟,着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升虚空,四种身仪:坐、卧、行、住,一身现无量身,满东方世界,于无量身还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

众心厌世,皆欢喜已,于耆阇崛山头,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山头石内,如入软泥;入已,山还合。

后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十尺时,弥勒佛出;佛身长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圆光十里。是时,众生闻弥勒佛出世,无量人随佛出家。

佛在大众中,初说法时,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六通具足;第二大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大会,九十三亿人得阿罗汉道。自是已后,度无数人。

尔时,人民久后懈厌。弥勒佛见众人如是,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是时,长老摩诃迦叶骨身,着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槃。

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怪而问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着法衣,能作变化!”弥勒佛言:“此人是过去释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诃迦叶,行阿兰若,少欲知足,行头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脱大阿罗汉。彼时人寿百年,少出多减,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

是时诸弟子皆惭愧,发大厌心;弥勒佛随众心,为说种种法。有人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有种辟支佛善根;有得无生法忍,不退菩萨;有得生天人中受种种福乐。

以是故,知是耆阇崛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耆阇崛山,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处;如《富楼那弥帝隶耶尼子经》中说:“佛语富楼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烧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众生以结使缠缚,不作见佛功德,以是故不见我。’”

复次,耆阇崛山清净鲜洁,受三世佛及诸菩萨,更无如是处,是故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中说,余处说少。何以故?是中净洁有福德闲静故;一切三世诸佛住处,十方诸菩萨,亦赞叹恭敬此处;诸天、龙、夜叉、阿修罗、伽留罗、乾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等大力众神,守护供养恭敬是处。如偈说:

“是耆阇崛山,诸佛所住处,

圣人所止息,覆荫一切故。

众苦得解脱,唯有真法存。”

复次,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大力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佛说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诸摩诃衍经,《般若》为最大,今欲说故,云何不住耆阇崛山?

略说住耆阇崛山因缘竟。

大智度共摩诃比丘僧释论第六

【经】

共摩诃比丘僧。

【论】

“共”名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

“摩诃”,秦言大,或多,或胜。

云何大?一切众中最上故,一切障碍断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为大。

云何多?数至五千,故名多。

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道论议,能破故名胜。

云何名“比丘”?

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

如经中说:“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壁坐食。是时有梵志女,名净目,来见舍利弗,问舍利弗言:‘沙门汝食耶?’答言:‘食。’净目言:‘汝沙门下口食耶?’答言:‘不!姊。’‘仰口食耶?’‘不!’‘方口食耶?’‘不!’‘四维口食耶?’‘不!’净目言:‘食法有四种,我问汝,汝言不;我不解,汝当说。’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殖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卜筮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四维口食。姊!我不堕是四不净食中,我用清净乞食活命。’是时净目闻说清净法食,欢喜信解。舍利弗因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如是清净乞食活命,故名乞士。

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

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

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

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说:“有人能剃头着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渐渐断结,离苦入涅槃。”

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是僧四种: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实僧。

云何名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是名有羞僧。

云何名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是名无羞僧。

云何名哑羊僧?虽不破戒,钝根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是名哑羊僧。

云何名实僧?若学人、若无学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

是中二种僧,可共百一羯磨、说戒、受岁,种种得作。

是中实声闻僧六千五百。菩萨僧二种:有羞僧、实僧。以是实僧故,余皆得名僧。以是故名比丘僧。

【经】

大数五千分。

【论】

云何名“大数”?少过少减,是名为“大数”。

云何名“分”?多众边取一分,是名“分”。

是诸比丘,千万众中取一分五千人,以是故名“五千分”。

【经】

皆是阿罗汉。

【论】

云何名阿罗汉?

“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是名“阿罗汉”。

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经】

诸漏已尽。

【论】

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也。

【经】

无复烦恼。

【论】

一切结、使、流、受、扼、缚、盖、见、缠等断除故,名无烦恼也。

【经】

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论】

问曰:何以说“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答曰:

外道离欲人,一处一道心得解脱,非于一切障法得解脱。以是故,阿罗汉名“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复次,诸阿罗汉二道心得解脱:见谛道、思惟道,以是故名心得好解脱。学人心虽得解脱,非好解脱。何以故?有残结使故。

复次,诸外道等助道法不满,若行一功德,若行二功德,求道不能得。如人但布施求清净;如人祀天,言能脱忧衰,能得常乐国中生;亦更有言八清净道:一、自觉,二、闻,三、读经,四、畏内苦,五、畏大众生苦,六、畏天苦,七、得好师,八、大布施——但说第八名清净道。

复次,有外道但布施、持戒说清净,有但布施、禅定说清净,有但布施、求智慧说清净。

如是等种种道不具足,若无功德、若少功德说清净。是人虽一处心得解脱,不名好解脱,涅槃道不满足故。如偈说:

“无功德人不能渡,生老病死之大海;

少功德人亦不渡,善行道法佛所说。”

是中应说《须跋陀梵志经》:“须跋陀梵志,年百二十岁,得五神通,阿那跋达多池边住。夜梦见一切人失眼,裸形,冥中立。日堕、地破,大海水竭,大风起吹须弥山破散。

“觉已恐怖,思惟言:‘何以故尔?我命欲尽?若天地主欲堕?’犹豫不能自了,以有此恶梦故。

“先世有善知识天,从上来下,语须跋陀言:‘汝莫恐怖!有一切智人名佛,后夜半当入无余涅槃,是故汝梦,不为汝身。’

“是时,须跋陀明日到拘夷那竭国,树林中见阿难经行,语阿难言:‘我闻汝师说新涅槃道,今日夜半当取灭度!我心有疑,请欲见佛,决我所疑。’

“阿难答言:‘世尊身极,汝若难问,劳扰世尊。’须跋陀如是重请至三,阿难答如初。

“佛遥闻之敕语阿难:‘听须跋陀梵志来前,自在难问,是吾末后共谈,最后得道弟子。’

“是时须跋陀得前见佛,问讯世尊已,于一面坐,如是念:‘诸外道辈,舍恩爱财宝出家,皆不得道,独瞿昙沙门得道。’

“如是念竟,即问佛言:‘是阎浮提地六师辈,各自称言我是一切智人,是语实不?’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我年一十九,出家学佛道,

我出家已来,已过五十岁。

净戒禅智慧,外道无一分,

少分尚无有,何况一切智?

“‘若无八正道,是中无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若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须跋陀!是我法中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道果,第二、第三、第四道果。余外道法皆空,无道、无果,无沙门,无婆罗门。如是我大众中,实作师子吼!’

“须跋陀梵志闻是法,得阿罗汉道。思惟言:‘我不应佛后般涅槃。’如是思惟竟,在佛前结加趺坐,自以神力,身中出火烧身而取灭度。”

以是故,佛言:“无功德、少功德,是助道法不满,皆不得度。”佛说一切功德具足故,能度弟子。譬如小药师,以一种药、二种药,不具足故,不能差重病;大药师辈,具足众药,能差诸病。

问曰:若一切三界烦恼离故,心得解脱,何以故佛言“染爱离,心得解脱”? 

答曰:

爱能系闭心,有大力,以是故说;不说余烦恼。爱断余则断。

复次,若人言王来,知必有将从;染爱亦如是。又如捉巾一头,余则尽随;爱染亦如是,爱断则知余烦恼皆已断。

复次,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如是爱离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如是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

复次,是五千阿罗汉,应不退法,得无生智,以是故言“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不退故。退法阿罗汉得时解脱,如劬提迦等,虽得解脱,非好解脱,以退法故。

【经】

心调柔软。

【论】

若有恭敬供养、瞋恚骂詈挝打者,心等无异;若得珍宝、瓦石,视之一等;若有持刀斫截手足,有持栴檀涂身者,亦等无异。

复次,淫欲、瞋恚、憍、慢、疑、见,根本已断故,是谓心调柔软。

复次,是诸阿罗汉,欲染处不染,应瞋处不瞋,应痴处不痴,守护六情,以是故名心调柔软。如偈说:

“人守护六情,如好马善调;

如是实智人,诸天所敬视。”

诸余凡人辈,不能守护六情,欲、瞋、慢、痴、疑、见不断故,不调柔,如恶弊马。以是故,诸阿罗汉名心调柔软。

【经】

摩诃那伽。

【论】

“摩诃”言大,“那”名不,“伽”名罪。诸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不罪。

复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无数阿罗汉中最大力,是以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复次,如善调象王,能破大军,直入不回,不畏刀杖,不难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修禅定、智慧故,能破魔军及诸结使贼。骂詈、挝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不畏不难。

复次,如大龙王从大海出,起于大云,遍覆虚空,放大电光,明照天地,澍大洪雨,润泽万物。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从禅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云,润及可度,现大光明,种种变化,说实法相,雨弟子心,令生善牙。

【经】

所作已办。

【论】

问曰:云何名所作?云何名已办? 

答曰:

信、戒、舍、定等诸善法得故,名为所作;智慧、精进、解脱等诸善法得故,是名已办。二法具足满故,名“所作已办”。

复次,诸烦恼有二种:一种属爱,一种属见。属爱烦恼断故名所作,属见烦恼断故名已办。

复次,色法善见故名所作,无色法善见故名已办。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等二法亦如是。

复次,不善、无记法断故名所作,善法思惟故名已办。闻、思慧成就故名所作,修慧成就故名已办。种种三法亦如是。

复次,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得故名所作,苦法忍等诸无漏善根得故名已办。

见谛道得故名所作,思惟道得故名已办。

成学道故名所作,无学道得故名已办。

心解脱得故名所作,慧解脱得故名已办。

漏尽故名所作,得共解脱故名已办。

一切结使除故名所作,得非时解脱故名已办。

自利益竟故名所作,利益他人故名已办。

如是等所作已办义,自在说。

【经】

弃担能担。

【论】

五众粗重常恼故名为“担”。如佛所说:“何谓担?五众是担。”诸阿罗汉此担已除,以是故言“弃担”。

“能担”者,是佛法中二种功德担应担:一者自益利,二者他益利。一切诸漏尽、不悔解脱等诸功德,是名自利益;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能与他人,是名利益他。是诸阿罗汉,自担、他担能担,故名能担。

复次,譬如大牛壮力,能服重载;此诸阿罗汉亦如是,得无漏根、力、觉、道,能担佛法大事担。以是故诸阿罗汉名能担。

【经】

逮得己利。

【论】

云何名己利?云何非己利?

行诸善法,是名己利;诸余非法,是名非己利。

复次,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一切财宝胜故,今世后世常得乐故,能到甘露城故,以是三因缘故名己利。如〈信品〉中偈说:

“若人得信慧,是宝最第一;

诸余世财利,不及是法宝!”

复次,若人今世得乐,后世得乐,及涅槃常乐,是名己利;余非己利。如偈说:

“世知种种无道法,与诸禽兽等无异。

当求正智要道法,得脱老死入涅槃!”

复次,八正道及沙门果,是名诸阿罗汉己利。是五千阿罗汉得道及果,二事俱得,故名己利。以是故言逮得己利。

【经】

尽诸有结。

【论】

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云何欲有?“欲界系业取因缘,后世能生,亦是业报,是名欲有。”

色有、无色有亦如是。是名为“有”。

结尽者,结有九结:爱结、恚结、慢结、痴结、疑结、见结、取结、悭结、嫉结。

是结使尽及有,是有尽及结使,以是故名有结尽。

问曰:诸阿罗汉结使应永尽,得一切烦恼离故。有不应尽。何以故?阿罗汉未灭度时,眼根等五众、十二入、十八持诸有成就故。 

答曰:

无所妨!是果中说因。

如佛语:“檀越施食时,与五事:命、色、力、乐、𥊳。”食不能必与五事,有人大得饮食而死,有人得少许食而活。食为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得五事。

如偈说:

“断食死无疑,食者死未定;

以是故佛说,施食得五事。”

亦如人食百斤金,金不可食,金是食因,故言“食金”。佛言“女人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言“女人为戒垢”。如人从高处堕未至地,言此人死,虽未死,知必死故,言“此人死”。如是诸阿罗汉结使已尽,知有必当尽故,言“有结尽”。

【经】

正智已得解脱。

【论】

如摩犍提梵志弟子,举其尸着床上,舆行城市中多人处,唱言:“若有眼见摩犍提尸者,是人皆得清净道,何况礼拜供养者!”多有人信其言。诸比丘闻是语,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

佛说偈言:

“小人眼见求清净,如是无智无实道,

诸结烦恼满心中,云何眼见得净道?

若有眼见得清净,何用智慧功德宝?

智慧功德乃为净,眼见求净无是事。”

以是故言“正智得解脱”。

问曰:诸阿罗汉所作已办,更不求进,何以故常在佛边,不余处度众生? 

答曰:

一切十方众生,虽尽应供养佛,阿罗汉受恩重故,应倍供养。所以者何?是阿罗汉从佛得成,受无量功德,知结使断,信心转多,是故诸大德阿罗汉,佛边受功德乐味,供养恭敬,报佛恩故,在佛边住。

诸阿罗汉围绕佛故,佛德益尊。如梵天人绕梵天王,如三十三天绕释提桓因,如诸鬼神绕毗沙门王,如诸小王绕转轮圣王,如病人病愈住大医边;如是诸阿罗汉住在佛边,诸阿罗汉围绕供养故,佛德益尊。

问曰:若诸阿罗汉所作已办,逮得己利,不须听法,何以故说般若波罗蜜时,共五千阿罗汉? 

答曰:

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佛欲以甚深智慧法试。如佛问舍利弗,如《波罗延经》阿耆陀难中偈说:

“种种诸学人,及诸数法人,

是人所行法,愿为如实说!”

“是中,云何学人?云何数法人?”尔时,舍利弗默然。如是三问,三默。佛示义端,告舍利弗:“有生不?”舍利弗答:“世尊!有生。有生者,欲为灭有为生法故,名学人;以智慧得无生法故,名数法人。”是经,此中应广说。

复次,若有漏、若无漏,诸禅定未得故欲得,已得欲令坚深故,诸阿罗汉佛边听法。

复次,现前乐故,如《难陀迦经》中说:“以今世乐故听法。”

复次,诸阿罗汉在佛边听法,心无厌足,如《蜫卢提迦经》中说:“舍利弗语蜫卢提迦:‘我法中听法无厌。’”

复次,如佛大师,自一心从弟子边听法,不应难言阿罗汉所作已办,何以听法?譬如饱满人得好食,犹尚更食,云何饥渴人而言不应食!以是故,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常在佛边听法。

复次,佛住解脱法中,诸阿罗汉亦住解脱法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如《栴檀譬喻经》中言:“有栴檀林,伊兰围之;有伊兰林,栴檀围之。有栴檀,栴檀以为丛林;有伊兰,伊兰自相围绕。”佛、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佛住善法解脱中,诸阿罗汉亦住善法解脱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

佛以大众围绕,如须弥山王,十宝山围绕;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围绕;如师子王,师子众围绕。佛亦如是,佛为世间无上福田,与诸弟子围绕共住。

【经】

唯除阿难在学地,得须陀洹。

【论】

问曰:何以言“唯除阿难”? 

答曰:

上所赞诸阿罗汉,阿难不在其数。何以故?以在学地,未离欲故。

问曰: 

大德阿难第三师,大众法将,种涅槃种已无量劫,常近佛,持法藏。

大德利根,何以至今未离欲作学人?

答曰:

大德阿难本愿如是:“我于多闻众中最第一。”亦以诸佛法,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应作供给供养人,以其于佛法中能办大事,烦恼贼破,共佛在解脱床上坐故。

复次,长老阿难种种诸经,听、持、诵利、观故智慧多,摄心少;二功德等者,可得漏尽道。以是故,长老阿难是学人须陀洹。

复次,贪供给世尊故,是阿难为佛作供给人;如是念:“若我早取漏尽道,便远世尊,不得作供给人。”以是故,阿难虽能得阿罗汉道,自制不取。

复次,处、时、人未合故。何等处?能集法千阿罗汉未在耆阇崛山,是为处;世尊过去时未到;长老婆耆子不在。以是故,长老阿难漏不尽。要在世尊过去,集法众合,婆耆子说法劝谏——三事合故,得漏尽道。

复次,大德阿难厌世法少,不如余人。是阿难世世王者种,端正无比,福德无量;世尊近亲,常侍从佛,必有此念:“我佛近侍,知法宝藏,漏尽道法,我不畏失。”以是事故,不大殷勤。

问曰:大德阿难名,以何因缘?是先世因缘?是父母作字?是依因缘立名? 

答曰:

是先世因缘,亦父母作名,亦依因缘立字。

问曰:云何先世因缘? 

答曰:

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乾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布施草坐、灯明、石蜜浆,三事供养佛及比丘僧,便发愿言:“我于当来老、病、死、恼五恶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释迦文;我佛弟子名,亦如今佛弟子名。”以佛愿故,得字阿难。

复次,阿难世世立愿:“我在释迦文佛弟子多闻众中,愿最第一,字阿难。”

复次,阿难世世忍辱除瞋,以是因缘故,生便端正。父母以其端正,见者皆欢喜故,字阿难(阿难者,秦言欢喜)。

是为先世因缘字。

云何父母作字?

昔有日种王名师子颊,其王有四子:第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有一女,名甘露味。

净饭王有二子:佛、难陀。

白饭王有二子:跋提、提沙。

斛饭王有二子:提婆达多、阿难。

甘露饭王有二子:摩诃男、阿泥卢豆。

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罗。

是中悉达陀菩萨渐渐长大,弃转轮圣王位,夜半出家,至沤楼鞞罗国中尼连禅河边,六年苦行。是时,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欲知消息:“我子得道不?若病?若死?”

使来白王:“菩萨唯有皮骨筋相连持耳,命甚微弱!若今日、若明日,不复久也。”王闻其言,甚大愁念,没忧恼海。“我子既不作转轮王,又不得作佛,一何衰苦,无所得而死!”如是忧恼,荒迷愦塞。是时,菩萨弃苦行处,食百味乳糜,身体充满;于尼连禅水中洗浴已,至菩提树下,坐金刚座而自誓言:“要不破此结加趺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终不起也。”是时,魔王将十八亿众到菩萨所,敢与菩萨决其得失。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魔不如而退,自念:“菩萨叵胜,当恼其父。”至净饭王所,诡言:“汝子今日后夜已了。”王闻此语,惊怖堕床,如热沙中鱼。王时悲哭而说偈言:

“阿夷陀虚言,瑞应亦无验,

得利之吉名,一切无所获!”

是时,菩提树神大欢喜,持天曼陀罗华,至净饭王所,说偈言:

“汝子已得道,魔众已破散;

光明如日出,普照十方土!”

王言:“前有天来言‘汝子已了’,汝今来言‘坏魔得道’;二语相违,谁可信者?”

树神又言:“实不妄语。前来天者诡言已了,是魔怀嫉,故来相恼。今日诸天、龙神华香供养,空中悬缯;汝子身出光明,遍照天地。”王闻其言,于一切苦恼心得解脱。

王言:“我子虽舍转轮圣王,今得法转轮王,定得大利,无所失也。”王心大欢喜。是时,斛饭王家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心欢喜言:“今日大吉,是欢喜日!”语来使言:“是儿当字为阿难。”

是为父母作字。

云何依因缘立名?

阿难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老少好丑,容貌颜状,皆于身中现。其身明净,女人见之,欲心即动,是故佛听阿难着覆肩衣。是阿难能令他人见者心眼欢喜,故名阿难。于是造论者赞言: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能令人心眼,见者大欢喜;

诸来求见佛,通现不失宜!”

如是阿难虽能得阿罗汉道,以供给供养佛故,自不尽漏。以此大功德故,虽非无学,在无学数中;虽未离欲,在离欲数中;以是故共数五千中。以实未是阿罗汉故,言“唯除阿难”。

大智度初品中四众义释论第七

【经】

复有五百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见圣谛。

【论】

问曰:何以诸比丘五千,余三众各五百? 

答曰:

女人多短智慧,烦恼垢重,但求喜乐;爱行多故,少能断结使,得解脱证。如佛说:“是因缘起法,第一甚深难得;一切烦恼尽、离欲得涅槃,倍复难见。”以是故,女人不能多得,不如比丘。

优婆塞、优婆夷有居家,故心不净,不能尽漏,止可得四圣谛,作学人。如偈说: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以是故,诸比丘尼虽出家弃世业,智慧短,是故有五百阿罗汉比丘尼。白衣二众,居家事懅故,得道亦各五百。

问曰:如五千阿罗汉皆赞,三众何以不赞? 

答曰:

大众已赞,则知余亦赞。

复次,若别赞,外道辈当呵言:“何以赞比丘尼!”生诽谤故。若赞白衣,当言:“为供养故。”以是故不赞。

问曰:诸余摩诃衍经,佛与大比丘众俱,或八千人,或六万、十万人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经中第一大。如〈嘱累品〉中说:“余经悉忘失,其罪少少;失般若波罗蜜一句,其罪大多。”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经第一大,是第一经中当第一大会,何以故声闻众数少,止有比丘五千,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五百? 

答曰:

以是大经甚深难解故,声闻众少。譬如王有真宝,不示凡人,示大人信爱者。如王谋议时,与诸大臣信爱智人共论,诸余小臣则不得入。

复次,是六千五百人尽得道,虽不尽解甚深般若波罗蜜,皆能信,得无漏四信故。余经声闻众虽大多杂,不尽得道。

复次,是中先赞千万阿罗汉中,择取最胜五千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尔。胜者难得,故不多。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中菩萨释论第八(卷第四)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复有菩萨摩诃萨。

【论】

问曰:若从上数,应先菩萨,次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次佛故;若从下数,应先优婆夷,次第优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萨。今何以先说比丘,次三众,后说菩萨? 

答曰:

菩萨虽应次佛,以诸烦恼未尽故,先说阿罗汉。诸阿罗汉智慧虽少而已成熟,诸菩萨智慧虽多而烦恼未尽,是故先说阿罗汉。

佛法有二种:一、秘密,二、现示。

现示中,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无余故。

秘密中,说诸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断,具六神通,利益众生。

以现示法故,前说阿罗汉,后说菩萨。

复次,菩萨以方便力现入五道,受五欲,引导众生;若在阿罗汉上,诸天、世人当生疑怪,是故后说。

问曰:在阿罗汉后可尔,何以乃在优婆塞、优婆夷后? 

答曰:

四众虽漏未尽,尽在不久故,通名声闻众。

若于四众中间说菩萨者,则不便。如比丘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后,在沙弥前;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弥后。此诸菩萨亦如是,虽应在学人三众上,以不便故,在后说。

复次,有人言:“菩萨功德、智慧超殊阿罗汉、辟支佛,是故别说。”

问曰:声闻经中但说四众,此中何以别说菩萨众? 

答曰:

有二种道:一、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是声闻道,菩萨摩诃萨是菩提萨埵道。

以是故声闻法中,经初无“佛在某处某处住,尔所菩萨俱”,但言“佛某处某处住,与尔所比丘俱”。如说:“佛在波罗柰,与五比丘俱;佛在伽耶国中,与千比丘俱;佛在舍婆提,与五百比丘俱。”如是种种经初,不说与菩萨若干人俱。

问曰:诸菩萨二种: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菩萨,总说在优婆塞、优婆夷中;出家菩萨,总在比丘、比丘尼中。今何以故别说? 

答曰:

虽总在四众中,应当别说。何以故?是菩萨必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

何者是?有声闻人、辟支佛人、有求生天人、有求乐自活人,此四种人不堕菩萨中。何以故?是人不发心言“我当作佛”故。

复次,菩萨得无生法忍故,一切名字、生死相断,出三界,不堕众生数中。何以故?声闻人得阿罗汉道,灭度已,尚不堕众生数中,何况菩萨?

《波罗延》优波尸难中偈说:

“已灭无处更出不?若已永灭不出不?

既入涅槃常住不?惟愿大智说其实!”

佛答曰:

“灭者即是不可量,破坏因缘及名相,

一切言语道已过,一时都尽如火灭。”

如阿罗汉一切名字尚断,何况菩萨能破一切诸法、知实相、得法身而不断耶!

以是故,摩诃衍四众中别说菩萨。

问曰:何以故大乘经初,菩萨众、声闻众两说,声闻经初独说比丘众,不说菩萨众? 

答曰:

欲辩二乘义故:佛乘及声闻乘。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益一切。

复次,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

如是等种种分别说是二道故,摩诃衍经声闻众、菩萨众两说。如赞摩诃衍偈中说:

“得此大乘人,能与一切乐,

利益以实法,令得无上道!

得此大乘人,慈悲一切故,

头目以布施,舍之如草木!

得此大乘人,护持清净戒,

如牦牛爱尾,不惜身寿命!

得此大乘人,能得无上忍,

若有割截身,视之如断草!

得此大乘人,精进无厌惓,

力行不休息,如抒大海者!

得此大乘人,广修无量定,

神通圣道力,清净得自在!

得此大乘人,分别诸法相,

无坏实智慧,是中已具得!

不可思议智,无量悲心力,

不入二法中,等观一切法。

驴马驼象乘,虽同不相比;

菩萨及声闻,大小亦如是。

大慈悲为轴,智慧为两轮,

精进为驶马,戒定以为衔,

忍辱心为铠,总持为辔勒,

摩诃衍人乘,能度于一切!”

问曰:如声闻经初但说比丘众,摩诃衍经初何以不但说菩萨众? 

答曰:

摩诃衍广大,诸乘诸道皆入摩诃衍;声闻乘狭小不受摩诃衍。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其狭小故;大海能受众流,以其广大故。摩诃衍法亦如是。如偈说:

“摩诃衍如海,小乘牛迹水;

小故不受大,其喻亦如是。”

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 

答曰:

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

“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

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

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

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

复次,称赞好法名为“萨”,好法体相名为“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

复次,如是人为一切众生脱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萨埵。

复次,三种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三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声闻道虽得菩提,而不称为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称为菩提。是名菩提萨埵。

问曰:齐何来名菩提萨埵? 

答曰:

有大誓愿,心不可动,精进不退;以是三事,名为菩提萨埵。

复次,有人言:“初发心作愿:‘我当作佛度一切众生。’从是已来,名菩提萨埵。如偈说:

“‘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

已过诸世间,应受世供养。’

“从初发心到第九无碍,入金刚三昧中,是中间名为菩提萨埵。”

是菩提萨埵有两种: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罗汉。阿鞞跋致菩提萨埵,是名实菩萨;以是实菩萨故,诸余退转菩萨皆名菩萨。譬如得四道人,是名实僧;以实僧故,诸未得道者皆得名僧。

问曰:云何知是菩萨鞞跋致、阿鞞跋致? 

答曰:

《般若波罗蜜.阿鞞跋致品》中,佛自说阿鞞跋致相,如是相是退转,如是相是不退转。

复次,若菩萨一法得好修好念,是名阿鞞跋致菩萨。何等一法?常一心集诸善法。如说:“诸佛一心集诸善法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有菩萨得一法,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一法?正直精进。如佛问阿难:“阿难!汝说精进?”“如是,世尊!”“阿难!汝赞精进?”“如是,善逝!”“阿难!常行、常修、常念精进,乃至令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经广说。

复次,若得二法,是时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二法?一切法实知空;亦念不舍一切众生。如是人名为阿鞞跋致菩萨。

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骨入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

复次,阿毗昙中,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

“何名菩萨?自觉复能觉他,是名菩萨。”

“必当作佛,是名菩萨。”

“菩提名漏尽人智慧,是人从智慧生,智慧人所护,智慧人所养故,是名菩萨。”

又言:“发阿鞞跋致心,从是已后名菩萨。”

又言:“若离五法得五法,是名菩萨。何谓五法?离三恶道,常生天上、人间;离贫穷、下贱,常得尊贵;离非男法,常得男子身;离诸形残缺陋,诸根具足;离舍喜忘,常忆宿命,得是宿命智慧,常离一切恶法,远离恶人,常求道法,摄取弟子。如是名为菩萨。”

又言:“从种三十二相业已来,是名菩萨。”

问曰:何时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答曰:

过三阿僧祇劫,然后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问曰:几时名“阿僧祇”? 

答曰:

天人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

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

如是数三阿僧祇:若行一阿僧祇满,行第二阿僧祇;第二阿僧祇满,行第三阿僧祇。譬如算数法,算一乃至算百,百算竟,还至一。如是菩萨一阿僧祇过,还从一起。

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作佛。”

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剌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

从剌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祇;是中菩萨七枚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燃灯佛便授其记,汝当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

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

若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问曰:三十二相业,何处可种? 

答曰:

欲界中,非色、无色界;于欲界五道,在人道中种;于四天下,阎浮提中种;于男子身种,非女人;佛出世时种,佛不出世不得种;缘佛身种,缘余不得种。

问曰:是三十二相业因缘,于身业、口业、意业,何业种? 

答曰:

意业种,非身、口业。何以故?是意业利故。

问曰:意业有六识,是三十二相业,为是意识种?是五识种? 

答曰:

是意识,非五识。何以故?五识不能分别,以是故意识种。

问曰:何相初种? 

答曰:

有人言:“足安立相先种。何以故?先安立,然后能种余相。”

有人言:“绀青眼相初种,得此眼相,大慈观众生。”

此两语虽有是语,不必尔也。若相因缘和合时,便是初种,何必安立足为初。

问曰:一思种?为多思种? 

答曰:

三十二思种三十二相,一一思种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庄严。

问曰:几许名一福德? 

答曰:

有人言:“有业报转轮圣王,于四天下受福乐,得自在,是名一福德。如是百福成一相。”

复有人言:“作释提桓因,于二天中得自在,是名一福德。”

复有人言:“作他化自在天王,于欲界中得自在,是名一福。”

复有人言:“除补处菩萨,余一切众生所得福报,是名一福。”

复有人言:“天地劫尽,一切众生共福德故,三千大千世界报立,是名一福。”

复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以譬喻知: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盲无目,有一人能治令差,是为一福。一切人皆被毒药,一人能治令差;一切人应死,一人能救之令脱;一切人破戒、破正见,一人能教令得净戒、正见;如是等为一福。”

复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譬喻。是菩萨入第三阿僧祇中,心思大行种是三十二相因缘。以是故,是福无能量,唯佛能知。”

问曰:菩萨几时能种三十二相? 

答曰:

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释迦牟尼菩萨九十一大劫行办三十二相。

如经中言:“过去久远,有佛名弗沙。时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弗沙佛欲观释迦牟尼菩萨心纯淑未?即观见之,知其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是时,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众人之心难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释迦牟尼菩萨疾得成佛,上雪山上,于宝窟中入火定。是时,释迦牟尼菩萨作外道仙人,上山采药,见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见已,心欢喜信敬,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观,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谛观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若释迦牟尼菩萨聪明多识,能作种种好偈,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赞佛? 

答曰:

释迦牟尼菩萨贵其心思,不贵多言。若更以余偈赞佛,心或散乱,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问曰:释迦牟尼菩萨何以心未纯淑而弟子纯淑?弥勒菩萨自心纯淑而弟子未纯淑? 

答曰:

释迦牟尼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

从鞞婆尸佛至迦叶佛,于其中间九十一大劫,种三十二相业因缘集竟,六波罗蜜满。何等六?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问曰:檀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

一切能施,无所遮碍,乃至以身施时,心无所惜。譬如尸毗王以身施鸽。释迦牟尼佛本身作王,名尸毗。是王得归命救护陀罗尼,大精进,有慈悲心,视一切众生如母爱子。时世无佛,释提桓因命尽欲堕。

自念言:“何处有佛一切智人?”处处问难,不能断疑,知尽非佛,即还天上,愁忧而坐。

巧变化师毗首羯磨天问曰:“天主何以愁忧?”

答曰:“我求一切智人不可得,以是故愁忧。”

毗首羯磨言:“有大菩萨,布施、持戒、禅定、智慧具足,不久当作佛。”

帝释以偈答曰:

“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

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

毗首羯磨答曰:“是优尸那种尸毗王,持戒、精进,大慈、大悲,禅定、智慧,不久作佛。”

释提桓因语毗首羯磨:“当往试之,知有菩萨相不?汝作鸽,我作鹰,汝便佯怖入王腋下,我当逐汝。”

毗首羯磨言:“此大菩萨,云何以此事恼?”

释提桓因说偈言:

“我亦非恶心,如真金应试;

以此试菩萨,知其心定不。”

说此偈竟,毗首羯磨即自变身作一赤眼赤足鸽;释提桓因自变身作一鹰,急飞逐鸽。鸽直来入王掖底,举身战怖,动眼促声。

是时众多人,相与而语曰:

“是王大慈仁,一切宜保信,

如是鸽小鸟,归之如入舍;

菩萨相如是,作佛必不久。”

是时鹰在近树上,语尸毗王:“还与我鸽,此我所受!”

王时语鹰:“我前受此,非是汝受;我初发意时受此,一切众生皆欲度之。”

鹰言:“王欲度一切众生,我非一切耶?何以独不见愍而夺我今日食?”

王答言:“汝须何食?我作誓愿:‘其有众生来归我者,必救护之。’汝须何食,亦当相给。”

鹰言:“我须新杀热肉。”

王念言:“如此难得,自非杀生无由得也!我当云何杀一与一!”

思惟心定,即自说偈:

“是我此身肉,恒属老病死,

不久当臭烂,彼须我当与。”

如是思惟已,呼人持刀,自割股肉与鹰。

鹰语王言:“王虽以热肉与我,当用道理,令肉轻重得与鸽等,勿见欺也!”

王言:“持称来!”

以肉对鸽,鸽身转重,王肉转轻。王令人割二股,亦轻不足;次割两𨄔、两臗、两乳、项脊,举身肉尽,鸽身犹重,王肉故轻。

是时近臣、内戚安施帐幔,却诸看人:“王今如此,无可观也!”

尸毗王言:“勿遮诸人,听令入看!”而说偈言:

“天人阿修罗,一切来观我!

大心无上志,以求成佛道。

若有求佛道,当忍此大苦;

不能坚固心,则当息其意。”

是时,菩萨以血涂手,攀称欲上,定心以身尽以对鸽。

鹰言:“大王!此事难办,何用如此?以鸽还我!”

王言:“鸽来归我,终不与汝。我丧身无量,于物无益,今欲以身求易佛道。”

以手攀称,尔时,菩萨肉尽筋断,不能自制,欲上而堕,自责心言:“汝当自坚,勿得迷闷!一切众生堕忧苦大海,汝一人立誓欲度一切,何以怠闷!此苦甚少,地狱苦多,以此相比,于十六分犹不及一!我今有智慧、精进、持戒、禅定,犹患此苦,何况地狱中人无智慧者!”

是时菩萨一心欲上,复更攀称,语人:“扶我!”是时菩萨心定无悔。

诸天、龙王、阿修罗、鬼神、人民皆大赞言:“为一小鸟乃尔,是事希有!”

即时大地为六种振动,大海波扬,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及散名华,天女歌赞:“必得成佛!”

是时念我四方神仙皆来赞言:“是真菩萨,必早成佛。”

鹰语鸽言:“终试如此,不惜身命,是真菩萨!”

即说偈言:

“慈悲地中生,一切智树牙,

我曹当供养,不应施忧恼!”

毗首羯磨语释提桓因言:“天主!汝有神力,可令此王身得平复。”

释提桓因言:“不须我也。此王自作誓愿,大心欢喜,不惜身命感发一切,令求佛道。”

帝释语人王言:“汝割肉辛苦,心不恼没耶?”

王言:“我心欢喜,不恼不没。”

帝释言:“谁当信汝心不没者?”

是时菩萨作实誓愿:“我割肉血流,不瞋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即出语时,身复如本。

人天见之,皆大悲喜,叹未曾有:“此大菩萨必当作佛,我曹应当尽心供养。愿令早成佛道,当念我等!”

是时释提桓因、毗首羯磨各还天上。

如是等种种相,是檀波罗蜜满。

问曰:尸罗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

不惜身命,护持净戒,如须陀须摩王,以劫磨沙波陀大王故,乃至舍命不犯禁戒。

昔有须陀须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晨朝乘车,将诸婇女入园游戏。出城门时,有一婆罗门来乞,语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贫穷,当见愍念,赐丐少多!”

王言:“诺!敬如来告,当相布施,须我出还。”作此语已,入园澡浴嬉戏。

时有两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飞来,于婇女中捉王将去,譬如金翅鸟海中取龙。诸女啼哭,号恸一园;惊城内外,搔扰悲惶。鹿足负王,腾跃虚空,至所住止,置九十九诸王中。

须陀须摩王涕零如雨,鹿足王语言:“大刹利王!汝何以啼如小儿?人生有死,合会有离。”

须陀须摩王答言:“我不畏死,甚畏失信。我从生已来,初不妄语。今日晨朝出门时,有一婆罗门来从我乞,我时许言:‘还当布施。’不虑无常,辜负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

鹿足王言:“汝意欲尔,畏此妄语,听汝还去七日,布施婆罗门讫便来还。若过七日不还,我有两翅力,取汝不难。”

须陀须摩王得还本国,恣意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忏谢之言:“我智不周物,治不如法,当见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尔还去。”

举国人民及诸亲戚叩头留之:“愿王留意,慈荫此国,勿以鹿足鬼王为虑也!当设铁舍、奇兵,鹿足虽神,不畏之也!”

王言:“不得尔也!”而说偈言:

“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

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

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

心无有悔恨。”

如是思惟已,王即发去,到鹿足王所。鹿足遥见,欢喜而言:“汝是实语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从死得脱,还来赴信,汝是大人!”

尔时,须陀须摩王赞实语:“实语是为人,非实语非人。”如是种种赞实语,呵妄语。鹿足闻之,信心清净,语须陀须摩王言:“汝好说此,今相放舍;汝既得脱,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随意各还本国。”如是语已,百王各得还去。

如是等种种本生中相,是为尸罗波罗蜜满。

问曰:羼提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

若人来骂,挝捶割剥,支解夺命,心不起瞋。如羼提比丘为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坚不动。

问曰:毗梨耶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

若有大心、勤力如大施菩萨,为一切故,以此一身,誓抒大海,令其干尽,定心不懈。亦如赞弗沙佛,七日七夜翘一脚,目不眴。

问曰:禅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

如一切外道禅定中得自在。又如尚阇梨仙人,坐禅时无出入息,鸟于螺髻中生子,不动不摇,乃至鸟子飞去。

问曰:般若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

菩萨大心思惟分别,如劬嫔陀婆罗门大臣,分阎浮提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尽作七分。般若波罗蜜如是。

是菩萨六波罗蜜满,在迦叶佛所作弟子,持净戒,行功德,生兜率天上。

问曰:菩萨何以生兜率天上,而不在上生、不在下生;是大有福德,应自在生? 

答曰:

有人言:因缘业熟,应在是中生。

复次,下地中结使厚浊,上地中结使利;兜率天上结使不厚不利,智慧安隐故。

复次,不欲过佛出世时故。若于下地生命短,寿终时佛未出世;若于上地生命长,寿未尽,复过佛出时;兜率天寿,与佛出时会故。

复次,佛常居中道故。兜率天于六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于彼天下,必生中国,中夜降神,中夜出迦毗罗婆国,行中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为人说法,中夜入无余涅槃。好中法故,中天上生。

如是菩萨兜率天上生竟。

以四种观人间:一者观时,二者观土地,三者观种姓,四者观生处。

云何观时?时有八种,佛出其中:第一、人长寿八万四千岁时,第二、人寿七万岁,第三、人寿六万岁,第四、人寿五万岁,第五、人寿四万岁,第六、人寿三万岁,第七、人寿二万岁,第八、人寿一百余岁。菩萨如是念:人寿百岁,佛出时到。是名观时。

云何观土地?诸佛常在中国生,多金银宝物,饮食丰美,其土清净。

云何观种姓?佛生二种姓中:若刹利、若婆罗门。刹利种势力大故,婆罗门种姓智慧大故。随时所贵者,佛于中生。

云何观生处?何等母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亦能自护净戒?如是观竟,唯中国迦毗罗婆净饭王后能怀菩萨。如是思惟已,于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于母胎。

问曰:何以故,一切菩萨末后身从天上来,不从人中来? 

答曰:

乘上道故,六道之中天道最上。

复次,天上下时,种种瑞应未曾所有;若从人道,人道不能有此。

复次,人敬重天故。

问曰:一切人以垢心有相续入母胎,一切邪慧相应,云何名菩萨正慧入母胎? 

答曰:

有人言:有相续时,一切众生邪慧心入母胎,菩萨忆念不失故,名正慧入母胎。

中阴中住则知中阴住,入胎时知入胎,歌罗罗时知住歌罗罗(受胎七日赤白精和合时也),頞浮陀(二七日时如玺胞状也)时知住頞浮陀,伽那时知住伽那(三七日时如凝酪也),五疱时知住五疱,出生时知出生;是中忆念不失,是名正慧入母胎。

复次,余人在中阴住时,若男,于母生欲染心:“此女人与我从事。”于父生瞋恚;若女,于父生染欲心:“此男子与我从事。”于母生瞋恚。如是瞋恚心、染欲心,菩萨无此。

菩萨先已了知是父、是母。是父、是母能长养我身,我依父母生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净心念父母相续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

是菩萨满十月,正慧不失念。出胎,行七步,发口言:“是我末后身。”

乃至将示相师:“汝观我子实有三十二大人相不?若有三十二相具足者,是应有二法:若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当成佛。”

诸相师言:“地天太子实有三十二大人相,若在家者当作转轮王,若出家者当成佛。”

王言:“何等三十二相?”

相师答言:

一者、足下安平立相:足下一切着地,间无所受,不容一针。

二者、足下二轮相:千辐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诸天工师毗首羯磨,不能化作如是妙相。

问曰:何以故不能? 

答曰:

是毗首羯磨诸天工师,不隐没智慧;是轮相善业报。

是天工师生报得智慧;是轮相行善根智慧得。

是毗首羯磨一世得是智慧;是轮相从无量劫智慧生。

以是故,毗首羯磨不能化作,何况余工师?

三者、长指相:指纤长端直,次第𦟛好,指节参差。

四者、足跟广平相。

五者、手足指缦网相: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

六者、手足柔软相:如细劫波毳,胜余身分。

七者、足趺高满相:以足蹈地,不广不狭。足下色如赤莲华,足指间网及足边色如真珊瑚,指爪如净赤铜,足趺上真金色,足趺上毛青毗琉璃色。其足严好,譬如杂宝屐,种种庄饰。

八者、伊泥延膞相:如伊泥延鹿膞,随次𦟛纤。

九者、正立手摩膝相:不俯不仰,以掌摩膝。

十者、阴藏相:譬如调善象宝、马宝。

问曰:若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诸弟子何因缘见阴藏相? 

答曰:

为度众人决众疑故,示阴藏相。

复有人言:“佛化作马宝、象宝,示诸弟子言:‘我阴藏相亦如是。’”

十一者、身广长等相:如尼拘卢陀树,菩萨身齐为中,四边量等。

十二者、毛上向相:身有诸毛,生皆上向而稚。

十三者、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不乱,青琉璃色,毛右靡上向。

十四者、金色相:

问曰:何等金色? 

答曰:

若铁在金边则不现,今现在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圣王道中金沙则不现,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诸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诸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菩萨身色则不现。如是色,是名金色相。

十五者、丈光相:四边皆有一丈光,佛在是光中端严第一,如诸天诸王宝光明净。

十六者、细薄皮相:尘土不着身,如莲华叶不受尘水。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土不着足;随蓝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着佛身。

十七者、七处隆满相:两手、两足、两肩、项中,七处皆隆满端正,色净胜余身体。

十八者、两腋下隆满相:不高不深。

十九者、上身如师子相。

二十者、大直身相:于一切人中身最大而直。

二十一者、肩圆好相:一切治肩无如是者。

二十二者、四十齿相:不多不少,余人三十二齿,身三百余骨,头骨有九;菩萨四十齿,头有一骨。菩萨齿骨多,头骨少;余人齿骨少,头骨多。以是故,异于余人身。

二十三者、齿齐相:诸齿等,无粗无细,不出不入。齿密相,人不知者,谓为一齿,齿间不容一毫。

二十四者、牙白相:乃至胜雪山王光。

二十五者、师子颊相:如师子兽中王平广颊。

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相:

有人言:佛以食着口中,是一切食皆作最上味。何以故?是一切食中有最上味因故。无是相人,不能发其因故,不得最上味。

复有人言:若菩萨举食着口中,是时咽喉边两处流注甘露,和合诸味,是味清净故,名味中得上味。

二十七者、大舌相:是菩萨大舌从口中出,覆一切面分,乃至发际;若还入口,口亦不满。

二十八者、梵声相: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其一、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菩萨音声亦如是,五种声从口中出迦陵毗伽声相,如迦陵毗伽鸟声可爱;鼓声相,如大鼓音深远。

二十九者、真青眼相:如好青莲华。

三十者、牛眼睫相:如牛王眼睫,长好不乱。

三十一者、顶髻相:菩萨有骨髻,如拳等在顶上。

三十二者、白毛相:白毛眉间生,不高不下,白净右旋,舒长五尺。

相师言:地天太子三十二大人相如是,菩萨具有此相。

问曰: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菩萨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别? 

答曰:

菩萨相者,有七事胜转轮圣王相。菩萨相者:一、净好;二、分明;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间;七、随远离。转轮圣王相不尔。

问曰:云何名“相”? 

答曰:

易知故名“相”,如水异火,以相故知。

问曰:菩萨何以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 

答曰:

有人言:“佛以三十二相庄严身者,端正不乱故。若少者身不端正,若多者佛身相乱;是三十二相端正不乱,不可益,不可减。犹如佛法不可增、不可减,身相亦如是。”

问曰:菩萨何以故以相严身? 

答曰:

有人见佛身相,心得信净,以是故以相严身。

复次,诸佛以一切事胜故,身色、威力,种姓,家属,智慧、禅定、解脱,众事皆胜,若佛不庄严身相,是事便少。

复次,有人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是身中,若身相不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住此身中。譬如人欲娶豪贵家女,其女遣使语彼人言:‘若欲娶我者,当先庄严房室,除却污秽,涂治香熏,安施床榻,被褥綩綖,帏帐幄幔,幡盖华香,必令严饰,然后我当到汝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如是,遣智慧使,未来世中到菩萨所言:‘若欲得我,先修相好以自庄严,然后我当住汝身中;若不庄严身者,我不住也。’以是故,菩萨修三十二相自庄严身,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时菩萨渐渐长大,见老病死苦,厌患心生,夜半出家,六年苦行,食难陀婆罗门女益身十六功德石蜜乳糜。食竟,菩提树下破万八千亿鬼兵魔众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得何功德故名为佛? 

答曰:

得尽智、无生智,故名为佛。

复次,有人言:“得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达、无碍、三意止——一者、受教敬重,佛无喜;二者、不受教不敬重,佛无忧;三者、敬重不敬重,心无异——大慈、大悲、三十七道品,一切诸法总相别相悉知故,故名为佛。”

问曰:何以故未得佛道名为菩萨,得佛道不名为菩萨? 

答曰:

未得佛道,心爱着求,欲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名为菩萨;已成佛道,更得佛种种异大功德故,更有异名,名为佛。

譬如王子未作王,名为王子;已作王,不复名王子。既为王,虽是王子,不名王子。菩萨亦如是,未得佛道名为菩萨,已得佛道名为佛。

声闻法中,摩诃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说菩萨相义如是。

摩诃衍人言:是迦旃延尼子弟子辈,是生死人,不诵不读摩诃衍经,非大菩萨!不知诸法实相,自以利根智慧,于佛法中作论议,诸结使、智、定、根等于中作义,尚处处有失,何况欲作菩萨论议?譬如少力人跳小渠尚不能过,何况大河!于大河中则知没失。

问曰:云何失? 

答曰:

如上言:“三阿僧祇劫过名为菩萨。”三阿僧祇中,头、目、髓、脑布施,心无有悔,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如昔菩萨为大萨陀婆,渡大海水,恶风坏船。语众贾人:“捉我头、发、手、足,当渡汝等。”众人捉已,以刀自杀。大海水法不停死尸,即时疾风吹至岸边。大慈如是而言非者,谁是菩萨?

第二阿僧祇劫行满,未入第三阿僧祇时,于燃灯佛所受记为佛,即时上升虚空,见十方佛于虚空中立,赞然灯佛。然灯佛言:“汝过一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得记如是,而言尔时未是菩萨,岂非大失!

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三阿僧祇劫中未有佛相,亦无种佛相因缘,云何当知是菩萨?一切法先有相,然后可知其实,若无相则不知。”

摩诃衍人言:“受记为佛,上升虚空,见十方佛,此非大相耶?为佛所记,当得作佛,得作佛者,此是大相,舍此大相而取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亦有,诸天魔王亦能化作此相。难陀、提婆达等皆有三十相;婆跋隶婆罗门有三相,摩诃迦叶妇有金色相;乃至今世人亦各各有一相、二相,若青眼、长臂、上身如师子;如是等种种或多或少,汝何以重此相?

“何经中言三阿僧祇劫中菩萨不种相因缘?如难陀澡浴鞞婆尸佛,愿得清净端正;于一辟支佛塔,青黛涂壁,作辟支佛像,因而作愿:‘愿我恒得金色身相。’又作迦叶佛塔中级。以此三福因缘,世世受乐,处处所生,恒得端严。是福之余,生迦毗罗婆释种中,为佛弟子,得三十大人相,清净端正,出家得阿罗汉道。佛说于五百弟子中,难陀比丘端正第一。此相易得,云何言‘于九十一大劫中种,余一生中得’?是为大失!”

“汝言:‘初阿僧祇劫中,不知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劫中,知当作佛,不自称说;三阿僧祇劫中,知得作佛,能为人说。’

“佛何处说是语?何经中有是语?若声闻法三藏中说?若摩诃衍中说?”

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虽佛口三藏中不说,义理应尔!《阿毗昙鞞婆沙.菩萨品》中如是说。”

答曰:

摩诃衍中说:“初发心,是时知我当作佛。”如阿遮罗菩萨于长手佛边初发心时,乃至金刚座处成佛道,于其中间,颠倒不净心不生。

《首楞严三昧》中,四种菩萨,四种受记:有未发心而授记;有适发心而授记;有于前授记,他人尽知,己身不知;有于前授记,他人、己身尽知。汝云何言“于二阿僧祇劫,知受记而不自称说”?

复次,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

问曰:摩诃衍中虽有此语,我亦不能都信。 

答曰:

是为大失!是佛真法,佛口所说,汝无反复!汝从摩诃衍中出生,云何言我不能都信?

复次,摩诃衍论议,此中应广说。

复次,说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欲界中种,非色、无色界中种。无色界中以无身无色,是三十二相是身庄严故,于中不得种可尔,色界中何以不得种?色界中大有诸梵王,常请佛初转法轮,是智慧清净,能求佛道,何以言不得种三十二相因缘?

又言:“人中得种,非余道。”如娑伽度龙王十住菩萨,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住菩萨,罗睺阿修罗王亦是大菩萨,复何以言“余道不得种三十二相因缘”?

汝言:“人中阎浮提种,郁怛罗曰不可种。”

有义,彼中人无吾我,着乐、不利根故。劬陀尼、弗婆提二处,福德、智慧、寿命胜阎浮提,何以不得种?

复次,汝言:“一思种一相。”是心弹指顷六十生灭,一心中不住、不能分别,云何能种大人相?此大人相不应不了心得种,以是故,多思和合能种一相。如重物一人不能担,必须多人力。如是种相,要得大心多思和合,尔乃得种。以是故,名百福相。百大心思种福德,是名百福相,不应一思种一相。余事尚不得一思种一事,何况百福相!

何以故言“释迦文尼菩萨心未纯淑,弟子心纯淑;弥勒菩萨心纯淑,弟子心未纯淑”?是语何处说?三藏中、摩诃衍中无是事,此言自出汝心。汝但见释迦文尼菩萨于宝窟中见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赞;弥勒菩萨亦种种赞弗沙佛,但《阿波陀那经》中不说,汝所不知。无因缘故,汝便谓“弥勒弟子心未纯淑”,如是皆为违失!

汝言:“菩萨一切物能施,无所爱惜,如尸毗王为鸽故,割肉与鹰,心不悔恨。”

如以财宝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种种施中心不着,是为上布施。汝何以赞中布施为檀波罗蜜满?此施心虽大,多慈悲,有知智慧、有不知智慧。如人为父母亲属不惜身,或为主不惜身。以是故,知为鸽不惜身,是中布施。

问曰:菩萨为一切众生、为父母、为主者、为一切人故,以是故,非直不惜身为檀波罗蜜满。 

答曰:

虽为一切众生,是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着,是为不清净,于世界中得福德报,不能直至佛道。如说般若波罗蜜中三事不可得亦不着,是为具足檀波罗蜜满。

如是乃至般若波罗蜜,“能分别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为般若波罗蜜满。”是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如大海水,诸天、圣人、阿罗汉、辟支佛,乃至初行菩萨尚不能知其边涯,十地住菩萨乃能知,云何汝言“能分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名般若波罗蜜满”?是事是算数法,能分地是世俗般若波罗蜜中少许分,譬如大海水中一渧两渧。

实般若波罗蜜名三世诸佛母,能示一切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无来处、无去处,一切处求不可得;如幻、如响、如水中月,见便失。诸圣人怜愍故,虽一相,以种种名字说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智慧宝藏,汝言大失!

汝言四种观:“观时、观土地、观种族、观生处。人寿八万岁佛出世,七、六、五、四、三、二万岁中佛出世,人寿百岁是佛出世时。”

若诸佛常怜愍众生,何以正八种时中出世,余时不出?佛法不待时,如好药服时便差病,佛法亦如是不待时。

问曰:虽菩萨怜愍众生诸佛不待时,过八万岁,人长寿、多乐,染爱等结使厚,根钝,非可化时。若百岁后时,人短寿、苦多,瞋恚等诸结使更厚。此乐时、苦时非得道时,以是故,佛不出世。 

答曰:

诸天寿出千万岁,有先世因缘,虽多乐,染爱厚,能得道,何况人中不大乐!三十六种不净,易可教化,以是故,人寿过八万岁,佛应出世。是中,人无病、心乐故,人皆利根、福德;福德、利根故,应易得道。

复次,师子鼓音王佛时,人寿十万岁;明王佛时,人寿七百阿僧祇劫;阿弥陀佛时,人寿无量阿僧祇劫;汝云何言“过八万岁佛不出世”?

问曰:摩诃衍经有此事,我法中无十方佛,唯过去释迦文尼、拘陈若等一百佛,未来弥勒等五百佛。 

答曰:

摩诃衍论中种种因缘说三世十方佛。何以故?十方世界有老、病、死、淫、怒、痴等诸苦恼,以是故,佛应出其国。如经中说:“无老、病、死、烦恼者,诸佛则不出世。”

复次,多病人应有多药师。

汝等声闻法,《长阿含》中毗沙门王以偈白佛:

“稽首去、来、现在诸佛,亦复归命释迦文佛。”

汝经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言稽首,释迦文尼佛言归命”,以此故知现在有余佛。若无余国佛,何以故前稽首三世佛,后别归命释迦文尼佛?此王未离欲,在释迦文尼所得道,敬爱心重故归命,于余佛所直稽首。

问曰:佛口说“一世间无一时二佛出,亦不得一时二转轮王出”,以是故,不应现在有余佛。 

答曰:

虽有此言,汝不解其义。佛说一三千大千世界中无一时二佛出,非谓十方世界无现在佛也。如四天下世界中,无一时二转轮圣王出,此大福德人,无怨敌共世故。以是故,四天下一转轮圣王。佛亦如是,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亦无二佛出。佛及转轮圣王,经说一种,汝何以信余四天下更有转轮圣王,而不信余三千大千世界中更有佛?

复次,一佛不能得度一切众生,若一佛能度一切众生者,可不须余佛,但一佛出。如诸佛法,度可度众生已而灭,如烛尽火灭,有为法无常性空故;以是故,现在应更有余佛。

复次,众生无量,苦亦无量,是故应有大心菩萨出,亦应有无量佛出世度诸众生。

问曰:如经中说:无量岁中佛时时出,譬如沤昙婆罗树华时时一出。若十方佛充满,佛便易出易得,不名为难值! 

答曰:

不尔!为一大千世界中,佛无量岁时时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中难。亦为罪人不知恭敬,不勤精进求道,以是故语言:“佛无量岁时时一出。”又此众生众罪报故,堕恶道中,无量劫尚不闻佛名,何况见佛?以是人故,言佛出世难。

问曰:若现在十方多有诸佛菩萨,今一切众生罪恶苦恼,何以不来度之? 

答曰:

众生无量阿僧祇劫罪垢深厚,虽有种种余福,无见佛功德,故不见佛。如偈说:

“好福报未近,衰罪未除却,

现在不能见,大德有力人。

大德诸圣人,心亦无分别,

慈悲一切人,一时令欲度。

众生福德熟,智慧根亦利,

若为现度缘,即时得解脱。

譬如大龙王,随愿雨众雨,

罪福随本行,各各如所受。”

问曰:若自有福德、自有智慧,如是人佛能度;若无福德、智慧,佛不度。若尔者,自有福德、智慧,不待佛度! 

答曰:

此福德、智慧,从佛因缘出。若佛不出世,诸菩萨以十善因缘、四无量意,后世罪、福报,种种因缘教道。若无菩萨,有种种经中说,人得此法,行福德因缘。

复次,人虽有福德、智慧,若佛不出世,是世界中受报,不能得道;若佛出世,乃能得道,是为大益。譬如人虽有目,日不出时,不能有所见,要须日明,得有所见,不得言我有眼,何用日为!如佛说:“二因二缘能生正见:一、从他闻法,二、内自如法思惟。”福德事故,能生善心;利根智慧故,能如法思惟。以是故知从佛得度。

如是等种种,多有违错!欲作般若波罗蜜论议故,不能复广论余事。

大智度论卷第四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中摩诃萨埵释论第九(卷第五)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摩诃萨埵。

【论】

问曰:云何名“摩诃萨埵”? 

答曰:

“摩诃”者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名为摩诃萨埵。

复次,摩诃萨埵者,于多众生中最为上首故,名为摩诃萨埵。

复次,多众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处故,名摩诃萨埵。

复次,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诃萨埵。

摩诃萨埵相者,如〈赞佛偈〉中说:

“唯佛一人独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

于一切等无与等,稽首世尊希有比!

凡人行惠为己利,求报以财而给施;

佛大慈仁无此事,怨亲憎爱以等利!”

复次,必能说法破一切众生及己身大邪见、大爱慢、大我心等诸烦恼故,名为摩诃萨埵。

复次,众生如大海,无初、无中、无后;有明智算师,于无量岁计算,不能尽竟。

如佛语无尽意菩萨:“譬如十方一切世界,乃至虚空边际,合为一水,令无数无量众生共持一发取一渧而去,更有无央数众生如前共持一发取一渧而去,如是令彼大水悉尽无余,众生故不尽。”以是众生等无边、无量、不可数、不可思议,尽能救济,令离苦恼,著于无为安隐乐中。有此大心,欲度多众生故,名摩诃萨埵。

《不可思议经》中,沤舍那优婆夷语须达那菩萨言:“诸菩萨摩诃萨辈,不为度一人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非为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千、非万、非十万、非百万,非一亿十百千万乃至亿亿。非为阿由他亿众生故发心,非那由他亿,非阿耶陀众生故,非频婆罗,非歌歌罗,非阿歌罗,非簸婆罗,非摩波罗,非波陀,非多婆,非鞞婆呵,非怖摩,非念摩,非阿婆迦,非摩伽婆,非毗罗伽,非僧伽摩,非毗萨罗,非谓阎婆,非鞞阇迦,非鞞卢呵,非鞞跋帝,非鞞伽多,非兜罗,非阿婆罗那,非他婆罗,非鞞婆耶婆,非藐写,非钝那耶写,非𨢘婆罗,非鞞婆罗,非菩遮多,非阿跋伽陀,非鞞施他,非泥婆罗,非𨢘犁浮陀,非波摩陀夜,非比初婆,非阿犁浮陀,非阿犁萨写,非𨢘云迦,非度于多,非呵楼那,非摩楼陀,非叉夜,非乌罗多,非末殊夜摩,非三摩陀,非毗摩陀,非波摩陀,非阿满陀罗,非婆满多罗,非摩多罗,非𨢘兜末多罗,非鞞摩多罗,非波罗多罗,非尸婆多罗,非𨢘罗,非为罗,非提罗,非枝罗,非翅罗,非尼罗,非斯罗,非波罗,非弥罗,非婆罗罗,非迷楼,非企卢,非摩屠罗,非三牟罗,非阿婆夜,非剑摩罗,非摩摩罗,非阿达多,非𨢘楼,非鞞楼婆,非迦罗跋,非呵婆跋,非鞞婆跋,非婆婆,非阿罗婆,非娑罗婆罗,非迷罗浮罗,非摩遮罗,非陀摩罗,非波摩陀,非尼伽摩,非阿跋多,非泥提舍,非阿叉夜,非三浮陀,非婆摩摩,非阿婆陀,非沤波罗,非波头摩,非僧佉,非伽提,非沤波伽摩,非阿僧祇,非阿僧祇阿僧祇,非无量,非无量无量,非无边,非无边无边,非无等,非无等无等,非无数,非无数无数,非不可计,非不可计不可计,非不可思议,非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非不可说,非不可说不可说。非为一国土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二、三至十百千万亿千万亿阿由陀、那由他,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国土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一阎浮提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拘陀尼、郁怛罗曰、弗婆提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二、三至十百千万亿阿由他、那由陀,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众生故发心。

“非为供养供给一佛故发心,乃至非为供养供给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故发心;非为供养供给一国土微尘等诸佛故发心,乃至非为供养供给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佛故发心。

“非为净一佛土故发心,乃至非为净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土故发心。

“非为受持一佛法故发心,乃至非为受持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法故发心。

“非为令一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种不断故发心,乃至非为令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种不断故发心。

“非为分别知一佛愿故发心,乃至非为分别知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愿故发心。

“非为庄严一佛土故发心,乃至非为庄严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土故发心。

“非为分别知一佛会弟子众故发心,乃至非为分别知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会弟子众故发心。

“非为持一佛法轮故发心,乃至非为持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法轮故发心。

“非为知一人诸心故、非为知一人诸根故、非为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劫次第相续故、非为分别断一人诸烦恼故发心,乃至非为分别断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人诸烦恼故发心。”

是诸菩萨摩诃萨愿言:“尽教化一切十方众生,尽供养供给一切十方诸佛,愿令一切十方诸佛土清净,心坚受持一切十方诸佛法,分别知一切诸佛土故,尽知一切诸佛弟子众故,分别知一切众生诸心故,知断一切众生诸烦恼故,尽知一切众生诸根故,诸菩萨发心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十门为首,乃至百千万亿阿僧祇门是为道法门,菩萨应知、应入!略说如是诸菩萨实道。一切诸法皆入皆知,智慧知故,一切佛土菩萨道中庄严故。”

沤舍那言:“善男子!我愿如是:自有世界已来,一切众生尽清净,一切烦恼悉断。”须达那言:“是何解脱?”沤舍那答言:“是名无忧安隐幢。我知此一解脱门,不知诸菩萨大心如大海水,一切诸佛法能持能受。诸菩萨心不动,如须弥山;诸菩萨如药王,能除一切诸烦恼;诸菩萨如日,能照除一切闇;诸菩萨如地,能含受一切众生;诸菩萨如风,能益一切众生;诸菩萨如火,能烧一切外道诸烦恼;诸菩萨如云,能雨法水;诸菩萨如月,福德光明能照一切;诸菩萨如释提桓因,守护一切众生。是菩萨道法甚深,我云何能尽知!”

以是诸菩萨生大愿,欲得大事,欲至大处故,名“摩诃萨埵”。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经》中摩诃萨埵相,佛自说:如是如是相,是摩诃萨埵相。

舍利弗、须菩提、富楼那等诸大弟子各各说彼品,此中应广说。

大智度初品中菩萨功德释论第十

【经】

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已得等忍。

【论】

问曰:何以故以此三事次第赞菩萨摩诃萨? 

答曰:

欲出诸菩萨实功德故,应赞则赞,应信则信;以一切众生所不能信甚深清净法赞菩萨。

复次,先说菩萨摩诃萨名字,未说所以为菩萨摩诃萨,以得诸陀罗尼、三昧及忍等诸功德故,名为菩萨摩诃萨。

问曰:已知次第义,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 

答曰:

“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

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是陀罗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无色不可见无对;一持、一入、一阴摄:法持、法入、行阴;九智知(丹注云:除尽智);一识识(丹注云:一意识)。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

复次,得陀罗尼菩萨,一切所闻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

复次,是陀罗尼法常逐菩萨,譬如间日疟病;是陀罗尼不离菩萨,譬如鬼着;是陀罗尼常随菩萨,如善不善律仪。

复次,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

复次,菩萨得陀罗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动。

问曰:是陀罗尼有几种? 

答曰:

是陀罗尼多种。

一名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是名闻持陀罗尼。

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

如偈说:

“诸象马金,木石诸衣,男女及水,

种种不同。诸物名一,贵贱理殊,

得此总持,悉能分别。”

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瞋。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

问曰:菩萨诸漏未尽,云何能如恒河沙等劫忍此诸恶? 

答曰:

我先言:得此陀罗尼力故能尔。

复次,是菩萨虽未尽漏,大智利根,能思惟除遣瞋心。作是念:若耳根不到声边,恶声着谁?又如骂声,闻便直过,若不分别,谁当瞋者?凡人心着吾我,分别是非而生恚恨。

复次,若人能知诸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瞋恚。亦知诸法内无有主,谁骂谁瞋?若有人闻殊方异语,此言为好,彼以为恶,好恶无定,虽骂不瞋。若有人知语声无定,则无瞋喜。如亲爱骂之,虽骂不恨;非亲恶言,闻则生恚。如遭风雨,则入舍持盖;如地有刺,则着靴鞋;大寒燃火,热时求水;如是诸患,但求遮法而不瞋之。骂詈诸恶,亦复如是,但以慈悲息此诸恶,不生瞋心。

复次,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皆空。若人瞋恚骂詈,若打若杀,如梦如化,谁瞋谁骂?

复次,若有人如恒河沙等劫众生,赞叹供养衣食、卧具、医药、华香、璎珞,得忍菩萨,其心不动,不喜、不着。

问曰:已知菩萨种种不瞋因缘,未知实赞功德而亦不喜? 

答曰:

知种种供养恭敬,是皆无常;今有因缘故,来赞叹供养;后更有异因缘则瞋恚,若打若杀,是故不喜。

复次,菩萨作是念:“以我有功德智慧故,来赞叹供养;是为赞叹功德,非赞我也,我何以喜?”

复次,是人自求果报故,于我所作因缘,供养我作功德;譬如人种谷,溉灌修理,地亦不喜。

复次,若人供养我,我若喜受者,我福德则薄,他人得福亦少,以是故不喜。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如梦如响,谁赞谁喜?我于三界中未得脱,诸漏未尽,未得佛道,云何得赞而喜?若应喜者,唯佛一人。何以故?一切功德都已满故。

是故菩萨得种种赞叹、供养、供给,心不生喜。如是等相,名为入音声陀罗尼。

复有名寂灭陀罗尼、无边旋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华严陀罗尼、音净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法地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

如是等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以是故言诸菩萨皆得陀罗尼。

“诸三昧”者,三三昧:空、无作、无相。

有人言:“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住是空三昧,不为后世故起三毒,是名无作;缘离十相故:五尘、男、女、生、住、灭故,是名无相。”

有人言:“住是三昧中,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三昧。

“知是空已无作。云何无作?不观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无等。如佛说《法句》中偈:

“‘见有则恐怖,见无亦恐怖,

是故不著有,亦复不着无。’”

是名无作三昧。

“云何无相三昧?一切法无有相,一切法不受不着,是名无相三昧。如偈说:

“‘言语已息,心行亦灭,不生不灭,

如涅槃相。’”

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种种(丹注云:五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业)有中心不求,是名无作三昧;一切诸相破坏不忆念,是名无相三昧。

问曰:有种种禅定法,何以故独称此三三昧? 

答曰:

是三三昧中,思惟近涅槃故,令人心不高不下,平等不动,余处不尔。以是故,独称是三三昧。

余定中,或爱多、或慢多、或见多;是三三昧中第一实义实利,能得涅槃门。以是故,诸禅定法中,以是三空法为三解脱门,亦名为三三昧,是三三昧实三昧故,余定亦得名定。

复次,除四根本禅,从未到地乃至有顶地,名为定,亦名三昧,非禅;四禅亦名定,亦名禅,亦名三昧;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如四无量、四空定、四辩、六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等诸定法。

复有人言:“一切三昧法有二十三种。”

有言:“六十五种。”

有言:“五百种。”

摩诃衍最大故,无量三昧,所谓遍法性庄严三昧、能照一切三世法三昧、不分别知观法性底三昧、入无底佛法三昧、如虚空无底无边照三昧、如来力行观三昧、佛无畏庄严力颦呻三昧、法性门旋藏三昧、一切世界无碍庄严遍月三昧、遍庄严法云光三昧,菩萨得如是等无量诸三昧。

复次,《般若波罗蜜.摩诃衍义品》中,略说则有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不着不染三昧;广说则无量三昧。以是故说诸菩萨得诸三昧。

“行空、无相、无作”者。

问曰:前言菩萨得诸三昧,何以故复言“行空、无相、无作”? 

答曰:

前说三昧名,未说相,今欲说相,是故言“行空、无作、无相”。若有人行空、无相、无作,是名得实相三昧。如偈说:

“若持戒清净,是名实比丘;

若有能观空,是名得三昧。

若有能精进,是名行道人;

若有得涅槃,是名为实乐。”

“已得等忍”者。

问曰:云何“等”?云何“忍”? 

答曰:

有二种等:众生等、法等。

忍亦二种:众生忍、法忍。

云何众生等?

一切众生中,等心、等念、等爱、等利,是名众生等。

问曰:慈悲力故,于一切众生中应等念,不应等观。何以故?菩萨行实道,不颠倒,如法相;云何于善人不善人、大人小人、人及畜生一等观?不善人中实有不善相,善人中实有善相,大人、小人,人及畜生亦尔。如牛相牛中住,马相马中住;牛相非马中,马相非牛中,马不作牛故。众生各各相,云何一等观而不堕颠倒? 

答曰:

若善相、不善相是实,菩萨应堕颠倒。何以故?破诸法相故。以诸法非实善相、非实不善相,非多相、非少相,非人、非畜生,非一、非异。以是故,汝难非也。如说诸法相偈:

“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

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

佛能说是,我今当礼。”

复次,一切众生中,不着种种相,众生相、空相,一等无异。如是观,是名众生等。

若人是中心等无碍,直入不退,是名得等忍。

得等忍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如偈说:

“观声如呼响,身行如镜像;

如此得观人,云何而不忍?”

是名众生等忍。

云何名法等忍?善法、不善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法,如是诸法入不二入法门,入实法相门,如是入竟。是中深入诸法实相时,心忍直入,无诤无碍,是名法等忍。如偈说:

“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

亦不生灭非不生灭,亦非不生灭,

非非不生灭。”

已得解脱(丹注云:于邪见得离,故言解脱也),空、非空(丹注云:于空不取,故言非也),是等悉舍,灭诸戏论,言语道断,深入佛法,心通无碍,不动不退,名无生忍,是助佛道初门。

以是故说“已得等忍”。

【经】

得无碍陀罗尼。

【论】

问曰:前已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今何以复说“得无碍陀罗尼”? 

答曰:

无碍陀罗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诸解脱中无碍解脱大(丹注云:得佛得道时所得也)。如是一切诸陀罗尼中,无碍陀罗尼大,以是故重说。

复次,先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不知是何等陀罗尼?有小陀罗尼,如转轮圣王、仙人等所得;闻持陀罗尼、分别众生陀罗尼、归命救护不舍陀罗尼;如是等小陀罗尼,余人亦有。是无碍陀罗尼,外道、声闻、辟支佛、新学菩萨皆悉不得;唯无量福德智慧大力诸菩萨独有是陀罗尼,以是故别说。

复次,是菩萨辈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说法教化无尽,以无碍陀罗尼为根本。以是故,诸菩萨常行无碍陀罗尼。

【经】

悉是五通。

【论】

如意、天眼、天耳、他心智、自识宿命。

云何如意?如意有三种:能到、转变、圣如意。

能到有四种:

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没彼出;四者、一念能至。

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

圣如意者,外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

是如意通,从修四如意足生;是如意足通等,色缘故次第生,不可一时得。

天眼通者,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覆若细诸色,无不能照。

见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

是五通中天眼从修得,非报得。何以故?常忆念种种光明得故。

复次,有人言:“是诸菩萨辈得无生法忍力故,六道中不摄,但为教化众生故,以法身现于十方三界中;未得法身菩萨,或修得,或报得。”

问曰:是诸菩萨功德,胜阿罗汉、辟支佛,何以故赞凡夫所共小功德天眼,不赞诸菩萨慧眼、法眼、佛眼? 

答曰:

有三种天:一、假号天,二、生天,三、清净天。转轮圣王、诸余大王等,是名假号天;从四天王天,乃至有顶生处,是名生天;诸佛、法身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名清净天。是清净天修得天眼,是谓天眼通。佛、法身菩萨清净天眼,一切离欲五通凡夫所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亦所不得。所以者何?小阿罗汉小用心,见一千世界;大用心,见二千世界。大阿罗汉小用心,见二千世界;大用心,见三千大千世界。辟支佛亦尔。

是名天眼通。

云何名天耳通?于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能闻一切声:天声、人声、三恶道声。

云何得天耳通修得?常忆念种种声。是名天耳通。

云何识宿命通?本事常忆念:日月年岁至胎中,乃至过去世中,一世、十世、百世、千万亿世,乃至大阿罗汉、辟支佛知八万大劫;诸大菩萨及佛知无量劫。是名识宿命通。

云何名知他心通?知他心若有垢、若无垢,自观心生、住、灭时,常忆念故得。

复次,观他人喜相、瞋相、怖相、畏相,见此相已,然后知心,是为他心智初门。

是五通略说竟。

【经】

言必信受。

【论】

天、人、龙、阿修罗等,及一切大人,皆信受其语,是不绮语报故。

诸绮语报者,虽有实语,一切人皆不信受。如偈说:

“有堕饿鬼中,火炎从口出,

四向发大声,是为口过报。

虽复多闻见,在大众说法,

以不诚信业,人皆不信受。

若欲广多闻,为人所信受,

是故当至诚,不应作绮语!”

【经】

无复懈怠。

【论】

懈怠法,破在家人财利、福利,破出家人生天乐、涅槃乐。在家、出家名声俱灭,大失大贼,无过懈怠。如偈说:

“懈怠没善心,痴闇破智明,

妙愿皆为灭,大业亦已失!”

以是故,说“无复懈怠”。

【经】

已舍利养、名闻。

【论】

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譬如天雹,伤害五谷;利养、名闻亦复如是,坏功德苗,令不增长。如佛说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如偈说:

“得入栴檀林,而但取其叶;

既入七宝山,而更取水精。

有人入佛法,不求涅槃乐,

反求利供养,是辈为自欺!

是故佛弟子,欲得甘露味,

当弃舍杂毒,勤求涅槃乐!

譬如恶雹雨,伤害于五谷;

若着利供养,破惭愧头陀。

今世烧善根,后世堕地狱;

如提婆达多,为利养自没。”

以是故,言“已舍利养、名闻”。

【经】

说法无所悕望。

【论】

大慈怜愍,为众说法,不为衣食、名声、势力故说;大慈悲故,心清净故,得无生法忍故。如偈说:

“多闻辩慧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

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不雨。

博学多闻有智慧,讷口拙言无巧便,

不能显发法宝藏,譬如无雷而小雨。

不广学问无智慧,不能说法无好行,

是弊法师无惭愧,譬如小云无雷雨。

多闻广智美言语,巧说诸法转人心,

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澍洪雨。

法之大将持法镜,照明佛法智慧藏,

持诵广宣振法铃,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诸味,说如佛言随佛意,

助佛明法度众生,如是法师甚难值!”

【经】

度甚深法忍。

【论】

云何“甚深法”?

十二因缘,是名甚深法。如佛告阿难:“是十二因缘法甚深,难解难知!”

复次,依过去、未来世生六十二邪见网永离,是名“甚深法”。如佛语比丘:“凡夫无闻,若欲赞佛,所赞甚小,所谓若赞戒清净,若赞离诸欲。若能赞是甚深难解难知法,是为实赞佛。”是中,《梵网经》应广说。

复次,三解脱门,是名甚深法。如《佛说般若波罗蜜》中,诸天赞言:“世尊!是法甚深!”佛言:“甚深法者,空则是义,无作、无相则是义。”

复次,解一切诸法相,实不可破不可动,是名“甚深法”。

复次,除内心想智力,但定心诸法清净实相中住。譬如热气盛,非黄见黄;心想智力故,于诸法转观,是名浅法。譬如人眼清净无热气,如实见黄是黄。如是除内心想智力,慧眼清净,见诸法实相。譬如真水精,黄物着中则随作黄色,青、赤、白色皆随色变;心亦如是,凡夫人内心想智力故,见诸法异相。观诸法实相,非空非不空,不有非不有。是法中深入不转,无所挂碍,是名度深法忍。“度”名得甚深法,具足满,无所碍,得度彼岸,是名为度。

【经】

得无畏力。

【论】

诸菩萨四无所畏力成就。

问曰:如菩萨所作未办,未得一切智,何以故说得四无所畏? 

答曰:

无所畏有二种:菩萨无所畏、佛无所畏。是诸菩萨虽未得佛无所畏,得菩萨无所畏,是故名为“得无畏力”。

问曰:何等为菩萨四无所畏? 

答曰:

一者、一切闻能持故,得诸陀罗尼故,常忆念不忘故,众中说法无所畏故。

二者、知一切众生欲解脱因缘,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三者、不见若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有来难问,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见如是少许相故,于众中说法无所畏。

四者、一切众生听受问难,随意如法答,能巧断一切众生疑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经】

过诸魔事。

【论】

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

是诸菩萨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身故,破阴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着故,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说“过诸魔事”。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觉魔品》中,佛自说魔业、魔事。是魔业、魔事尽已过故,是名“已过魔事”。

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

问曰:何处说欲缚等诸结使名为魔? 

答曰:

《杂法藏经》中,佛说偈语魔王:

“欲是汝初军,忧愁军第二,

饥渴军第三,爱军为第四、

第五眠睡军,怖畏军第六,

疑为第七军,含毒军第八,

第九军利养、着虚妄名闻,

第十军自高、轻慢于他人。

汝军等如是,一切世间人,

及诸一切天,无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箭,修定智慧力,

摧破汝魔军,如坏瓶没水。

一心修智慧,以度于一切;

我弟子精进,常念修智慧,

随顺如法行,必得至涅槃。

汝虽不欲放,到汝不到处!”

是时魔王闻,愁忧即灭去;

是魔恶部党,亦复没不现!

是名诸结使魔。

问曰:五众、十八界、十二入,何处说是魔? 

答曰:

莫拘罗山中,佛教弟子罗陀:“色众是魔,受、想、行、识亦如是。”

复次,若欲作未来世色身,是为动处;若欲作无色身,是亦为动处;若欲作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身,是为一切动处。动是魔缚,不动则不缚,从恶得脱。此中说众、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须说。

问曰:何以名魔? 

答曰:

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诸外道人辈言:是名欲主,亦名华箭,亦名五箭(丹本注云:五欲箭也),破种种善事故。佛法中名为魔罗,是业是事,名为魔事。是何等魔事?如〈觉魔品〉中说。

复次,人展转世间受苦乐,结使因缘,亦魔王力因缘;是魔名诸佛怨仇,一切圣人贼,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

是魔有三事:戏笑语言、歌舞邪视,如是等从爱生;缚打鞭拷、刺割斫截,如是等从瞋生;炙身、自冻、拔发、自饿、入火、赴渊、投岩,如是等从愚痴生。

有大过失不净,染着世间,皆是魔事。憎恶利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没大苦海,不自觉知。如是等无量,皆是魔事。

已弃已舍,是为“过诸魔事”。

【经】

一切业障悉得解脱。

【论】

一切恶业得解脱,是名“业障得解脱”。

问曰:若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何以舍二障,但说业障? 

答曰:

三障中业力最大故;积集诸业乃至百千万劫中,不失、不烧、不坏,与果报时不亡。

是诸业能久住,和合时与果报;如谷草子在地中,得时节而生,不失不坏。

是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须弥山王,尚不能转是诸业,何况凡人!如偈说:

“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使,

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

先世业自作,转为种种形,

业力最为大,世间中无比!

先世业自在,将人受果报,

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

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

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

诸业久和集,造者自逐去,

譬如责物主,追逐人不置。

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

亦无逃避处,非求哀可免。

三界中众生,追之不暂离,

如珂梨罗刹,是业佛所说。

如风不入实,水流不仰行,

虚空不受害,无业亦如是。

诸业无量力,不逐非造者;

果报时节来,不亡亦不失。

从地飞上天,从天入雪山,

从雪山入海,一切处不离。

常恒随逐我,无一时相舍;

直至无失时,如星流趣月。”

以是故说“一切诸业障悉得解脱”。

【经】

巧说因缘法。

【论】

十二因缘生法,种种法门能巧说烦恼、业、事法,次第展转相续生,是名十二因缘。是中无明、爱、取三事,名烦恼;行、有二事,名为业;余七分,名为体事。

是十二因缘,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前世摄。

是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名展转更互为因缘。

过去世一切烦恼,是名“无明”。

从无明生业,能作世界果,故名为“行”。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为“识”。

是识共生无色四阴,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情、尘、识合,是名为“触”。

从触生“受”。

受中心着,是名“渴爱”。

渴爱因缘求,是名“取”。

从取后世因缘业,是名“有”。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是名“生”。

从生五众熟坏,是名“老死”。

老死生忧、悲、哭、泣,种种愁恼,众苦和合集。

若一心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集皆尽。

是十二因缘相,如是能方便不着邪见,为人演说,是名为“巧”。

复次,是十二因缘观中,断法爱,心不着,知实相,是名为“巧”。如彼《般若波罗蜜.不可尽品》中,佛告须菩提:“痴如虚空不可尽,行如虚空不可尽,乃至众苦和合集如虚空不可尽。菩萨当作是知!作是知者,为舍痴际,应无所入。作是观十二因缘起者,则为坐道场,得萨婆若。”

【经】

从阿僧祇劫已来,发大誓愿。

【论】

“阿僧祇”义,〈菩萨义品〉中已说。

“劫”义,佛譬喻说:“四千里石山,有长寿人百岁过,持细软衣一来拂拭,令是大石山尽,劫故未尽。四千里大城,满中芥子,不概令平;有长寿人百岁过,一来取一芥子去,芥子尽,劫故不尽。”

菩萨如是无数劫,发大正愿度脱众生。“愿”名大心要誓,必度一切众生,断诸结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愿”。

【经】

颜色和悦,常先问讯,所语不粗。

【论】

瞋恚本拔故,嫉妒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故,四种邪语断故,得颜色和悦。

如偈说:

“若见乞道人,能以四种待:

初见好眼视,迎逆敬问讯,

床座好供养,充满施所欲;

布施心如是,佛道如在掌。

若能除四种,口过妄语毒,

两舌、恶、绮语,得大美果报。

善软人求道,欲度诸众生,

除四邪口业,譬如马有辔!”

【经】

于大众中得无所畏。

【论】

大德故,坚实功德智慧故,得最上辩陀罗尼故,于大众中得无所畏。

如偈说:

“内心智德薄,外善以美言;

譬如竹无内,但示有其外。

内心智德厚,外善以法言;

譬如妙金刚,中外力具足。”

复次,无畏法成就故,端正、贵族、大力,持戒、禅定、智慧、语议等皆成就,是故无所畏。以是故,于大众中无所畏。

如偈说:

“少德无智慧,不应处高座,

如豺见师子,窜伏不敢出。

大智无所畏,应处师子座,

譬如师子吼,众兽皆怖畏!”

无量无边智慧福德力集,故无所畏。

如偈说:

“若人灭众恶,乃至无小罪,

如是大德人,无愿而不满。

是人大智慧,世界中无恼,

是故如此人,生死涅槃一。”

复次,独得菩萨无所畏故,如《毗那婆那王经》中说。菩萨独得四无所畏,如先说。

【经】

无数亿劫说法巧出。

【论】

不放逸等诸善根,自身好修。是诸菩萨,非一世、二、三、四世,乃至无量阿僧祇劫集功德智慧。如偈说:

“为众生故发大心,若有不敬生慢者,

其罪甚大不可说,何况而复加恶心!”

复次,是菩萨无数无量劫中,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生灭、缚解、逆顺中,自了了知诸法实相。

有三种解:闻解、义解、得解。种种说法门中无所挂碍,皆得说法方便、智慧波罗蜜。是诸菩萨所说,如圣人说,皆应信受。如偈说:

“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

譬如大闇中,有目无所见。

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义;

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

无慧亦无明,是名人身牛。”

问曰:应言无数亿劫巧说法,复何以言“出”? 

答曰:

于无智人中及弟子中说法易,若多闻利智善论议人中说法难。

若小智法师,是中退缩;若大学多闻问难中大胆欣豫,一切众中有大威德。如《天会经》中偈说:

“面目齿光明,普照于大会;

映夺诸天光,种种皆不现。”

以是故,名为“无数亿劫巧说法中能得出”。

大智度论卷第五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中十喻释论第十一(第六卷)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论】

是十喻,为解空法故。

问曰: 

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

若实无所有,不应有可见乃至可识。

复次,若无而妄见者,何以不见声、闻色?若皆一等空无所有,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以诸法空故,如一指第一甲无,第二甲亦无,何以不见第二甲,独见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实有故可见,第二甲实无故不可见。

答曰:

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

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

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德女经》说:

“德女白佛言:‘世尊!如无明内有不?’

“佛言:‘不!’

“‘外有不?’

“佛言:‘不!’

“‘内外有不?’

“佛言:‘不!’

“‘世尊!是无明从先世来不?’

“佛言:‘不!’

“‘从此世至后世不?’

“佛言:‘不!’

“‘是无明有生者、灭者不?’

“佛言:‘不!’

“‘有一法定实性,是名无明不?’

“佛言:‘不!’

“尔时德女复白佛言:‘若无明无内,无外,亦无内外,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真实性者,云何从无明缘行乃至众苦集?世尊!譬如有树,若无根者,云何得生茎、节、枝、叶、华、果?’

“佛言:‘诸法相虽空,凡夫无闻无智故,而于中生种种烦恼,烦恼因缘作身、口、意业,业因缘作后身,身因缘受苦受乐。是中无有实作烦恼,亦无身、口、意业,亦无有受苦乐者。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内有不?’

“答言:‘不!’

“‘外有不?’

“答言:‘不!’

“‘内外有不?’

“答言:‘不!’

“‘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不?’

“答言:‘不!’

“‘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

“答言:‘不!’

“‘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

“答言:‘不!’

“佛言:‘汝颇见颇闻幻所作妓乐不?’

“答言:‘我亦闻亦见。’

“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伎乐?’

“德女白佛:‘世尊!是幻相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

“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阴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皆尽。’”

复次,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

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热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炎”。

复次,若远见炎,想为水,近则无水想。无智人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炎”。

“如水中月”者,月实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相月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而凡天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复次,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得道圣人笑之。如偈说:

“如水中月炎中水,梦中得财死求生;

有人于此实欲得,是人痴惑圣所笑!”

复次,譬如静水中见月影,搅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搅心水,则不见吾我等诸结使影。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水中月”。

“如虚空”者,但有名而无实法。

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着。

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以远视故,谓为青色;诸法亦如是。以是故说“如虚空”。

复次,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谓为不净。如偈说:

“如夏月天雷电雨,阴云覆曀不清净;

凡夫无智亦如是,种种烦恼常覆心。

如冬天日时一出,常为昏气云荫曀;

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

若如春天日欲出,时为阴云所覆曀;

虽离欲染第三果,余残痴慢犹覆心。

若如秋日无云曀,亦如大海水清净;

所作已办无漏心,罗汉如是得清净。”

复次,虚空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摩诃衍中,佛语须菩提:“虚空无前世,亦无中世,亦无后世,诸法亦如是。”彼经,此中应广说。

是故说“诸法如虚空”。

问曰:虚空实有法。何以故?若虚空无实法者,若举、若下,若来、若往,若屈、若申,若出、若入等,有所作应无有,以无动处故。 

答曰:

若虚空法实有,虚空应有住处。何以故?无住处则无法。若虚空在孔穴中住,是为虚空在虚空中住,以是故不应孔中住;若在实中住,是实非空,则不得住,无所受故。

复次,汝言“住处是虚空”,如石壁实中,无有住处;若无住处则无虚空,以虚空无住处,故无虚空。

复次,无相故无虚空;诸法各各有相,相有故知有法。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识识相,慧解相,世间生灭相,涅槃永灭相;是虚空无相故无。

问曰:虚空有相,汝不知故言无,无色处是虚空相。 

答曰:

不尔!无色是名破色,更无异法,如灯灭,更无法。以是故,无有虚空相。

复次,是虚空法无。何以故?汝因色故,以无色处是虚空相。若尔者,色未生时,则无虚空相。

复次,汝谓:“色是无常法,虚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时,应先有虚空法,以有常故。若色未有,则无无色处;若无无色处,则无虚空相;若无相则无法。以是故虚空但有名而无实。

如虚空,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无实。

以是故,“诸菩萨知诸法如虚空”。

“如响”者,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更有声,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

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如偈说:

“风名忧檀那,触脐而上去;

是风七处触,项及龂齿唇,

舌咽及以胸,是中语言生。

愚人不解此,惑着起瞋痴;

中人有智慧,不瞋亦不着,

亦复不愚痴,但随诸法相。

曲直及屈申,去来现语言,

都无有作者。是事是幻耶?

为机关木人?为是梦中事?

我为热气闷,有是为无是?

是事谁能知?是骨人筋缠,

能作是语声,如融金投水。”

以是故言“诸菩萨知诸法如响”。

“如犍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

有人初不见揵闼婆城,晨朝东向见之,意谓实乐;疾行趣之,转近转失,日高转灭;饥渴闷极,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疾走趣之,转近转灭;疲极困厄,至穷山狭谷中,大唤啼哭,闻有响应,谓有居民,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无智人亦如是,空阴、界、入中见吾我及诸法,淫瞋心着,四方狂走,求乐自满,颠倒欺诳,穷极懊恼;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是时颠倒愿息。

复次,揵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

问曰:一事可知,何以多喻? 

答曰:

我先已答,是摩诃衍如大海水,一切法尽摄;摩诃衍多因缘故,多譬喻无咎。

复次,是菩萨甚深利智故,种种法门,种种因缘,种种喻,坏诸法;为人解故,应多引喻。

复次,一切声闻法中,无揵闼婆城喻,有种种余无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及《幻网经》中空譬喻。以是揵闼婆城喻异故,此中说。

问曰:声闻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说揵闼婆城喻? 

答曰:

声闻法中城喻众缘实有,但城是假名;揵闼婆城众缘亦无,如旋火轮,但惑人目。声闻法中为破吾我故,以城为喻;此中菩萨利根深入诸法空中故,以揵闼婆城为喻。

以是故说“如揵闼婆城”。

“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是故言“如梦”。

复次,梦者眠力故,无法而见;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

复次,如梦中无喜事而喜,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不应喜而喜,不应怖而怖。

复次,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人亦如是,五道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色阴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实智慧觉已,知无实。

问曰:不应言“梦无实”。何以故?识心得因缘便生;梦中识有种种缘,若无此缘,云何生识? 

答曰:

无也!不应见而见,梦中见人头有角,或梦见身飞虚空,人实无角,身亦不飞,是故无实。

问曰:实有人头,余处亦实有角;以心惑故,见人头有角。实有虚空,亦实有飞者;以心惑故,自见身飞,非无实也。 

答曰:

虽实有人头,虽实有角,但人头生角者,是妄见。

问曰:世界广大,先世因缘种种不同;或有余国,人头生角,或一手一足,有一尺人,有九头人,人有角何所怪? 

答曰:

若余国人有角可尔,但梦见此国所识人有角,则不可得。

复次,若人梦见虚空边、方边、时边,是事云何有实?何处无虚空、无方、无时?以是故梦中无而见有。

汝先言:“无缘云何生识?”虽无五尘缘,自思惟念力转故,法缘生。若人言“有二头”,因语生想;梦中无而见有,亦复如是。

诸法亦尔,诸法虽无而可见、可闻、可知。如偈说:

“如梦、如幻、如揵闼婆;一切诸法,

亦复如是。”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梦”。

“如影”者,影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如偈说:

“是实知慧,四边叵捉;如大火聚,

亦不可触;法不可受,亦不应受。”

复次,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

复次,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如偈说:

“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

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

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复次,如影空无,求实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无有实。

问曰: 

影空无有实,是事不然!何以故?《阿毗昙》说:“云何名色入?青、黄、赤、白、黑、缥、紫、光、明、影等,及身业三种作色,是名可见色入。”汝云何言无?

复次,实有影,有因缘故——因为树,缘为明,是二事合有影生,云何言无?若无影,余法因缘有者,亦皆应无!

复次,是影色,可见长短、大小、粗细、曲直,形动影亦动,是事皆可见,以是故应有。

答曰:

影实空无,汝言阿毗昙中说者,是释阿毗昙义人所作;说一种法门,人不体其意,执以为实。如《鞞婆沙》中说:“微尘至细,不可破,不可烧。”是则常有!

“复有三世中法,未来中出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无所失。”是则为常!

又言:“诸有为法,新新生灭不住。”若尔者,是则为断灭相!何以故?先有今无故。

如是等种种异说,违背佛语,不可以此为证。

影今异于色法,色法生必有香、味、触等,影则不尔,是为非有。

如瓶二根知:眼根、身根;影若有,亦应二根知,而无是事。以是故,影非有实物,但是诳眼法;如捉火㷮,疾转成轮,非实。

影非有物!若影是有物,应可破可灭;若形不灭,影终不坏,以是故空。

复次,影属形,不自在故空,虽空而心生眼见。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如镜中像”者,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

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以是故非镜作。

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

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

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以是故非自然作。

何以非无因缘?若无因缘应常有;若常有,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

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无因缘。

云何非自作?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是以非自作。

亦非他作者,自无故他亦无,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他作有二种:若善、若不善;若善应与一切乐,若不善应与一切苦。若苦乐杂,以何因缘故与乐?以何因缘故与苦?

若共,有二过故:自过、他过。

若无因缘生苦乐,人应常乐,离一切苦;若无因缘,人不应作乐因、除苦因;一切诸法必有因缘,愚痴故不知。

譬如人从木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如是等种种各有因缘。是苦乐和合因缘,是苦乐和合因缘生:先世业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缘,从是得苦乐;是苦乐种种因缘,以实求之,无人作,无人受,空五众作,空五众受。无智人得乐,淫心爱着,得苦生瞋恚;是乐灭时,更求欲得。如小儿见镜中像,心乐爱着,爱着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

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复次,如镜中像实空,不生不灭,诳惑凡人眼;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实,不生不灭,诳惑凡夫人眼。

问曰:镜中像从因缘生,有面、有镜、有持镜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忧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实空,不生不灭”? 

答曰:

从因缘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实有,是亦不应从因缘生。何以故?若因缘中先有,因缘则无所用;若因缘中先无,因缘亦无所用。

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无酪,如水中无酪,是乳亦非因;若无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缘,乳亦不自在,乳亦从因缘生;乳从牛有,牛从水草生,如是无边,皆有因缘。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如偈说:

“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

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譬如镜中像,非镜亦非面,

亦非持镜人,非自非无因。

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

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如化”者,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欲界、初禅;二禅三: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是十四变化心,作八种变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尘;二者、能作大乃至满虚空;三者、能作轻乃至如鸿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为小,以长为短,如是种种;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无所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远到;七者、能动地;八者、随意所欲尽能得: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石壁皆过,履水蹈虚,手扪日月;能转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

是变化复有四种:欲界药物、宝物、幻术能变化诸物;诸神通人神力故,能变化诸物;天龙鬼神辈得生报力故,能变化诸物;色界生报、修定力故,能变化诸物。

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化生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无有实。人身亦如是,本无所因,但从先世心生今世身,皆无有实。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如变化心灭则化灭;诸法亦如是,因缘灭果亦灭,不自在。

如化事虽实空,能令众生生忧苦、瞋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如是,虽空无实,能令众生起欢喜、瞋恚、忧怖等。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如变化生法,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

如变化,生时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变化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着,不为罪福所污;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际,自然常净。譬如阎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属,是水种种不净,入大海水中皆清净。

问曰:不应言变化事空。何以故?变化心亦从修定得,从此心作种种变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云何空? 

答曰:

如影中已答,今当更答。此因缘虽有,变化果空。如口言“无所有”,虽心生口言,不可以心口有故,所言“无所有”便是有;若言“有第二头、第三手”,虽从心口生,不可言“有头、有手”。如佛说:“观无生,从有生得脱;依无为,从有为得脱。”虽观无生法无,而可作因缘,无为亦尔;变化虽空,亦能生心因缘。譬如幻、焰等九譬喻虽无,能生种种心。

复次,是化事于六因、四缘中求不可得,是中六因、四缘不相应故空。

复次,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

以是故言“诸法如化”。

问曰:若诸法十譬喻皆空无异者,何以但以十事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为喻? 

答曰:

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

复次,诸法有二种:有心着处,有心不着处。以心不着处解心着处。

问曰:此十譬喻,何以是心不着处? 

答曰:

是十事不久住,易生易灭故,以是故,是心不着处。

复次,有人知十喻,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喻诸法。

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着,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问曰:若诸法都空,不生不灭,是十譬喻等种种譬喻,种种因缘论议,我已悉知为空。若诸法都空,不应说是喻;若说是喻,是为不空。 

答曰:

我说空,破诸法有。今所说者,若说有,先已破;若说无,不应难!

譬如执事比丘高声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以是故,虽说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

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经】

得无碍无所畏。

【论】

种种众、界、入因缘中,心无碍、无尽、无灭,是为无碍无所畏。

问曰:如先说诸菩萨于无量众中无所畏,今何以更说“无碍无所畏”? 

答曰:

先说无所畏因,今说无所畏果。于诸大众乃至菩萨众中,说法无尽,论议无减,心无疑难,已得无碍无所畏故。

复次,如先说于无量众中无所畏,不知以何等力故无畏;以是故,更说无所畏,以得无碍力故。

问曰:若诸菩萨亦有无碍无所畏,佛与菩萨有何等异? 

答曰:

如我先说,诸菩萨自有无所畏力故,于诸法中无所畏,非佛无所畏。

复次,无碍法有二种:一者、一切处,二者、非一切处。非一切处者,如入一经书乃至百千经书中无碍,若入一众、若入百千众中无所畏。诸菩萨亦如是,自智慧中无碍,非佛智慧。如佛放钵时,五百阿罗汉及弥勒等诸菩萨皆不能取。诸菩萨亦如是,自力中无碍,佛智慧力中有碍。

以是故说“诸菩萨得无碍无所畏”。

【经】

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论】

问曰:云何“悉知众生心行”? 

答曰:

知众生心种种法中处处行,如日光遍照,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言一切众生趣有二种:一者、心常求乐;二者、智慧分别,能知好恶。汝莫随着心,当随智慧,当自责心;汝无数劫来,集诸杂业而无厌足,而但驰逐世乐不觉为苦。汝不见世间贪乐致患,五道受生,皆心所为,谁使尔者?汝如狂象蹈藉残害,无所拘制,谁调汝者?若得善调,则离世患。当知处胎不净,苦厄犹如地狱;既生在世,老病死苦,忧悲万端;若生天上,当复堕落;三界无安,汝何以乐着?如是种种呵责其心,誓不随汝。是为菩萨知众生心行。

问曰:云何名“以微妙慧而度脱之”?是中云何名微妙慧?云何名粗智慧? 

答曰:

世界巧慧是名粗智慧,行施、戒、定是名微妙慧。

复次,布施智是为粗慧,戒、定智是名微妙慧。

复次,戒、定智是为粗慧,禅定智是名微妙慧。

复次,禅定智是为粗慧,无猗禅定是名微妙慧。

复次,取诸法相是为粗慧,于诸法相不取不舍是名微妙慧。

复次,破无明等诸烦恼,得诸法相,是名粗慧;入如法相者,譬如真金不损不失,亦如金刚不破不坏,又如虚空无染无著,是名微妙慧。

如是等无量微妙慧,菩萨自得,复教众生。

以是故说“诸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大智度初品中意无碍释论第十二

【经】

意无挂碍。

【论】

云何名“意无挂碍”?

菩萨于一切怨、亲、非怨非亲人中,等心无有碍。

复次,一切世界众生中,若来侵害,心不恚恨;若种种恭敬,亦不喜悦。如偈说:

“诸佛菩萨,心不爱着;外道恶人,

心不憎恚。”

如是清净,名为意无挂碍。

复次,于诸法中心无碍。

问曰:是菩萨未得佛道,未得一切智,云何于诸法中心无碍? 

答曰:

是菩萨得无量清净智慧故,于诸法中心无碍。

问曰:诸菩萨未得佛道故,不应有无量智;有残结故,不应有清净智。 

答曰:

是诸菩萨,非三界中结业肉身,皆得法身自在,过老病死;怜愍众生故,在世界中行;为庄严佛土,教化众生;已得自在,欲成佛能成。

问曰: 

如法身菩萨,则与佛无异,何以名为菩萨?何以礼佛、听法?

若与佛异,云何有无量清净智?

答曰:

是菩萨虽为法身,无老病死,与佛小异。譬如月十四日,众人生疑,若满若不满;菩萨如是,虽能作佛、能说法,然未实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满足无疑。

复次,无量清净有二种:一者、实有量,于不能量者谓之无量。譬如海水、如恒河沙等,人不能量,名为无量;于诸佛菩萨,非为无量。菩萨无量清净智亦复如是,于诸天人及声闻、辟支佛所不能量,名为无量智;菩萨得无生道时,诸结使断故,得清净智。

问曰:若尔时已断诸结,成佛时复何所断? 

答曰:

是清净有二种:一者、得佛时,除结都尽,得实清净;二者、菩萨舍肉身、得法身时,断诸结清净。

譬如一灯能除闇,得有所作,更有大灯,倍复明了。佛及菩萨断诸结使亦复如是;菩萨所断,虽曰已断,于佛所断犹为未尽。

是名“得无量清净智故,于诸法中意无挂碍”。

【经】

大忍成就。

【论】

问曰:先已说等忍、法忍,今何以故复说“大忍成就”? 

答曰:

此二忍增长,名为大忍。

复次,等忍在众生中一切能忍;柔顺法忍于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长作证,得无生忍;最后肉身,悉见十方诸佛化现在前于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

譬如声闻法中,暖法增长名为顶法,顶法增长名为忍法,更无异法增长为异。等忍、大忍,亦复如是。

复次,有二种忍:生忍、法忍,生忍名众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

复次,观众生无初,若有初则无因缘;若有因缘则无初,若无初亦应无后。何以故?初后相待故。若无初后,中亦应无。如是观时,不堕常、断二边,用安隐道观众生,不生邪见,是名生忍。

甚深法中心无挂碍,是名法忍。

问曰:何等甚深法? 

答曰:

如先甚深法忍中说。

复次,甚深法者,于十二因缘中展转生果,因中非有果,亦非无果,从是中出,是名甚深法。

复次,入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则得涅槃常乐故,是名甚深法。

复次,观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无相,非有作非无作;如是观中心亦不着,是名甚深法。如偈说:

“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

亦名中道。若法实有,不应还无;

今无先有,是名为断。不常不断,

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

于此深法信心无碍,不悔不没,是名“大忍成就”。

【经】

如实巧度。

【论】

有外道法,虽度众生,不如实度。何以故?种种邪见结使残故。

二乘虽有所度,不如所应度。何以故?无一切智,方便心薄故。

唯有菩萨能如实巧度。

譬如渡师,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悬殊;菩萨巧渡众生亦如是。

复次,譬如治病,苦药针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病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

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如文殊师利本缘:

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

“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

“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

“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

“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瞋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则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

“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

“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

“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瞋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

“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

“答言:‘淫欲是烦恼相。’

“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

“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

“居士言:‘若淫欲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相,空无所有,云何能作恼?’

“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着邪道中。’

“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所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

“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是人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

“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

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

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

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

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着一切法故皆得解脱。

“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三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闇钝。

“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

文殊师利言:“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

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怀瞋恚。”

佛问文殊师利:“汝闻诸偈,得何等利?”

答曰:“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

如是等,名巧说诸法相。

是名“如实巧度”。

大智度论卷第六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中佛土愿释论第十三(卷第七)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论】

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

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

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

有佛世界一切众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饮食,应念而至;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衣被饮食,亦当如是。

有佛世界纯诸菩萨,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乃至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亦当如是。

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愿皆得之。以是故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何以要须立愿然后得之?譬如田家得谷,岂复待愿? 

答曰:

作福无愿,无所摽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所作,金无定也。如佛所说:

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人中有富乐人,心常念着,愿乐不舍,命终之后,生富乐人中。

复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有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专念色欲,化来从己)、他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欲,与之行欲,展转如是,故名他化自在),心常愿乐,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得。

菩萨亦如是,修净世界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受胜果。

复次,庄严佛世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

问曰:若不作愿,不得福耶? 

答曰:

虽得,不如有愿;愿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长。

问曰:若作愿得报,如人作十恶,不愿地狱,亦不应得地狱报? 

答曰:

罪福虽有定报,但作愿者修少福,有愿力故得大果报,如先说。罪中报苦,一切众生皆愿得乐,无愿苦者,是故不愿地狱。以是故,福有无量报,罪报有量。

有人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狱,一劫受报;最大福在非有想非无想处,受八万大劫报。诸菩萨净世界愿,亦无量劫入道得涅槃,是为常乐。

问曰:如〈泥黎品〉中谤般若波罗蜜罪,此间劫尽,复至他方泥黎中,何以言“最大罪受地狱中一劫报”? 

答曰:

佛法为众生故,有二道教化: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

声闻道中作五逆罪人,佛说受地狱一劫;菩萨道中破佛法人,说此间劫尽,复至他方受无量罪。

声闻法最第一福,受八万劫;菩萨道中大福,受无量阿僧祇劫。

以是故福德要须愿,是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经】

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

【论】

“无量佛土”,名十方诸佛土。“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诸佛,常以心眼见,如现在前。

问曰:云何为念佛三昧? 

答曰:

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诸佛。

以是故言“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

问曰:如菩萨三昧种种无量,何以故但赞是菩萨念佛三昧常现在前? 

答曰:

是菩萨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现在前。

复次,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

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如说:昔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宝;值摩伽罗鱼王开口,海水入中,船去駃疾。船师问楼上人:“汝见何等?”答言:“见三日出,白山罗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言:“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一是实日,两日是鱼眼,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了矣!各各求诸天神以自救济!”是时诸人各各求其所事,都无所益。中有五戒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当共称南无佛,佛为无上,能救苦厄!”众人一心同声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闻称佛声心自悔悟,即便合口,船人得脱。以念佛故,能除重罪、济诸苦厄,何况念佛三昧!

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

复次,常念佛得种种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汝言“云何常念佛,不行余三昧”者,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三昧”,行念佛三昧多,故言“常念”。

复次,先虽说空、无相、无作三昧,未说念佛三昧,是故今说。

【经】

能请无量诸佛。

【论】

“请”有二种:

一者、佛初成道,菩萨夜三、昼三六时礼请;偏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无量诸佛初成道时未转法轮,我某甲请一切诸佛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

二者、诸佛欲舍无量寿命入涅槃时,菩萨亦夜三时、昼三时,偏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无量诸佛,我某甲请令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利益众生。”

是名“能请无量诸佛”。

问曰:诸佛之法,法应说法广度众生,请与不请法自应尔,何以须请?若于自前面请诸佛则可,今十方无量佛土诸佛亦不自见,云何可请? 

答曰:

诸佛虽必应说法,不待人请,请者亦应得福。如大国王虽多美膳,有人请者必得恩福,录其心故。又如慈心念诸众生令得快乐,众生虽无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请佛说法,亦复如是。

复次,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亦如须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舍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众生。今是释迦文尼佛,得道后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着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佛时默然受请,后到波罗㮏鹿林中转法轮。如是,云何言请无所益?

复次,佛法等观众生,无贵无贱,无轻无重;有人请者,为其请故便为说法。虽众生不面请佛,佛常见其心亦闻彼请;假令诸佛不闻不见,请佛亦有福德,何况佛悉闻见而无所益?

问曰:既知请佛有益,何以正以二事请? 

答曰:

余不须请,此二事要必须请;若不请而说,有外道辈言:“体道常定,何以着法,多言多事?”以是故,须请而说。若有人言:“若知诸法相,不应贪寿久住世间而不早入涅槃。”以是故须请。若不请而说,人当谓佛爱著于法,欲令人知;以是故,要待人请而转法轮。诸外道辈自著于法,若请、若不请而自为人说;佛于诸法不着不爱,为怜愍众生故,有请佛说者,佛便为说,诸佛不以无请而初转法轮。如偈说:

“诸佛说何实,何者是不实,

实之与不实,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实相,不戏于诸法;

怜愍众生故,方便转法轮。”

复次,佛若无请而自说法者,是为自显自执法,应必答十四难。今诸天请佛说法,但为断老病死,无戏论处,是故不答十四难无咎。以是因缘故,须请而转法轮。

复次,佛在人中生,用大人法故,虽有大悲,不请不说;若不请而说,外道所讥。以是故,初要须请。又复外道宗事梵天,梵天自请,则外道心伏。

复次,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

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礼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过世无量劫,身口意恶业罪,于十方现在佛前忏悔,愿令灭除,不复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

二者、念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众所有功德,随喜劝助。

三者、劝请现在十方诸佛初转法轮,及请诸佛久住世间无量劫,度脱一切。

菩萨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近得佛。以是故须请。

【经】

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

【论】

“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

常见者,见五众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

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菩萨自断此二,亦能除一切众生二见,令处中道。

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

复有三种见: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亦忍亦不忍。

复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亦常亦无常,世间亦非常亦非无常。

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亦如是。

有死后如去,有死后不如去,有死后如去不如去,有死后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

复有五种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

如是等种种诸见,乃至六十二见断。如是诸见,种种因缘生,种种智门观,种种师边闻。如是种种相,能为种种结使作因,能与众生种种苦,是名“种种见”。“见”义,后当广说。

“缠”者,十缠:瞋缠、覆罪缠、睡缠、眠缠、戏缠、掉缠、无惭缠、无愧缠、悭缠、嫉缠。

复次,一切烦恼结绕心故,尽名为“缠”。

“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烦恼有二种:内着,外着——内著者,五见、疑、慢等;外著者,淫、瞋等;无明内外共。

复有二种结:一、属爱,二、属见。

复有三种:属淫,属瞋,属痴。

是名烦恼。

缠者,有人言“十缠”,有人言“五百缠”。

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结,使有七,合为九十八结。

《迦旃延子阿毗昙》义中说: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

《犊子儿阿毗昙》中结使亦同缠,有五百。

如是诸烦恼,菩萨能种种方便自断,亦能巧方便断他人诸烦恼。

如佛在时,三人为伯、仲、季,闻毗耶离国淫女人名庵罗婆利,舍婆提有淫女人名须曼那,王舍城淫女人名优钵罗槃那。有三人各各闻人赞三女人端正无比,昼夜专念,心着不舍,便于梦中梦与从事。觉已心念:“彼女不来,我亦不往,而淫事得办。”因是而悟:“一切诸法皆如是耶?”于是往到颰陀婆罗菩萨所,问是事。颰陀婆罗答言:“诸法实尔,皆从念生。”如是种种为此三人方便巧说诸法空,是时三人即得阿鞞跋致。

是诸菩萨亦复如是,为诸众生种种巧说法,断诸见、缠、烦恼。是名“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

【经】

游戏出生百千三昧。

【论】

诸菩萨禅定心调,清净智慧方便力故,能生种种诸三昧。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复有三种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

复有四种三昧:欲界系三昧、色界系三昧、无色界系三昧,不系三昧。

是中所用菩萨三昧,如先说,于佛三昧中未满,勤行勤修故,言“能出生”。

问曰:诸菩萨何以故出生游戏是百千种三昧? 

答曰:

众生无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钝,于诸结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当备种种财物,一切备具,然后乃能济诸贫者。又复如人欲广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然后能治。菩萨亦如是,欲广度众生故,行种种百千三昧。

问曰:但当出生此三昧,何以故复游戏其中? 

答曰:

菩萨心生诸三昧,欣乐出入自在,名之为“戏”,非结爱戏也。“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名为“戏”。是诸菩萨于诸三昧有自在力,能出能入亦能如是。

余人于三昧中,能自在入,不能自在住、自在出;有自在住,不能自在入、自在出;有自在出,不能自在住、自在入;有自在入、自在住,不能自在出;有自在住、自在出,不能自在入。

是诸菩萨能三种自在,故言“游戏出生百千三昧”。

【经】

诸菩萨如是等无量功德成就。

【论】

是诸菩萨共佛住,欲赞其功德,无量亿劫不可得尽。以是故言“无量功德成就”。

【经】

其名曰:颰陀婆罗菩萨(秦言善守)、剌那伽罗菩萨(秦言宝积)、导师菩萨、那罗达菩萨、星得菩萨、水天菩萨、主天菩萨、大意菩萨、益意菩萨、增意菩萨、不虚见菩萨、善进菩萨、势胜菩萨、常勤菩萨、不舍精进菩萨、日藏菩萨、不缺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尸利菩萨(秦言妙德)、执宝印菩萨、常举手菩萨、弥勒菩萨,如是等无量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皆是补处绍尊位者。

【论】

如是等诸菩萨,共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问曰:如是菩萨众多,何以独说二十二菩萨名? 

答曰:

诸菩萨无量千万亿,说不可尽,若都说者,文字所不能载。

复次,是中二种菩萨:居家、出家。

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颰陀婆罗居士菩萨,是王舍城旧人;宝积王子菩萨,是毗耶离国人;星得长者子菩萨,是瞻波国人;导师居士菩萨,是舍婆提国人;那罗达婆罗门菩萨,是弥梯罗国人;水天优婆塞菩萨。

慈氏、妙德菩萨等,是出家菩萨。

观世音菩萨等,从他方佛土来。

若说居家,摄一切居家菩萨;出家、他方亦如是。

问曰:善守菩萨有何殊胜,最在前说?若最大在前,应说遍吉、观世音、得大势菩萨等;若最小在前,应说肉身初发意菩萨等。 

答曰:

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萨是王舍城旧人,白衣菩萨中最大。佛在王舍城欲说般若波罗蜜,以是故最在前说。

复次,是善守菩萨,无量种种功德,如《般舟三昧》中,佛自现前赞其功德。

问曰:若弥勒菩萨应称补处,诸余菩萨何以复言“绍尊位者”? 

答曰:

是诸菩萨于十方佛土皆补佛处。

◎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释论第十四

【经】

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加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论】

问曰:佛有侍者及诸菩萨,何以故自敷师子座? 

答曰:

此是佛所化成,欲以可适大众,以是故,阿难不能得敷。

复次,佛心化作,故言“自敷”。

问曰:何以名“师子座”?为佛化作师子,为实师子来,为金银木石作师子耶?又师子非善兽故,佛所不须,亦无因缘故,不应来! 

答曰:

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也。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譬如今者国王坐处,亦名师子座。

复次,王呼健人,亦名人师子;人称国王,亦名人师子。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

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加趺坐? 

答曰:

诸坐法中结加趺坐最安隐,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种身仪中,最安隐。

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忧怖。

如是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树下结加趺坐,众人见之皆大欢喜,知此道人必当取道。如偈说:

“若结加趺坐,身安入三昧;

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

除睡懒覆心,身轻不疲懈;

觉悟亦轻便,安坐如龙蟠。

见画加趺坐,魔王亦愁怖,

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以是故,结加趺坐。

复次,佛教弟子应如是坐。有外道辈,或常翘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没邪海,形不安隐;以是故,佛教弟子结加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则心不懒;端心正意,系念在前。若心驰散,摄之令还。欲入三昧故,种种驰念皆亦摄之;如此系念,入三昧王三昧。

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是三昧于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缘无量诸法。如诸人中王第一,王中转轮圣王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于诸三昧中最第一。

问曰:若以佛力故,一切三昧皆应第一,何以故独称三昧王为第一? 

答曰:

虽应以佛神力故,佛所行诸三昧皆第一,然诸法中应有差降。如转轮圣王众宝,虽胜一切诸王宝,然此珍宝中自有差别,贵贱悬殊。

是三昧王三昧,何定摄?何等相?

有人言:三昧王三昧名为自在相,善五众摄,在第四禅中。何以故?

一切诸佛于第四禅中行见谛道,得阿那含,即时十八心中得佛道。

在第四禅中舍寿,于第四禅中起,入无余涅槃。

第四禅中有八生住处。

背舍、胜处、一切入多在第四禅中。

第四禅名不动,无遮禅定法。欲界中诸欲遮禅定心,初禅中觉观心动,二禅中大喜动,三禅中大乐动,四禅中无动。

复次,初禅火所烧,二禅水所及,三禅风所至,四禅无此三患;无出入息,舍念清净。

以是故,三昧王三昧应在第四禅中,如好宝物置之好藏。

更有人言:佛三昧谁能知其相?一切诸佛法,一相无相,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余三昧尚不可量、不可数、不可思议,何况三昧王三昧!如此三昧,唯佛能知。如佛神足、持戒尚不可知,何况三昧王三昧!

复次,三昧王三昧,诸一切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如阎浮提众川万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民人皆属国王。

问曰:佛一切智无所不知,何以故入此三昧王三昧,然后能知? 

答曰:

欲明智慧从因缘生故,止外道六师辈言“我等智慧一切时常有、常知”故。以是故言“佛入三昧王三昧故知,不入则不知。”

问曰:若如是者,佛力减劣! 

答曰:

入是三昧王三昧时,不以为难,应念即得;非如声闻、辟支佛、诸小菩萨方便求入。

复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令六神通通彻十方,无限无量。

复次,佛入三昧王三昧,种种变化现大神力。若不入三昧王三昧而现神力者,有人心念:“佛用幻力、咒术力,或是大力龙神力,或是天,非是人。何以故?一身出无量身,种种光明变化故,谓为非人。”断此疑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复次,佛若入余三昧中,诸天、声闻、辟支佛或能测知;虽言佛神力大而犹可知,敬心不重。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中,一切诸众圣,乃至十住菩萨不能测知,不知佛心何所依、何所缘。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复次,佛有时放大光明,现大神力:如生时、得道时、初转法轮时、诸天圣人大集会时、若破外道时,皆放大光明。今欲现其殊特故,放大光明,令十方一切天人众生及诸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皆得见知。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复次,光明神力有下、中、上:咒术、幻术能作光明变化,下也;诸天龙神报得光明神力,中也;入诸三昧,以今世功德心力,放大光明现大神力,上也。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问曰:如诸三昧各各相,云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答曰:

得是三昧王三昧时,一切三昧悉得,故言“悉入其中”。是三昧力故,一切诸三昧皆得,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以是故名为“入”。

复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一切三昧欲入即入。

复次,入是三昧王三昧,能观一切三昧相,如山上观下。

复次,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中,能观一切十方世界,亦能观一切众生。

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经】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庠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

【论】

问曰:云何世尊入三昧王三昧无所施作,而从定起观视世界? 

答曰:

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一切佛法宝藏悉开悉看。是三昧王三昧中观已,自念:“我此法藏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然后从三昧安庠而起,以天眼观众生,知众生贫苦。此法藏者从因缘得,一切众生皆亦可得,但坐痴冥,不求不索。以是故,举身微笑。

问曰:佛有佛眼、慧眼、法眼,胜于天眼,何以用天眼观视世界? 

答曰:

肉眼所见不遍故;慧眼知诸法实相;法眼见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现前了了知。

今天眼缘世界及众生,无障无碍,余眼不尔。慧眼、法眼、佛眼虽胜,非见众生法;欲见众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以肉眼不遍,有所障故,用天眼观。

问曰:今是眼在佛,何以名为“天眼”? 

答曰:

此眼多在天中,天眼所见,不碍山壁树木。若人精进、持戒、禅定行力得,非是生分。以是故,名为天眼。

复次,人多贵天,以天为主,佛随人心,以是故名为天眼。

复次,天有三种:名天、生天、净天。

名天:天王、天子是也。

生天:释、梵诸天是也。

净天:佛、辟支佛、阿罗汉是也。

净天中尊者是佛,今言“天眼”,亦无咎也。

“天眼观视世界”者,以世界众生常求安乐而更得苦;心着吾我,是中实无吾我。众生常畏苦而常行苦,如盲人求好道,反堕深坑。

如是等种种观已,举身微笑。

问曰:笑从口生,或时眼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 

答曰:

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令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复次,一切毛孔皆开,故名为笑;由口笑欢喜故,一切毛孔皆开。

问曰:佛至尊重,何以故笑? 

答曰:

如大地,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佛亦如是,若无事及小因缘则不笑,今大因缘故一切身笑。云何为大?佛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无央数众生当续佛种,是为大因缘。

复次,佛言:“我世世曾作小虫、恶人,渐渐集诸善本,得大智慧;今自致作佛,神力无量最上最大。一切众生亦可得尔,云何空受勤苦而堕小处?”以是故笑。

复次,有小因大果、小缘大报。如求佛道,赞一偈、一称南无佛、烧一捻香,必得作佛;何况闻知诸法实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而行因缘业亦不失!以是事故笑。

复次,般若波罗蜜相,清净如虚空,不可与,不可取。佛种种方便,光明神德,欲教化一切众生令心调柔,然后能信受般若波罗蜜。以是故,因笑放光。

笑有种种因缘:有人欢喜而笑,有人瞋恚而笑,有轻人而笑,有见异事而笑,有见可羞耻事而笑,有见殊方异俗而笑,有见希有难事而笑。

今是第一希有难事:诸法相,不生不灭,真空无字无名,无言无说;而欲作名立字,为众生说令得解脱,是第一难事。譬如百由旬大火聚,有人负干草入火中过,不烧一叶,是甚为难。佛亦如是,持八万法众名字草,入诸法实相中,不为染着火所烧,直过无碍,是为甚难,以是难事故笑。

如是种种希有难事故,举身微笑。

【经】

从足下千辐相轮中,放六百万亿光明。

【论】

问曰:佛何以故先放身光? 

答曰:

上笑因缘中已答,今当更说。有人见佛无量身,放大光明,心信清净恭敬故,知非常人。

复次,佛欲现智慧光明神相故,先出身光,众生知佛身光既现,智慧光明亦应当出。

复次,一切众生常着欲乐,五欲中第一者色;见此妙光,心必爱着,舍本所乐;令其心渐离欲,然后为说智慧。

问曰:其余天人亦能放光,佛放光明有何等异? 

答曰:

诸天人虽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出,遍至下方。余人光明,唯能令人欢喜而已;佛放光明,能令一切闻法得度,以是为异。

问曰:如一身中,头为最上,何以故先从足下放光? 

答曰:

身得住处,皆由于足。

复次,一身中虽头贵而足贱,佛不自贵光,不为利养,以是故于贱处放光。

复次,诸龙、大蛇、鬼神,从口中出光,毒害前物;若佛口放光明,众生怖畏,是何大光!复恐被害,是故从足下放光。

问曰:足下六百万亿光明,乃至肉髻,是皆可数;三千大千世界尚不可满,何况十方! 

答曰:

此身光是诸光之本,从本,枝流无量无数。譬如迦罗求罗虫,其身微细,得风转大,乃至能吞食一切;光明亦如是,得可度众生转增无限。

【经】

足十指、两踝、两𨄔、两膝、两髀、腰、脊、腹、背、脐、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项、口、四十齿、鼻两孔、两眼、两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论】

问曰:足下光明能照三千大千及十方世界,何用身分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答曰:

我先言足下光明照下方,余方不满,是故更放身分光明。

有人言:一切身分,足为立处故最大,余不尔;是故佛初放足下六百万亿光明以示众生。如三十二相中初种足下安住相,一切身分皆有神力。

问曰:依何三昧、依何神通、何禅定中放此光明? 

答曰:

三昧王三昧中放此光明,六通中如意通、四禅中第四禅放此光明。第四禅中火胜处、火一切入,此中放光明。

复次,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初转法轮时皆放无量光明满十方,何况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时而不放光?譬如转轮圣王珠宝,常有光明照王军众,四边各一由旬;佛亦如是,众生缘故,若不入三昧,恒放常光。何以故?佛众法宝成故。

【经】

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从三千大千世界,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问曰:如火相上焰,水相下润,风相傍行;是光明火气应当上去,云何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世界? 

答曰:

光明有二种:一者火气,二者水气。日珠火气,月珠水气。火相虽焰上,而人身中火上下遍到。日火亦尔,是故夏月地水尽热。以是故,知火不皆上。

复次,是光明,佛力故,遍至十方;譬如强弓遣箭,随所向至。

问曰:何以先照东方,南、西、北后? 

答曰:

以日出东方为上故,佛随众生意,先照东方。

复次,俱有一难。若先照南方,当言:“何以不先照东、西、北方?”若先照西方、北方亦尔。

问曰:光明几时当灭? 

答曰:

佛用神力欲住便住,舍神力便灭。佛光如灯,神力如脂,若佛不舍神力,光不灭也。

【经】

光明出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论】

问曰: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

《杂阿含》中分别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千衢陀尼、千郁怛罗越、千弗婆提、千须弥山、千四天王天处、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时生、一时灭。

有人言:住时一劫,灭时一劫,还生时一劫。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劫亦三种破:水、火、风;小劫亦三种破:刀、病、饥。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风上水,水上地,地上人。须弥山有二天处:四天处,三十三天处。余残夜摩天等,福德因缘七宝地,风举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宝地,皆在风上。是三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照竟,余光过出,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问曰:是光远照,云何不灭? 

答曰:

光明以佛神力为本,本在故不灭。譬如龙泉,龙力故水不竭。是诸光明以佛心力故,遍照十方,中间不灭。

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以常言“恒河沙等”? 

答曰:

恒河沙多,余河不尔。

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

复次,佛出阎浮提,阎浮提四大河北边出,入四方大海中。北边雪山中,有阿那婆达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宝莲华,大如车盖。阿那婆达多龙王,是七住大菩萨。是池四边有四流水:东方象头,南方牛头,西方马头,北方师子头。东方象头出恒河,底有金沙;南方牛头出辛头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马头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师子头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恒河出北山入东海,辛头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

复次,余河名字喜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问曰:恒河中沙,为有几许? 

答曰:

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佛及法身菩萨,一切阎浮提中微尘生灭多少,皆能数知,何况恒河沙?如佛在祇桓外林中树下坐,有一婆罗门来到佛所问佛:“此树林有几叶?”佛即时便答:“有若干数。”婆罗门心疑:“谁证知者?”婆罗门去至一树边,取一树上少叶藏,还问佛:“此树林定有几叶?”即答:“今少若干叶。”如其所取语之。婆罗门知已,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后得阿罗汉道。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数。

问曰:有几许人值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值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何须持戒、禅定、智慧,然后得道? 

答曰:

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各至处不异。有人光明触身而得度者,有若见光明、若触身不得度者。

【经】

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问曰:上已举身微笑,今何以故复一切毛孔皆笑? 

答曰:

举身微笑是粗分,今一切毛孔皆笑是细分。

复次,先举身微笑光明有数,今一切毛孔皆笑,有光明而无数。

复次,先举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值毛孔光明,即便得度。譬如摇树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须后摇。又如捕鱼,前网不尽,后网乃得。

笑因缘,如上说。◎

大智度论卷第七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释论第十四之余(卷第八)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尔时,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问曰:上已举身微笑及放毛孔光明,今何以复放常光而照十方? 

答曰:

有人见异光明,谓非佛光。

见佛常光转大,心则欢喜,此实佛光,便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云何为“常光”? 

答曰:

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名为丈光相。

问曰:佛何以故光常一丈而不多? 

答曰:

一切诸佛常光无量,常照十方世界。

释迦牟尼佛神通身光无量,或一丈、百丈、千万亿,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如诸佛常法。

但于五浊世为众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见天身眼则失明,以光盛眼微故。

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为之现无量光明。

复次,有人见佛常光欢喜得度。譬如国王以常食之余赐诸群下,得者大喜;佛亦如是,有人见佛种种余光心不欢喜,见佛常光,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而笑。从其舌根出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华。是诸华上,皆有化佛结加趺坐,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论】

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 

答曰:

上三种放光,照十方众生令得度脱。今欲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难知、难可信受,是故出广长舌为证。舌相如是,语必真实。

如昔一时佛于舍婆提国受岁竟,阿难从佛游行诸国,欲到婆罗门城。

婆罗门城王知佛神德,能化众人感动群心,今来到此,谁复乐我?便作制限:“若有与佛食、听佛语者,输五百金钱。”

作制限后,佛到其国,将阿难持钵入城乞食。城中众人皆闭门不应,佛空钵而出。

是时,一家有一老使人,持破瓦器,盛臭𤄜淀,出门弃之,见佛世尊空钵而来。老使人见佛相好:金色、白毛、肉髻、丈光,钵空无食;见已思惟:“如此神人应食天厨,今自降身持钵行乞,必是大慈愍一切故。”信心清净,欲好供养,无由如愿;惭愧白佛:“思欲设供,更不能得,今此弊食,佛须者可取!”

佛知其心信敬清净,伸手以钵受其施食;佛时即笑,出五色光,普照天地,还从眉间相入。

阿难合掌长跪白佛:“唯然!世尊!今笑因缘,愿闻其意!”

佛告阿难:“汝见老女人信心施佛食不?”

阿难言:“见。”

佛言:“是老女人施佛食故,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堕恶道;后得男子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入无余涅槃。”

尔时佛边有一婆罗门立,说偈言:

“汝是日种刹利姓,净饭国王之太子,

而以食故大妄语,如此臭食报何重?”

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

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不解小施报多如是!”

佛告婆罗门:“汝颇曾见世所希有难见事不?”

婆罗门言:“见!我曾共婆罗门道中行,见一尼拘卢陀树,荫覆贾客五百乘车,荫犹不尽,是谓希有难见事也!”

佛言:“此树种子,其形大小?”

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

佛言:“谁当信汝言者?树大乃尔,而种子甚小!”

婆罗门言:“实尔!世尊!我眼见之,非虚妄也。”

佛言:“我亦如是,见老女人净信心施佛,得大果报,亦如此树,因少报多;又是如来福田良美之所致也。”

婆罗门心开意解,五体投地悔过向佛:“我心无状,愚不信佛。”

佛为种种说法,得初道果;即时举手大发声言:“一切众人!甘露门开,如何不出!”

城中一切诸婆罗门,皆送五百金钱与王,迎佛供养,皆言:“得甘露味,谁当惜此五百金钱!”众人皆去,制限法破。

是婆罗门王亦共臣民归命佛法,城人一切皆得净信。

如是佛出广长舌相,为不信者故。

问曰:如为婆罗门出舌相覆面,今舌相光明,何以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

覆面发际,为小信故;今为般若波罗蜜大事兴故,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

问曰: 

是一城中人,尽得见此覆面舌相,犹尚为难;何况今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一切大会,此及他方无量众集而得尽见?

又以人目所睹不过数里,今言遍三千大千世界,无乃大而难信!

答曰:

佛以方便借其神力,能令一切皆见舌相覆此三千大千世界。若不加神力,虽复十住亦不知佛心;若加神力,乃至畜生能知佛心。

《般若波罗蜜》后品中说:“一切众人皆见阿閦佛会,与眼作对。”

亦如佛说阿弥陀佛世界种种严净。阿难言:“唯愿欲见。”佛时即令一切众会皆见无量寿佛世界严净。

见佛舌相,亦复如是。

佛以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已,然后便笑。笑因缘,如上说。

问曰:前已出舌相光明,今何以故舌根复放光明? 

答曰:

欲令一切得重信故。

又以舌相色如珊瑚,金光明净共相发起,故复放光。

复次,是诸光明变成千叶金色宝华。从舌相出此千叶金色宝华,光明彻照,如日初出。

问曰:何以故光明中变化作此宝华? 

答曰:

佛欲坐故。

问曰:诸床可坐,何必莲华? 

答曰:

床为世界白衣坐法。

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花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大如车盖;天上宝莲华复大于此,是则可容结加趺坐。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千万倍。

又如此华华台,严净香妙可坐。

复次,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加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

是梵天王于诸淫瞋已尽无余,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禅净行,断除淫欲,名为行梵道。”

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是梵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加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释迦文尼佛化作无量千万亿诸佛,云何一时能说法耶?如《阿毗昙》说:“一时无二心。”若化佛语时,化主应默;化主语时,化亦应默。云何一时皆说六波罗蜜? 

答曰:

如此说者,外道及声闻变化法耳。

如佛变化,无量三昧力不可思议,是故佛自语时,无量千万亿化佛亦一时皆语。

又诸外道及声闻,化不能作化;如佛世尊,化复作化。

诸外道及声闻,灭后不能留化;如佛世尊自身灭度后,复能留化如佛无异。

复次,《阿毗昙》中,一时无二心;今佛亦如是,当化语时,亦不有心;佛心念化,欲令化语即便皆语。

问曰:佛今欲说般若波罗蜜,何以令化佛说六波罗蜜? 

答曰:

是六波罗蜜及般若波罗蜜,一法无异。

是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名波罗蜜。如檀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没在世界有尽法中,或得阿罗汉、辟支佛道般涅槃;若得般若波罗蜜共合,是名波罗蜜,能至佛道。以是故般若波罗蜜与六波罗蜜,一法无异。

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庄严,二者未庄严。如人着好璎珞庄严其身,有人不着,名未庄严。亦如国王将诸官从,是名王来;若无官从,是名独身。

如是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尔。

问曰:若佛有如是大神力,无数千万亿化佛,乃至十方说六波罗蜜度脱一切,应尽得度,不应有残! 

答曰:

有三障:三恶道中众生不能解知;人中、天上,若大小,若大老,若大病;及上无色、无想天——皆不能闻、不能知。

问曰:诸能闻、能知者,何以不皆得道? 

答曰:

是亦不应尽得道。何以故?结使、业障故。有人于结使重,常为结使覆心,以是故不尽得道。

问曰:当令十方诸佛,亦应遣化说六波罗蜜,我等亦无三障,何以不闻? 

答曰:

当今众生,生在恶世,则入三障中!

生在佛后,不善业报,或有世界恶罪业障,或有厚重结使障。堕在佛后,人多为厚重结使所障:或淫欲薄而瞋恚厚,瞋恚薄而淫欲厚,淫欲薄而愚痴厚,愚痴薄而瞋恚厚,如是等展转互有厚薄。

是结使障故,不闻、不知化佛说法,不见诸佛光明,何况得道!

譬如日出,盲人不见,便谓世间无有日月,日有何咎!

又如雷电震地,聋人不闻,声有何过!

今十方诸佛常说经法,常遣化佛至十方世界说六波罗蜜,罪业、盲聋故,不闻法声;以是故不尽闻见。虽复圣人有大慈心,不能令皆闻、皆见。若罪欲灭、福将生者,是时乃得见佛闻法。◎

【经】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论】

问曰:此三昧何以名“师子游戏”? 

答曰:

譬如师子搏鹿,自在戏乐;佛亦如是,入此三昧,能种种回转此地,令六反震动。

复次,师子游戏,譬如师子戏日,诸兽安隐;佛亦如是,入是三昧时,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三恶众生一时得息,皆得安隐。

复次,佛名人师子,师子游戏三昧,是佛戏三昧也。入此三昧时,令此大地六种震动,一切地狱恶道众生,皆蒙解脱得生天上,是名为戏。

问曰:佛何以故入此三昧? 

答曰:

欲动三千大千世界,出三恶道众生,着二道中故。

复次,上三种变化,出自佛身,人或信心不深;今动大地,欲令众生知佛神力无量,能令外物皆动,信净心喜,皆得离苦。

问曰:有诸阿罗汉及诸天亦能动地,何以独言是佛神力? 

答曰:

诸阿罗汉及诸天不能具足动,唯佛世尊能令大地六种震动。

问曰: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

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有诸人言:“大地及日月、须弥、大海,是皆有常。”是以世尊六种动地,示此因缘,令知无常。

复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尘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敬心柔软,然后说法,是故六种动地。

云何六种动?

【经】

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论】

问曰:何以故正有六种动? 

答曰:

地动有上、中、下。

下者,二种动:或东涌西没,或南涌北没,或边中。

中者,有四:或东、西、南、北,或东、西、边、中,或南、北、边、中。

上者,六种动。

有种种因缘令地大动,如佛告阿难:“八因八缘,令地震动。”如别说。

复次,有人言:“四种地动:火动,龙动,金翅鸟动,天王动。”二十八宿,月月一周绕:

若月至昴宿、张宿、氐宿、娄宿、室宿、胃宿,是六种宿中,尔时地动若崩,是动属火神;是时无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麦,天子凶,大臣受殃。

若柳宿、尾宿、箕宿、壁宿、奎宿、危宿,是六种宿中,尔时,地动若崩,是动属龙神;是时无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麦,天子凶,大臣受殃。

若参宿、鬼宿、星宿、轸宿、亢宿、翼宿,是六种宿中,尔时,若地动若崩,是动属金翅鸟;是时无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麦,天子凶,大臣受殃。

若心宿、角宿、房宿、女宿、虚宿、井宿、毕宿、觜宿、斗宿,是九种宿中,尔时地动若崩,是动属天帝;是时安隐丰雨,宜五谷,天子吉,大臣受福,万民安隐。

复次,地动因缘有小有大,有动一阎浮提,有动四天下、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动以小因缘故:若福德人若生若死,一国地动,是为小动。大动大因缘故:如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将灭度时,三千大千世界皆为震动,是为大动。

今佛欲大集众生故,令此地六种震动。

复次,《般若波罗蜜》中授诸菩萨记,当得作佛;佛为天地大主,是时地神大喜:“我今得主!”是故地动。譬如国主初立,臣民喜庆,皆称万岁,踊跃歌舞。

复次,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福德因缘故,有此大地山河树木一切众物,而众生不知无常!是故佛以福德智慧大力,动此世界众生福德,令知微薄,一切磨灭,皆归无常。

【经】

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

【论】

问曰:地动,云何能令众生心得和悦? 

答曰:

心随身故,身得乐事,心则欣悦。悦者,共住之人及便身之具,能令心悦。今以是三千大千世界杂恶众生其心粗犷,无有善事;是故世尊动此大地,令皆柔软,心得利益。

譬如三十三天王欢乐园中,诸天入者,心皆柔软,欢乐和悦,粗心不生;若阿修罗起兵来时,都无斗心。是时,释提婆那民将诸天众入粗涩园中,以此园中树木华实气不和悦,粗涩恶故,诸天人众斗心即生。佛亦如是,以此大地粗涩弊恶故,变令柔软,使一切众生心得喜悦。

又如咒术药草熏人鼻时,恚心便生,即时斗诤;复有咒术药草能令人心和悦欢喜,敬心相向。咒术草药尚能如此,何况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软?

【经】

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即时解脱,得生天上,从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

【论】

问曰:若佛入师子游戏三昧,能令地狱、饿鬼、畜生及余八难皆得解脱,生四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者,复何用修福行善,乃得果报? 

答曰:

此如上说,福德多者,见光得度;罪垢深者,地动乃悟。

譬如日出照莲华池,熟者先开,生者未敷。佛亦如是,先放光明,福熟智利,先得解脱;其福未熟,智心不利,是故未得。佛大慈悲,等度一切,无憎爱也。

亦如树果,人动其树,熟者先堕;佛亦如是,是三千大千世界如树,动之者佛;先度者果熟,未度者果生。

问曰:何以故善心因缘生欲界天,不生色界及无色界? 

答曰:

佛欲度此众生令得道证。无色界中以无身故,不可为说法;色界中则无厌心,难可得道,禅乐多故,慧心则钝。

复次,佛以神通感动,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软,众生心信得欢喜故,生欲界天;不行四禅及四空定故,不得生色、无色界。

问曰:五众无常、空、无我,云何生天人中?谁死谁生者? 

答曰:

是事,〈赞菩萨品〉中已广说,今当略答:汝言“五众无常、空、无我”者,是般若波罗蜜中,五众无有常无常、有空无空、有我无我。若如外道求索实我,是不可得;但有假名,种种因缘和合而有,有此名字。

譬如幻人相杀,人见其死;幻术令起,人见其生;生死名字,有而无实。世界法中实有生死,实相法中无有生死。

复次,生死人有生死,不生死人无生死。何以故?不生死人以大智慧能破生相。如说偈言:

“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

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

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

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

若有人念空,是则非道行;

诸法不生灭,念有故失相。

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

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

【经】

是诸天人自识宿命,皆大欢喜,来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

【论】

问曰: 

诸天生时,有三事自知:知所从来处,知所修福田处,知本所作福德。

是人生时,无此三事,云何识宿命?

答曰:

人道不定,或有识者,有不识者。

复次,假佛神力,则识宿命。

问曰:诸天有报五神通,自识宿命能到佛所;人虽蒙佛神力得知宿命,所住处远,云何能至佛所? 

答曰:

或有人生报得神通,如转轮王、圣人等;或有人假佛神力。

问曰:人生十月,三年乳餔,十岁后能自出。今蒙佛威神,三恶、八难皆得解脱,生天、人中,即至佛所。天则可尔,人法未成,云何得来? 

答曰:

五道生法各各不同:

诸天、地狱皆化生。

饿鬼二种生:若胎、若化生。

人道、畜生四种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

卵生者,如毗舍佉、弥伽罗母三十二子(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卵剖生三十二男,皆为力士。弥伽罗,大儿字也,此母人得三道果)——如是等名卵生。

湿生者,如掩罗婆利(掩乌甘反)淫女,顶生转轮圣王——如是等名湿生。

化生者,如佛与四众游行,比丘尼众中,有比丘尼名阿罗婆,地中化生;及劫初生时,人皆化生——如是等名为化生。

胎生者,如常人生。

化生人即时长大,能到佛所。有人报得神通故,能到佛所。复次,佛借神通力故,能到佛所。

【经】

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地皆六种震动;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及余八难处,即得解脱,得生天上,齐第六天。

【论】

问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数,众生甚多,何以复及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众生? 

答曰:

佛力无量,虽度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犹以为少,以是故复及十方。

问曰:若释迦文尼佛以大神力广度十方,复何须余佛? 

答曰:

众生无量,不一时熟故。又众生因缘各各不同,如声闻法中说:“舍利弗因缘弟子,除舍利弗,诸佛尚不能度,何况余人?”

复次,今但说东方一恒河沙等,不说若二、三、四乃至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世界。又以世界无边无量,若有边有量,众生可尽。

以是故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应度。

【经】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狂者得正,乱者得定,裸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

【论】

问曰:众生苦患有百千种,若佛神力,何以不遍令得解脱? 

答曰:

一切皆救,今但略说粗者;如种种结使,略说为三毒。

问曰:但言“盲者得视”则足,何以故言“生盲”? 

答曰:

生盲者,先世重罪故。重罪者,犹尚能令得视,何况轻者?

问曰:云何先世重罪而令生盲? 

答曰:

若破众生眼,若出众生眼,若破正见眼,言无罪福,是人死堕地狱,罪毕为人,从生而盲。

若复盗佛塔中火珠及诸灯明,若阿罗汉、辟支佛塔珠及灯明,若余福田中夺取光明。

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故失明。

今世若病、若打故失明,是今世因缘。

复次,九十六种眼病,阇那迦药王所不能治者,唯佛世尊能令得视。

复次,先令得视,后令得智慧眼。

聋者得听,亦如是。

问曰:若有生盲,何以不说生聋? 

答曰:

多有生盲,生聋者少,是故不说。

问曰:以何因缘故聋? 

答曰:

聋者,是先世因缘:师父教训,不受不行而反瞋恚,以是罪故聋。复次,截众生耳,若破众生耳,若盗佛塔、僧塔、诸善人福田中揵稚、铃、贝及鼓,故得此罪。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

今世因缘,若病、若打,如是等是今世因缘得聋。

问曰:哑者不能言,作何等罪故哑? 

答曰:

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与恶药令不得语;或闻师教、父母教敕,断其语,非其教;或作恶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语;地狱罪出,生世为人,哑不能言。如是种种因缘故哑。

问曰:“狂者得正”,云何为狂? 

答曰:

先世作罪,破他坐禅,破坐禅舍,以诸咒术咒人令瞋斗诤淫欲。

今世诸结使厚重。如婆罗门失其福田,其妇复死,即时狂发,裸形而走。

又如翅舍伽憍昙比丘尼,本白衣时,七子皆死,大忧愁故,失心发狂。

有人大瞋不能自制,成大痴狂。

有愚痴人恶邪故,以灰涂身,拔发裸形,狂痴食粪。

有人若风病、若热病,病重成狂。

有人恶鬼所著,或有人痴饮雨水而狂。

如是失心,如是种种名为狂。得见佛故,狂即得正。

问曰:“乱者得定”,狂则是乱,以何事别? 

答曰:

有人不狂而心多散乱,志如猕猴,不能专住,是名乱心。

复有剧务匆匆,心着众事,则失心力,不堪受道。

问曰:乱心有何因缘? 

答曰:

善心转薄,随逐不善,是名心乱。

复次,是人不观无常,不观死相,不观世空;爱着寿命,计念事务,种种驰散,是故心乱。

复次,不得佛法中内乐,外求乐事,随逐乐因,是故心乱。

如是乱人得见佛故,其心得定。

问曰:先言“狂者得正”,今言“裸者得衣”,除狂,云何更有裸? 

答曰:

狂有二种:一者、人皆知狂;二者、恶邪故自裸,人不知狂。

如说:南天竺国中有法师,高坐说五戒义,是众中多有外道来听。

是时国王难曰:“若如所说,有人施酒及自饮酒,得狂愚报,当今世人应狂者多,正者少;而今狂者更少,不狂者多,何以故尔?”

是时诸外道辈言:“善哉!斯难甚深!是秃高坐,必不能答,以王利智故。”

是时法师以指指诸外道,而更说余事,王时即解。

诸外道语王言:“王难甚深,是不知答,耻所不知,而但举指更说余事。”

王语外道:“高坐法师指答已讫,将护汝故,不以言说;向者指汝,言汝等是狂,狂不少也。汝等以灰涂身,裸形无耻,以人髑髅盛粪而食;拔头发,卧刺上,倒悬熏鼻;冬则入水,夏则火炙。如是种种所行非道,皆是狂相。复次,汝等法以卖肉卖盐,即时失婆罗门法;于天祠中得牛布施,即时卖之,自言得法;牛则是肉,是诳惑人,岂非失耶?又言‘入吉河水中,罪垢皆除’,是为罪福无因无缘。卖肉、卖盐,此有何罪?入吉河水中言能除罪,若能除罪,亦能除福,谁有吉者?如此诸事,无因无缘,强为因缘,是则为狂。如是种种狂相,皆是汝等;法师将护汝故,指而不说。是名为裸形狂。”

复次,有人贫穷无衣,或弊衣蓝缕,以佛力故,令其得衣。

问曰:“饥者得饱,渴者得饮”,云何饥渴? 

答曰:

福德薄故,先世无因,今世无缘,是故饥渴。

复次,是人先世夺佛、阿罗汉、辟支佛食,及父母所亲食;虽值佛世,犹故饥渴,以罪重故。

问曰:今有恶世生人得好饮食,值佛世生而更饥渴;若罪人不应生值佛世,若福人不应生恶世,何以故尔? 

答曰:

业报因缘,各各不同。或有人有见佛因缘,无饮食因缘;或有饮食因缘,无见佛因缘。

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卧,有阿罗汉人乞食不得。

又如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

至释迦文佛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贼。

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神通阿罗汉,而以薄福,乞食难得。

他日持钵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厩中,见王供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我之与汝,俱有罪过。”象即感结,三日不食。

守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言:“汝作何咒,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言:“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不持戒,不学问。以其不持戒、诵经、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道,乞食不能得。”

以是事故,因缘不同,虽值佛世,犹故饥渴。

问曰:此诸众生,云何饱满? 

答曰:

有人言:“佛以神力变作食,令得饱满。”

复有人言:“佛光触身,令不饥渴。譬如如意摩尼珠,有人心念,则不饥渴,何况值佛!”

“病者得愈”,病有二种:

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

今世病有二种:一者、内病,五藏不调,结坚宿疹;二者、外病,奔车逸马,堆压坠落,兵刃刀杖,种种诸病。

问曰:以何因缘得病? 

答曰:

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闭系,种种恼故,今世得病。

现世病,不知将身,饮食不节,卧起无常。以是事故,得种种诸病。

如是有四百四病,以佛神力故,令病者得愈。

如说:佛在舍婆提国,有一居士请佛及僧于舍饭食,佛住精舍迎食有五因缘:一者、欲入定,二者、欲为诸天说法,三者、欲游行观诸比丘房,四者、看诸病比丘,五者、若未结戒欲为诸比丘结戒。

是时佛手持户排,入诸比丘房,见一比丘病苦,无人瞻视,卧大小便,不能起居。

佛问比丘:“汝何所苦?独无人看!”

比丘答言:“大德!我性懒,他人有病,初不看视;是故我病,他亦不看!”

佛言:“善男子!我当看汝。”

时释提婆那民盥水,佛以手摩其身。摩其身时,一切苦痛即皆除愈,身心安隐。是时,世尊安徐扶此病比丘起,将出房澡洗着衣,安徐将入,更与敷褥令坐。

佛语病比丘:“汝久来不勤求未得事令得、未到事令到、未识事令识,受诸苦患,如是方当更有大苦!”

比丘闻已,心自思念:“佛恩无量,神力无数,以手摩我苦痛即除,身心快乐!”

以是故,佛以神力令病者得愈。

“形残者得具足”,云何名“形残者”?

若有人先世破他身,截其头,斩其手足,破种种身分;或破坏佛像,毁佛像鼻,及诸贤圣形像;或破父母形像。以是罪故,受形多不具足。

复次,不善法报,受身丑陋。

若今世被贼,或被刑戮,种种因缘以致残毁;或风寒热病,身生恶疮,体分烂坏,是名形残。

蒙佛大恩,皆得具足。

譬如祇洹中奴,字犍抵(揵抵秦言续也),是波斯匿王兄子;端正勇健,心性和善。王大夫人见之心着,即微呼之,欲令从己。犍抵不从,夫人大怒,向王谗之,反被其罪。王闻,即节节解之,弃于冢间;命未绝顷,其夜虎、狼、罗刹来欲食之。是时佛到其边,光明照之,身即平复,其心大喜;佛为说法,即得三道;佛牵其手将至祇洹。是人言:“我身已破、已弃,佛续我身,今当尽此形寿,以身布施佛及比丘僧。”明日波斯匿王闻如是事,来至祇洹,语犍抵言:“向汝悔过!汝实无罪,枉相刑害,今当与汝分国半治。”犍抵言:“我已厌矣,王亦无罪。我宿世殃咎,罪报应尔!我今以身施佛及僧,不复还也。”

如是若有众生形残不具足者,蒙佛光明即时平复。是故言:乃至形残皆得具足,蒙佛光明,即时平复。

【经】

一切众生皆得等心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亲亲及善知识。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惔然快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论】

问曰:是诸众生未离欲,无禅定,不得四无量心,云何“得等心”? 

答曰:

是等,非禅中等,是于一切众生中无怨无恚;以此等故,善心相视。

复次,等心者,经中有言:“云何等心?相视如父母,是名等心。”

问曰:视一切众生便是父母、兄弟、姊妹不? 

答曰:

不也!见老者如父母,长者如兄,少者如弟,姊妹亦尔。等心力故,皆如亲亲。

问曰:云何非父母言父母,乃至非亲亲言亲亲?不堕妄语耶? 

答曰:

一切众生无量世中,无非父母、兄弟、姊妹、亲亲者。

复次,实法相中,无父母、兄弟;人着吾我,颠倒计故,名为父母、兄弟。今以善心力故,相视如父如母,非妄语也。

复次,如人以义相亲,非父事之为父,非母事之为母,兄弟、儿子亦复如是。如人有子行恶,黜而弃之;他姓善行,养以为子。

如是相视,则为等心。如说偈:

“视他妇如母,见他财如火,

一切如亲亲,如是名等见。”

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者。

身业道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道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道三种:不贪、不恼害、不邪见。

自不杀生,不教他杀,赞不杀者,见人不杀代其欢喜;乃至邪见亦有四种。

问曰:后三业道非业,前七业道亦业,云何言十善业道? 

答曰:

没少从多故,通名业道。

后三虽非业,能起业;又复为业故生,是故总名业道。

“净修梵行,无诸瑕秽”者。

问曰:上说行十善业道,此理已足,今何以复言“净修梵行”? 

答曰:

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

“无诸瑕秽”者,行淫之人,身恶名臭,以是故赞断淫人,言“无诸瑕秽”。

“惔然快乐”者。

问曰:此何等乐? 

答曰:

是乐二种:内乐,涅槃乐。是乐不从五尘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心乐亦如是,行等心,修梵行,得十善业道,清净无秽,是名内乐。

问曰:此乐何界系?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耶? 

答曰:

是乐欲界系,亦不系;非色、无色界系。

今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若是色界系,不应言“譬如”。以是事故知非色界系。此欲界心生喜乐,一切满身;譬如暖苏渍身,柔软和乐。

不系者,得般若波罗蜜相,观诸法不生不灭,得实智慧,心无所著,无相之乐,是为不系。

问曰:佛言涅槃第一乐,何以言“第三禅乐”? 

答曰:

有二种乐:有受乐,有受尽乐。

受尽乐,一切五众尽更不生,是无余涅槃乐。

能除忧愁烦恼,心中欢喜,是名乐受;如是乐受满足,在第三禅中。

以是故言“譬如第三禅乐”。

问曰:初禅、二禅亦有乐受,何以故但言“第三禅”? 

答曰:

乐有上、中、下:下者初禅,中者二禅,上者三禅。

初禅有二种:乐根、喜根;五识相应乐根,意识相应喜根。

二禅中意识相应喜根。

三禅意识相应乐根。

一切三界中,除三禅,更无意识相应乐根。是五识不能分别,不知名字相,眼识生如弹指顷,意识已生。

以是故,五识相应乐根不能满足乐,意识相应乐根能满足乐。

以是故,三禅中诸功德少,乐多故,无背舍、胜处、一切入。

过是三禅更无乐,以是故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一切众生“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者。

问曰:何以故次乐后,言“皆得好慧”? 

答曰:

人未得乐,能作功德;既得乐已,心着乐多故,不作功德!是故乐后次第心得好慧。

好慧者,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问曰:持戒是名自守,亦名不娆众生,何以故复言“自守、不娆众生”耶? 

答曰:

身口善,是名“持戒”;捡心就善,是名“自守”,亦名“不娆众生”。

一切诸功德,皆戒身、定身、慧身所摄。

言“好持戒”,是戒身摄;“好自守”者,是定身摄;“不娆众生”,禅中慈等诸功德,是慧身摄。

问曰:亦无有人言“不好持戒”者,今何以言“好持戒”? 

答曰:

有如婆罗门着世界法者言:“舍家好持戒,是为断种人。”

又以自力得财,广作功德,如是有福。出家乞食,自身不给,何能作诸功德?如是为呵好持戒。

亦有着世界治法道人,呵好自守者言:“人当以法治世,赏善罚恶,法不可犯,不舍尊亲,立法济世,所益者大,何用独善其身,自守无事?世乱而不理,人急而不救!”如是名为呵好自守。

亦有人呵好不娆众生者言:“有怨不能报,有贼不能系,恶人不能治,有罪无以肃,不能却患救难,默然无益,何用此为!”如是为呵好不娆众生。如说:

“人而无勇健,何用生世间,

亲难而不救,如木人在地!”

如是等种种不善语,名为呵不娆众生。

是诸天人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行是善法,身心安隐,无所畏难,无热无恼,有好名善誉,人所爱敬,是为向涅槃门。命欲终时,见福德心喜,无忧无悔。若未得涅槃,生诸佛世界,若生天上。以是故言:“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大智度论卷第八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释论之余(卷第九)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上坐,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

【论】

问曰: 

佛以何力故于一切众生中其德特尊,光明、威德巍巍乃如是耶?

如转轮圣王、诸天、圣人亦有大力、光明、威德,何以独言佛德特尊?

答曰:

此诸贤圣虽有光明、威德,有量有限。譬如众星,日光既出,则没不现。

佛从无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一切具足,因缘大故果报亦大;余人无此。

复次,佛世世修诸苦行,无量无数头、目、髓、脑常施众生,岂唯国、财、妻、子而已!一切种种戒、种种忍、种种精进、种种禅定,及无比清净不可坏不可尽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满。此果力故,得不可称量殊特威神,以是故言“因缘大故果报亦大”。

问曰:若佛神力无量,威德巍巍,不可称说,何以故受九罪报?一者、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者、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者、提婆达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者、迸木刺脚;五者、毗楼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者、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者、冷风动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复有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复患热,阿难在后扇佛。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若佛神力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何以故受诸罪报? 

答曰:

佛在人中生,人父母,受人身力,一指节力胜千万亿那由他白象力,神通力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是净饭王子,厌老、病、死苦,出家得佛道——是人岂受罪报,为寒热等所困!如佛神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法中,何有寒热诸患?

复次,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见也);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处、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世界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以有二种佛故,受诸罪无咎。

复次,佛即得道时,一切不善法尽断,一切善法皆成就,云何今实有不善法报可受?但怜愍未来世众生故,现方便受此诸罪。

复次,如阿泥卢豆与一辟支佛食故受无量世乐,心念饮食应意即得;何况佛世世割肉、出髓以施众生,而乞食不得空钵而还?以是事故,知佛方便为度众生故受此诸罪。云何方便怜愍未来世?五众佛弟子施福薄故,乞种种自活之具不能得。诸白衣言:“汝衣食不能得,有病不能除,何能得道以益于人?”是五众当答:“我等虽无活身小事,有行道福德。我等今日众苦,是先身罪报;今之功德,利在将来。我等大师佛入婆罗门聚落乞食,尚亦不得,空钵而还;佛亦有诸病,释子毕罪时佛亦头痛,何况我等薄福下人!”诸白衣闻已,瞋心则息,便以四种供养、供给比丘,身得安隐,坐禅得道。是为方便故,非实受罪。

《毗摩罗诘经》中说:

佛在毗耶离国,是时佛语阿难:“我身中热风气发,当用牛乳。汝持我钵乞牛乳来。”阿难持佛钵,晨朝入毗耶离,至一居士门立。是时,毗摩罗诘在是中行,见阿难持钵而立,问阿难:“汝何以晨朝持钵立此?”阿难答言:“佛身小疾,当用牛乳,故我到此。”

毗摩罗诘言:“止!止!阿难!勿谤如来!佛为世尊,已过一切诸不善法,当有何疾?勿使外道闻此粗语,彼当轻佛,便言:佛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人?”

阿难言:“此非我意,面受佛敕当须牛乳。”

毗摩罗诘言:“此虽佛敕,是为方便,以今五恶之世故,以是像度脱一切。若未来世,有诸病比丘当从白衣求诸汤药。白衣言:‘汝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余人?’诸比丘言:‘我等大师犹尚有病,况我等身如草芥能不病耶?’以是事故诸白衣等以诸汤药供给比丘,使得安隐,坐禅行道。有外道、仙人能以药草、咒术除他人病,何况如来一切智德,自身有病而不能除?汝且默然,持钵取乳,勿令余人异学得闻知也。”

以是故知佛为方便,非实病也。

诸罪因缘皆亦如是。

以是故言“佛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经】

尔时,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是时,首陀会天、梵众天、他化自在天、化自乐天、兜率陀天、夜磨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及三千大千世界人与非人,以诸天华、天璎珞、天泽香、天末香、天青莲华、赤莲华、白莲华、红莲华、天树叶香,持诣佛所。

【论】

问曰:佛何以故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众生? 

答曰:

佛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入三昧王三昧,从足下相轮光明上至肉髻光焰大明。譬如劫尽烧时,诸须弥山王随次燃尽。是光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悉大明。众生见者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欲说般若波罗蜜初神力。

第二、一切毛孔皆悉微笑。

第三、放常光明,面各一丈。

第四、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笑。

第五、入师子游戏三昧,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

第六、佛坐师子座,现最胜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以此神力感动众生,其有信者皆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疑者,示常身,便得信解,而各说言:“今所见者是佛真身。”

以佛力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人见佛常身,远近无碍。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大欢喜言:“此真是佛身!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初转法轮时皆以此身。”如是思惟,此真是佛身。

问曰:何以故名为“净居天”、“梵世天”? 

答曰:

第四禅有八种:五种是阿那含住处,是名净居;三种,凡夫、圣人共住。

过是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

“梵世天”者,生处有三种:一者、梵众天,诸小梵生处;二者、梵辅天,贵梵生处;三者、大梵天,是名中间禅生处。

问曰:离欲是同,何以故有贵贱异处? 

答曰:

初禅三种:下、中、上。若修下禅生梵众,若修中禅生梵辅,若修上禅生大梵。慈行亦如是。如妙眼师念言:“我为众人说法皆生梵天中,我今不应与弟子同处,当修上慈。”修上慈故生大梵天中。

复次,第一清净心故,生大梵天中。

问曰:何以故于四禅中但说初、后,不说中间? 

答曰:

初门离欲难故,最后微妙难得故;中间易入故不说。

复次,言“梵世”已摄色界;以第四禅第一妙故别说。

复次,以人多识梵天、不识余天,是故但说梵天。以净居天常怜愍众生、常劝请佛故。

复次,佛说法声至梵天;佛得道时诸天展转唱告乃至净居天。以是故说初、后,不说中间。

复次,梵天近欲界故应闻;净居天是色界主是故应闻。譬如守门人识客,客至其主,主则识之。中间无事故不说。

复次,二禅大喜、三禅大乐,喜、乐放逸,是故不说。

问曰:何以名“他化自在”? 

答曰:

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

“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

“兜率”名知足天。

“夜摩”名善分天。

第二名“三十三天”。

最下天是“四天王诸天”。

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

须弥山边有山,名由揵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此山有四头,头各有城,四天王各居一城。

夜摩等诸天,七宝地在虚空中,有风持之令住。

乃至净居亦复如是。

如是诸天见佛身清净、大光明净,持诸供具水陆诸华——陆地生华须漫提为第一,水中生华青莲华为第一。若树生华、若蔓生华,是诸名华种种异色、种种香熏。各持天华来诣佛所。以此诸华色好、多香、柔软、细滑,是故以此为供养具。

云何为天华?天华芬熏,香气逆风。

诸天璎珞悬在佛上,天泽香以涂佛地,天末香以散佛上。

天莲华青、赤、红、白。何以无黄?黄属火,火非水华所宜故。天宝莲华琉璃为茎,金刚为台,阎浮那陀金为叶,柔软且香。并天树叶香,持诣佛所。

问曰:若诸天供养应持天华,人及非人云何得天华? 

答曰:

佛以神足放大光明,地六种震动。诸天雨种种妙华,满三千大千世界,以供养佛;是人、非人或取此华而以供养。

复次,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是人华、非人华,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名为天华。是故言“人、非人持诸天华”,是则无咎。

【经】

是诸天华乃至天树叶香以散佛上。

【论】

问曰:何以以华散佛身上? 

答曰:

恭敬供养故。又佛光照,皆遥见佛,心大欢喜,供养佛故,皆以诸华而散佛上。

复次,佛于三界第一福田,以是故华散佛上。

【经】

所散宝华,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上,在虚空中化成大台。

【论】

问曰:何以化作此台在虚空中? 

答曰:

所散华少而化为大台,以示众生因少果多。

问曰:何以故台在虚空中住而不堕落? 

答曰:

佛以神力欲示众生令知佛为福田得报不失,乃至成佛其福不灭。

【经】

是华台边垂诸璎珞,杂色华盖,五色缤纷。是诸华盖、璎珞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论】

问曰:若佛自有神力,何以因所散华而变为台? 

答曰:

欲令人心信清净故。是人见所供养变成此台,心大欢喜,因欢喜故得大福德。

【经】

以是华盖、璎珞严饰故,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论】

有人言:“转轮圣王四世界主,梵天王千世界主,佛三千大千世界主。”

是语非实!以是故,佛所变化,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经】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众生各各自念:佛独为我说法,不为余人。

【论】

问曰:佛以一身示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今诸众生何以各各见佛在前说法? 

答曰:

佛有二种神力:一者、一处坐说法,令诸众生远处皆见、远处皆闻;二者、佛在一处说法,能令一一众生各自见佛在前说法。譬如日出,影现众水。

复次,众生不同:有人见佛身遍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净信,有人各各见佛在前说法,得心清净,信乐欢喜。以是故,佛今各各在前而为说法。

【经】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熙怡而笑,光从口出,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光故,此间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见东方恒河沙诸佛及僧,彼间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亦见此间三千大千世界中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论】

问曰:佛上已多放光明,今以何故复放斯光? 

答曰:

先放光明,各各有事,如先说。今以彼此众会两未相见故,以光明神力,令彼此世界一切大会两得相见。

问曰:如弟子中天眼第一大阿罗汉长老阿泥卢豆,暂观见小千世界,谛观见二千世界;大辟支佛暂观见二千世界,谛观见三千大千世界。今一切人云何能见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答曰:

是佛神力令彼得见,非众生力也。设阿罗汉及辟支佛等亦以佛力故所见无限。譬如转轮圣王飞行,一切营从及诸象马众畜皆亦随去。今佛神力故,众生虽在远处亦得相见。

又如般舟三昧力故,虽不得天眼而见十方佛,眼耳无碍。

亦如劫尽烧时,一切众生自然皆得禅定,得天眼、天耳。

佛以神力故,令一切众生皆得远见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而笑”,“笑”如先说,余未说者今当说。

问曰:此间众生远见彼方是佛神力,彼间众生亦见此方是谁力耶? 

答曰:

是释迦牟尼佛力,令彼得见此间三千大千世界,及见释迦牟尼佛并一切众会;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大智度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释论第十五

【经】

是时,东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多宝,佛号宝积,今现在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如佛所说“一切世界无量无边”,云何言“其世界最在边”?

“最在边”者,是堕有边相;若世界有边,众生应尽。何以故?无量诸佛,一一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更无新众生,故者应尽!

答曰:

佛经虽言世界无量,此方便说,非是实教。如实无神,方便故说言有神。

此十四难,世界有边、无边俱为邪见。

若无边,佛不应有一切智。何以故?智慧普知,无物不尽,是名一切智。若世界无边,是有所不尽。

若有边,如先说咎。

此二俱邪见。何以故?依无边以破有边故。

是多宝世界非一切世界边,是释迦牟尼佛因缘众生可应度者最在边。譬如一国中最在边,不言一阎浮提最在边。

若无边,佛不应一切智者,如上佛义中答,佛智无量故应知,譬如函大故盖亦大。

问曰:世界名多宝。宝有二种:财宝、法宝,何等宝多名为“多宝世界”? 

答曰:

二种皆有。

又多菩萨照法性等诸宝(言此宝大菩萨所有,以为宝冠;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多故名为“多宝”。

是中有佛名“宝积”。以无漏根、力、觉、道等法宝集故,名为“宝积”。

问曰:若尔者,一切佛皆应号宝积!何以独称彼佛为“宝积”? 

答曰:

虽一切诸佛皆有此宝,但彼佛即以此宝为名。如弥勒名为慈氏,诸佛虽皆有慈,但弥勒即以慈为名。

复次,如宝华佛生时,一切身边有种种华色光明故,名宝华太子。

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丹注云:旧名定光佛也)。

宝积佛亦如是,应当初生时亦多诸宝物生,或地生、或天雨,种种宝集故名为“宝积”。

问曰: 

唯有释迦牟尼一佛,无十方佛。何以故?是释迦文尼佛无量威力、无量神通,能度一切众生,更无余佛。

如说:阿难一心思惟:“过去诸佛宝华、燃灯等,皆生好世,寿命极长,能度一切众生。今释迦牟尼佛,恶世生,寿命短,将无不能度一切弟子耶?”如是心疑。佛时即知阿难心之所念,即以日出时入日出三昧。尔时,佛身一切毛孔出诸光明,亦如日边出诸光明,其光遍照阎浮提内;其明满已,照四天下;照四天下满已,照三千大千世界;照三千大千世界满已,照十方无量世界。尔时世尊从脐边出诸宝莲华,如偈说:

“青光琉璃茎,千叶黄金色,

金刚为华台,琥珀为华饰,

茎软不粗曲,其高十余丈,

真青琉璃色,在佛脐中立。

其叶广而长,白光间妙色,

无量宝庄严,其华有千叶。

妙华色如是,从佛脐中出。

是四华台上,宝座曜天日,

座各有坐佛。如金山四首,

光曜等如一。从四佛脐中,

各出妙宝华;华上有宝座,

其座各有佛。从是佛脐中,

展转出宝华,华华皆有座,

座座各有佛。如是展转化,

乃至净居天。若欲知近远,

当以譬喻说:有一大方石,

纵广如太山,从上放令下,

直过无所碍,万八千三百,

八十有三岁,如是年岁数,

尔乃得到地。于是两中间,

化佛满其中,其光大盛明,

逾于火日月。有佛身出水,

亦有身出火,或复现经行,

有时静默坐,有佛行乞食,

以此福众生。或复说经行,

有时放光明,或到三恶趣,

冰闇火地狱。和气济寒冰,

光明照闇狱,热处施凉风,

随事救其害,安之以无患,

度之以法乐!”

如是种种方便,一时顷能度十方无量众生;度众生已,还入本处住佛脐中。

尔时,世尊从日出三昧起,问阿难言:“汝见此三昧神通力不?”阿难白佛:“唯然!已见。”重白佛言:“若佛住世一日之中,所度弟子可满虚空,何况在世八十余年!”

以是故言一佛功德神力无量,现化十方,无异佛也。

复次,如佛所言“女人不得作转轮圣王,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不得作佛”;“转轮圣王不得一处并治,十力世尊亦无一世二佛”。又佛说言“佛言不虚,世无二佛”;“一法难值,是佛世尊也”;“无量亿劫时时一有。是九十一劫中,三劫有佛。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餐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除此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若有十方佛,何以故言“余劫无佛,甚可怜愍”?

答曰:

虽释迦文尼佛有无量神力,能变化作佛,在十方说法、放光明、度众生,亦不能尽度一切众生,堕有边故,则无未来世佛故。然众生不尽,以是故应更有余佛。

复次,汝言:“佛自说:女人不得作五事;二转轮圣王不得同时出世,佛亦如是,同时一世亦无二佛。”

汝不解此义!佛经有二义:有易了义,有深远难解义。如佛欲入涅槃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未了义。”

“依法”者,法有十二部,应随此法,不应随人。

“依义”者,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以得义,义非语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视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是以故不应依语。

“依智”者,智能筹量、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

“依了义经”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诸经书中佛法第一,一切众生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义经。如说法师说法有五种利:一者大富,二者人所爱,三者端正,四者名声,五者后得涅槃——是为未了义。云何“未了”?施得大富,是为了了可解;说法无财施而言“得富”,“得富”者,说法人种种赞施,破人悭心,亦自除悭,以是因缘得富,是故言“未了”。

《多持经》方便说,非实义。是经中佛虽言世无二佛俱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虽言世无二转轮圣王,亦不言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无,但言四天下世界中无二转轮圣王,作福清净故独王一世,无诸怨敌;若有二王不名清净。虽佛无嫉妒心,然以行业世世清净故,亦不一世界有二佛出。

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是一佛世界中,常化作诸佛种种法门、种种身、种种因缘、种种方便以度众生。

以是故,《多持经》中一时一世界无二佛,不言十方无佛。

复次,如汝言:“佛言:‘一事难值,是佛世尊。’”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

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说言:“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其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国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

复次,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是时有一贫老母立在道头。阿难白佛:“此人可愍,佛应当度。”佛语阿难:“是人无因缘。”阿难言:“佛往近之,此人见佛相好光明,发欢喜心,为作因缘。”佛往近之,回身背佛;佛从四边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从上来,低头下向;佛从地出,两手覆眼不肯视佛。佛语阿难:“复欲作何因缘?”有如是人无度因缘,不得见佛。以是故佛言:“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树华。”譬如水雨虽多,处处易得,饿鬼常渴,不能得饮。

汝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为一佛世界故,不为一切余诸世界。

“是处劫空无有佛出,甚可怜愍”者,亦是此间一佛世界,非为一切余诸世界也。以是故知有十方佛。

复次,声闻法中有十方佛,汝自不解。如《杂阿含经》中说:“譬如大雨连注,渧渧无间,不可知数。诸世界亦如是,我见东方无量世界,有成、有住、有坏,其数甚多,不可分别;如是乃至十方。是十方世界中,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淫、瞋、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一切世界皆有三种人:下、中、上。下人着现世乐;中人求后世乐;上人求道,有慈悲心,怜愍众生。有因缘云何无果报?佛言:“若无老、病、死,佛不出世。”是人见老、病、死苦恼众生,心中作愿:“我当作佛,以度脱之,拔其心病,济后世苦。”如是十方世界皆有佛出因缘,何以故独言“此间有佛,余处无”耶?譬如有人言“有木无火,有湿地而无水”,是不可信。佛亦如是,众生身有老、病、死苦,心有淫、瞋、痴病,佛为断此三苦,令得三乘故出世。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云何无佛?

复次,盲人无量而言唯须一医,此亦不然。以是故应更有十方佛。

复次,《长阿含》中有经言:有鬼神王守北方,与众多百千万鬼神后夜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住,放清净光,普照祇桓,皆令大明。合掌赞佛说此二偈:

“大精进人我归命!佛二足中尊最上,

智慧眼人能知见,诸天不解此慧事。

过去未来今诸佛,一切我皆稽首礼!

如是我今归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

如是偈中有十方佛。

鬼神王稽首三世佛,然后别归命释迦牟尼佛。若无十方现在佛,当应但归命释迦文尼佛,不应言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故知有十方佛。

复次,过去世有无量佛,未来世亦有无量佛,以是故现在亦应有无量佛。

复次,若佛于声闻法中言有十方无数无量佛,众生当言“佛易可遇”,不勤求脱;“若不值此佛,当遇彼佛”,如是懈怠,不勤求度。譬如鹿未被箭时不知怖畏,既被箭已,踔围而出。人亦如是,有老、病、死苦,闻唯有一佛,甚难可遇,心便怖畏,勤行精进,疾得度苦。以是故佛于声闻法中不言有十方佛,亦不言无。若有十方佛,汝言无,得无限罪;若无十方佛,而我言有,生无量佛想,得恭敬福。所以者何?善心因缘福德力大故。譬如慈心三昧力观一切众生皆见受乐,虽无实益,以慈观故,是人得无量福。十方佛想亦复如是。若实有十方佛而言无,得破十方佛无量重罪。何以故?破实事故。肉眼人虽俱不知,但心信言有,其福无量;若实有而意谓无,其罪甚重。人自用心尚应信有,何况佛自说摩诃衍中言实有十方佛而不信耶?

问曰: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中,何以不来? 

答曰:

众生罪重故,诸佛菩萨虽来不见。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振地,聋者不闻。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垢翳不净,则无所见。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今虽实有十方佛及诸菩萨来度众生,而不得见。

复次,如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中生,在迦毗罗国,多游行东天竺六大城。有时飞到南天竺亿耳居士舍受供养。有时暂来北天竺月氏国降阿波罗龙王。又至月氏国西,降女罗刹;佛在彼石窟中一宿,于今佛影犹在,有人就内看之则不见,出孔遥观光相如佛。有时暂飞至罽宾隶跋陀仙人山上,住虚空中,降此仙人;仙人言:“我乐住此中,愿佛与我佛发、佛爪,起塔供养。”塔于今现存(此山下有离越寺;离越,应云隶跋陀)。人与佛同国而生犹不遍见,何况异处!以是故,不可以不见十方佛故而言无也。

复次,弥勒菩萨有大慈悲而在天宫不来此间,可以不来故便谓无弥勒耶?弥勒近而不来不以为怪,十方佛远,何足怪也?

复次,十方佛不来者,以众生罪垢深重不种见佛功德,是故不来。

复次,佛知一切众生善根熟、结使薄然后来度。如说:

“诸佛先观知有人,一切方便不可度,

或有难度或易化,或复有迟或有疾,

或以光明或神足,种种因缘度众生:

有欲作逆佛愍除,或欲作逆佛不遮;

刚强难化用粗言,心柔易度用软言;

虽有慈悲平等心,知时智慧用方便。”

以是故,十方佛虽不来,不应言无。

复次,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罗汉、大菩萨弥勒等尚不能知,何况凡人!

复次,诸佛大菩萨,有时众生恐惧急难,一心念,或时来度之。

如大月氏西佛肉髻住处国,一佛图中,有人癞风病,来至遍吉菩萨像边,一心自归念遍吉菩萨功德,愿除此病。是时遍吉菩萨像即以右手宝𤦲光明摩其身,病即除愈。

复一国中,有一阿兰若比丘大读摩诃衍,其国王常布发令蹈上而过。有一比丘语王言:“此人摩诃罗,不多读经,何以大供养如是?”王言:“我一日夜半欲见此比丘,即往到其住处。见此比丘在窟中读《法华经》,见一金色光明人骑白象、合手供养,我转近便灭。我即问大德:‘以我来故,金色光明人灭?’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萨。遍吉菩萨自言:“若有人诵读《法华经》者,我当乘白象来教导之。”我诵《法华经》故遍吉自来。’”(遍吉,《法华经》名为普贤。)

复有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即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

此皆今世现事。如经中说:诸佛菩萨来者甚多。如是处处,有人罪垢结薄、一心念佛、信净不疑,必得见佛,终不虚也。

以是诸因缘故知实有十方佛。

【经】

尔时,彼世界有菩萨,名曰普明。

【论】

“菩萨”义,如〈赞菩萨品〉中已说。

问曰:云何名“普明”? 

答曰:

其明常照一切世界,是故名“普明”。

【经】

见此大光,见地大动,又见佛身。到宝积佛所,白佛言:“世尊!今何因缘有此光明照于世间,地大震动,又见佛身?”

【论】

地动、佛身、光明如先说。

问曰:是普明菩萨于诸菩萨中最尊第一,应自知因缘,何以问佛? 

答曰:

是普明菩萨虽大,不能知诸佛智慧、神力;譬如月光虽大,日出则灭。以是故问佛。

复次,菩萨常欲见佛,心无厌足;无因缘尚欲见佛,何况有大因缘!

复次,是事不应疑。譬如犊子随母,未足怪也!又如小王朝宗大王,法应尔故。诸大菩萨亦如是,得利大故常欲随佛。是菩萨见是事,心即觉知是必大事,见无数无量世界皆得相见,以是故问。

复次,有人言:是菩萨自有神力能知,亦是释迦牟尼佛力令知;但为诸小菩萨不知故问佛。诸小菩萨怖难未除,不能问佛,是故为之发问。是普明菩萨发其世界,与诸小男子、小女人俱,以是故知不能问佛。譬如大象能劈大树,令诸小象得食枝叶。

是故问佛:“大德!何因何缘有此大光明、地大震动,又见佛身?”

大智度论卷第九

大正藏第 25 册 No. 1509 大智度论

大智度初品中十方菩萨来释论第十五之余(卷第十)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宝积佛报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欲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神力。”

【论】

问曰: 

佛譬如须弥山,不为大海水波所动,今何以答普明?

是则动相。摄心则无语,散心则有说。说法从觉观生,觉观粗事,佛不应有此粗事!

答曰:

佛虽入深禅定,不为世事所动,今以大慈悲心怜愍众生,为之说法断疑。

如须弥山王,小风则不能动,若随蓝风至则大动散;佛亦如是,有大慈悲风来,怜愍心动,散身无数,入五道教化众生,或作天身乃至畜生。

复次,佛实不动常入禅定,先世福德因缘故,身边出声,应物如响;如天伎乐,自然发声。

又如摩尼珠,随人所欲,种种与之,若欲衣被、饮食、音乐,自恣所须,自然皆得;佛亦如是,从其身边诸毛孔中自然有声,随心说法,是中佛无忆想,亦无分别。

如说《密迹金刚经》中,佛有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一切诸天人皆不解、不知。

有一会众生,或见佛身黄金色,白银色,诸杂宝色;有人见佛身一丈六尺,或见一里、十里、百千万亿,乃至无边无量遍虚空中,如是等名身密。

语密者,有人闻佛声一里,有闻十里、百千万亿无数无量遍虚空中;有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有闻说持戒,或闻说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经、八万法聚,各各随心所闻,是名语密。

是时目连心念:“欲知佛声近远。”

即时以己神足力,至无量千万亿佛世界而息,闻佛音声如近不异。

所息世界,其佛与大众方食。

彼土人大,目连立其钵缘,彼佛弟子问其佛言:“此人头虫从何所来?着沙门被服而行!”

其佛报言:“勿轻此人!此是东方过无量佛土,有佛名释迦牟尼,此是彼佛神足弟子。”

彼佛问:“目度伽略子!汝何以来此?”

目连答言:“我寻佛音声故来至此。”

彼佛告目连:“汝寻佛声,过无量亿劫,不能得其边际。”

复次,佛出世,为断众生疑故为说法,此不应难!如不应问曰:“何以除闇?”佛亦如是。不应问佛何以故答!

问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今何以称言“是彼神力”? 

答曰:

示无吾我,彼此灭嫉慢故。

复次,世界有天常求尊胜,憍慢法故,自言天地、人物,是我化作。如梵天王谓诸梵言:“我作汝等。”

毗纽天言:“世间有大富贵名闻人,皆是我身威德力分,我能成就世间,亦能破坏世间,世间成坏皆是我作。”

有如是天,破因缘法相;诸佛实语不破因缘法相,故言“是彼佛神力”。

【经】

是时,普明菩萨白宝积佛言:“世尊!我今当往见释迦牟尼佛,礼拜、供养;及见彼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于诸三昧而得自在。”

【论】

问曰:若诸佛持戒、禅定、智慧、度人皆等,是普明菩萨何以欲来见释迦牟尼佛? 

答曰:

诸菩萨常欲见佛无厌足,听法无厌足,见诸菩萨僧无厌足;诸菩萨于世间法皆以厌患,于上三事心无厌足。

如手居士从净居天来欲见佛,其身微细没失,譬如消苏,不得立地。

佛语手居士:“汝化作粗身,观此地相!”居士即如佛言化作粗身,观念此地相,头面礼佛足,一面立。

佛问居士:“汝几事无厌生净居天?”

答言:“我三事无厌生净居天:一、见诸佛供养无厌,二、听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如佛在阎浮提,四部众常随逐佛,听法、问法;是我净居诸天,亦常从我听法、问法。”

声闻犹尚听法无厌足,何况法性身菩萨?

以是故,普明菩萨来见释迦牟尼佛。

“及见此间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如先“赞菩萨品”中说。

“于诸三昧而得自在”者。

问曰:如佛一人,一切三昧中得自在,何以言“菩萨亦一切三昧中得自在”? 

答曰:

有二种三昧:一者佛三昧,二者菩萨三昧。

是诸菩萨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中。

如说《诸佛要集经》中:

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三千大千世界犹亦不觉。

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

是时,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时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立。

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从三昧起。

文殊尸利白佛言:“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

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是女人因弃诸盖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诸菩萨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经】

佛告普明:“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生彼娑婆世界诸菩萨,难胜难及,汝当一心游彼世界!”

【论】

问曰:佛何以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答曰:

佛于弟子爱断故,于弟子中心不着故。

复次,是菩萨未得一切智,未得佛眼故,心中少多有疑,谓释迦牟尼佛功德大,所益或胜,是故语言:“欲往随意。”

复次,是菩萨遥见释迦牟尼佛身小,心生小慢,言彼佛不如。是故佛语:“汝往莫观佛身,勿念世界,但听佛说法!”

复次,是世界离娑婆世界极远,最在东边。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诸法相,与宝积佛说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虽远,法相不异!”增益大信,心转坚固。

复次,先世因缘故,虽远处生,应来听法;譬如绳系雀脚,虽复远飞,摄之则还。

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见普明远来听法,便作是念:“彼从远来,况我生此世界中而不听法?”

如是种种因缘,是故佛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问曰:诸佛力等,更不求福,何故以华为信? 

答曰:

随世间法行故。如二国王力势虽同,亦相赠遗。

复次,示善软心故,以华为信。世间法中,使从远来,必应有信;佛随世法,是故致信。

复次,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问曰:何以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他法? 

答曰:

随世间法,如比丘欲供养法宝,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余持法、知法、解法者;佛亦如是,虽身中有法,而供养余佛法。

问曰:如佛不求福德,何以故供养? 

答曰:

佛从无量阿僧祇劫中修诸功德,常行诸善,不但求报,敬功德故而作供养。

如佛在时,有一盲比丘,眼无所见而以手缝衣,时针纴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纴针!”

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我是爱福德人,为汝纴针来!”

是比丘识佛声,疾起着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言爱福德?”

佛报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恩,功德果报,功德力,令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爱。”

佛为此比丘赞功德已,次为随意说法。是比丘得法眼净,肉眼更明。

复次,佛虽功德已满,更无所须,为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

如伎家百岁老翁而舞,有人呵之言:“老翁年已百岁,何用是舞?”翁答:“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不自遥散释迦牟尼佛上,而遣人供养? 

答曰:

为此间诸菩萨信普明故。

复次,佛所遣使,水、火、兵、毒,百千种害,终不能伤;道里悬远,欲令安隐故。

问曰:何故不以好宝深经、若佛菩萨宝(言此宝诸天所不见,能出种种妙物如摩尼珠宝,故曰名佛宝)为信,而以莲华?莲华小物,何足为信? 

答曰:

佛不须物,佛宝、天宝尚亦不须,何况人宝!以不须故不遣,亦以佛自等有故不遣。深经亦尔。

复次,诸经于佛则无甚深,甚深之称出自凡人。凡人所疑,于佛无碍;凡人所难,佛皆易之。

复次,华香清妙,宜为供养;如人献赠,必以异物。

问曰:何故正以莲华,不以余物? 

答曰:

供养唯以华香、幡盖;华有二事:有色、有香。

问曰:余华亦有香、有色,何故唯以莲华供养? 

答曰:

《华手经》中说:十方佛皆以华供养释迦文佛。

复次,莲华有三种:一者人华,二者天华,三者菩萨华。

人华,大莲华十余叶;天华,百叶;菩萨华,千叶。

彼世界中多有金色光明千叶莲华,娑婆世界中唯有化华千叶,无水生者,以是故遣。

是莲华千叶金色,如上“舌相”中说。

问曰:佛何以令普明以华散佛上? 

答曰:

供养法,华、香、幡盖:幡盖应上,干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末香及华应散。

问曰:何以不供奉而已,而自散上? 

答曰:

手自供养是身业,软言问讯是口业,能起身、口业是意业。

是三业得功德牢固,与佛道作因缘。

问曰:何以言“汝当一心敬慎,娑婆世界中诸菩萨难及难胜”? 

答曰:

佛、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诸贤圣,皆一心敬慎。

魔若魔民,及内身结使,种种先世罪报皆是贼,近此诸贼故,应一心敬慎;譬如入贼中行,不自慎护,为贼所得。

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以游彼界。”

复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则是诸功德初门。

摄心得禅,便得实智慧;得实智慧,便得解脱;得解脱,便得尽苦。如是事,皆从一心得。

如佛般涅槃后一百岁,有一比丘,名优波鞠,得六神通阿罗汉,当尔时世为阎浮提大导师。

彼时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岁,此比丘尼年小时见佛。

优波鞠来入其舍,欲问佛容仪,先遣弟子。弟子语比丘尼:“我大师优波鞠欲来见汝,问佛容仪。”

是时,比丘尼以钵盛满麻油,着户扇下试之,知其威仪详审以不?

优波鞠入,徐排户扇,麻油小弃。

坐已,问比丘尼:“汝见佛不?容仪何似?为我说之!”

比丘尼答:“我尔时年小,见佛来入聚落,众人言佛来,我亦随众人出,见光明便礼。头上金钗堕地,在大闇林下,佛光明照之,幽隐皆见,即时得钗。我自是后,乃作比丘尼。”

优波鞠更问:“佛在世时,比丘威仪礼法何如?”

答曰:“佛在时,六群比丘无羞无耻,最是弊恶;威仪法则胜汝今日。何以知之?六群比丘入户不令油弃。此虽弊恶,知比丘仪法,行、住、坐、卧,不失法则;汝虽是六神通阿罗汉,不如彼也!”

优波鞠闻是语,大自惭愧!

以是故言“一心敬慎”。

一心敬慎,善人相也。

复次,何以故言“一心敬慎,是菩萨难胜难及、难破、难近”?

譬如大师子王,难胜难破;亦如白象王及龙王,如大火焰,皆难可近。

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故,若人欲胜欲破,是不可得,正可自破,是故言“难近”。

问曰:一切大菩萨皆大功德,智慧利根,一切难近,何以独言“娑婆世界中菩萨难近”? 

答曰:

实如所言。

但以多宝世界中菩萨远来,见此世界不如,石沙秽恶,菩萨身小,一切众事皆亦不如,必生轻慢,是故佛言:“一心敬慎,彼诸菩萨难近。”

复次,乐处生人多不勇猛,不聪明,少智慧。如郁怛罗卫人,以大乐故,无出家、无受戒;诸天中亦尔。

是娑婆世界中,是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土地自活法难,以是故,易得厌心。

见老、病、死至,心大厌患;见贫穷人,知先世因缘所致,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根利。

彼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

譬如利刀,着好饮食中,刀便生垢,饮食虽好而与刀不相宜;若以石磨之,脂灰莹治,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世界中,利智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亦多有所堪;又如养马不乘,则无所任。

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多方便故难近,余处不尔。

如佛说:“我自忆念宿世,一日施人千命。度众生故,虽诸功德、六波罗蜜一切佛事具足,而不作佛,恒以方便度脱众生。”

以是事故,是娑婆世界中菩萨难近。

【经】

尔时,普明菩萨从宝积佛受千叶金色莲花,与无数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俱共发引。

【论】

问曰: 

是普明菩萨大力神通故应能来,是出家、在家菩萨及童男、童女,云何自致?

多宝世界最在东边,道里悠远,是自用力行?

为宝积佛力?

是普明菩萨力耶?

为释迦牟尼佛力?

答曰:

尽是四种人力。

是出家、居家菩萨,或是不退五通成就菩萨,四如意足好修,先世释迦牟尼佛因缘,亦自用己力,亦是普明菩萨力,何以故?是中力势薄者,是普明菩萨力故得来。如转轮圣王飞上天时,四种兵及诸宫观、畜兽,一切皆飞;转轮圣王功德大故,能令一切随而飞从。此亦如是,力势薄者,以普明菩萨力故皆亦得来。

亦是宝积佛力,及释迦牟尼光明照之。

若自无力,但释迦牟尼佛光明照之,亦应能来,何况有三!

问曰:是普明菩萨何不独来而多将众人? 

答曰:

翼从所宜故。譬如国王出时,必有营从。

复次,是普明菩萨及释迦牟尼佛因缘人故。所以者何?

彼大众中二众共来,是故知有因缘者来,无因缘者住。

问曰:是菩萨何以故与诸在家、出家,童男、童女俱来? 

答曰:

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余五众是出家。

出家、在家中更有二种:若大、若小。小者,童男、童女;余者为大。

问曰:大者应行,小者何以能来? 

答曰:

在功德,不在大小。若失功德利,行不善法,虽老而小;若有功德利,行善法,虽小而大。

复次,此小者远来,人见则叹:小而能尔,为法远来!亦显佛法小大皆得奉行。外道法中,婆罗门得行其法,非婆罗门不得行;佛法无大、无小,无内、无外,一切皆得修行。

譬如服药,以除病为主,不择贵贱大小。

【经】

皆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东方诸佛。

【论】

问曰:若皆供养东方诸佛,诸佛甚多,何时当讫,得来此间? 

答曰:

是诸菩萨非作人、天法供养,自行菩萨供养法。

菩萨供养法,身入禅定,其身直进,从其身边出无量身,化作种种供养之物,满诸佛世界。譬如龙王行时,从身出水,普雨天下。

问曰:此诸菩萨欲诣释迦牟尼佛,何以中道供养诸佛? 

答曰:

诸佛第一福田,若供养者得大果报。譬如人广修田业,为多得谷故。

诸菩萨见诸佛供养,得佛果报,是故供养。

复次,菩萨常敬重于佛,如人敬重父母。诸菩萨蒙佛说法,得种种三昧、种种陀罗尼、种种神力,知恩故广供养。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从佛得一切变现色身三昧,作是思惟:“我当云何供养佛及法华三昧?”即时飞到天上,以三昧力,雨七宝、华、香、幡盖,供养于佛。出三昧已,意犹不足。于千二百岁,服食众香,饮诸香油,然后以天白叠缠身而烧,自作誓言:“使我身光明,照八十恒河沙等佛世界!”是八十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以身供养,是为第一!胜以国城妻子供养百千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于千二百岁,身然不灭。

复次,是供养佛,得无量名闻福德利益,诸不善事皆悉灭除,诸善根得增长,今世、后世常得供养报,久后得作佛。

如是供养佛,得种种无量利。以是故,诸菩萨供养佛。

【经】

持诸华、香、璎珞、末香、泽香、烧香、涂香、衣服、幢盖,向释迦牟尼佛所。

到已,头面礼佛足,一面立。

【论】

问曰:应言“礼”,何以名“头面礼足”? 

答曰:

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

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

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头面礼足,是上供养。

以是故佛毗尼中,下坐比丘两手捉上坐两足,以头面礼。

问曰:四种身仪:若坐、若立、若行、若卧,何以故一面立? 

答曰:

为来故不应行,为恭敬供养故不应卧,此事易明,何足问耶?应问“或坐、或立”。坐者,于供养不重;立者,恭敬供养法。

复次,佛法中,诸外道出家及一切白衣,来到佛所皆坐。外道他法轻佛,故坐;白衣如客,是故坐;一切五众身、心属佛,是故立。若得道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目连、须菩提等,所作已办,是故听坐;余虽得三道,亦不听坐,大事未办,结贼未破故。譬如王臣,大有功勋故得坐。是诸菩萨中,虽有白衣,以从远来供养佛,故立。

【经】

白佛言:“宝积如来致问世尊: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又以此千叶金色莲华,供养世尊。

【论】

问曰:宝积佛一切智,何以方问讯释迦牟尼佛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 

答曰:

诸佛法尔,知而故问。

如毗尼中,达贰迦比丘作赤色瓦窟,佛见已知而问:“阿难!此作何物?”

阿难白佛:“是陶家子出家,字达贰迦,作小草舍,常为放牛人所坏,三作三破,是故作此瓦舍。”

佛语阿难:“破此瓦窟!何以故?外道辈当言:佛大师在时,漏处法出!”

如是等,处处知而故问。

复次,佛虽一切智,随世界法,世人问讯,佛亦问讯,佛人中生,受人法,寒热、生死与人等,问讯法亦应等。

复次,世界中大贵、大贱不应相问讯;佛等力故,应相问讯。

复次,是多宝世界清净庄严,佛身色像光明亦大,若不问讯,人谓轻慢。

又复欲示佛世界身色光明,种种虽胜,智慧、神力俱等无异,是故问讯。

问曰:何以问“少病、少恼不”? 

答曰:

有二种病:一者外因缘病,二者内因缘病。

外者,寒热、饥渴、兵刃、刀杖,坠落、堆压,如是等种种外患,名为恼。

内者,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四百四病,如是等种种,名为内病。

如此二病,有身皆苦,是故问:“少恼、少患不?”

问曰:何以不问“无恼、无病”,而问“少恼、少患”? 

答曰:

圣人实知“身为苦本,无不病时”。何以故?是四大合而为身,地、水、火、风,性不相宜,各各相害。譬如疽疮,无不痛时,若以药涂,可得少差而不可愈;人身亦如是,常病常治,治故得活,不治则死。以是故,不得问“无恼、无病”。

外患,常有风、雨、寒、热为恼故。复有身四威仪:坐、卧、行、住,久坐则极恼,久卧、久住、久行皆恼。以是故问“少恼、少患”。

问曰:问“少恼、少患”则足,何以复言“兴居轻利”? 

答曰:

人虽病差,未得平复,以是故问“兴居轻利”。

问曰:何以故言“气力安乐不”? 

答曰:

有人病差,虽能行步坐起,气力未足,不能造事施为、携轻举重,故问“气力”。

有人虽病得差,能举重携轻,而未受安乐,是故问:“安乐不?”

问曰:若无病有力,何以未受安乐? 

答曰:

有人贫穷、恐怖、忧愁,不得安乐,以是故问:“得安乐不?”

复次,有二种问讯法:问讯身,问讯心。若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及气力”,是问讯身。若言“安乐不”,是问讯心。

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是一一病问讯故,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

问曰:人问讯则应尔,诸天尚不应如此问讯,何况于佛? 

答曰:

佛身二种:一、神通变化身,二、父母生身。

父母生身,受人法故,不如天,是故应如人法问讯。

问曰:一切贤圣,心无所著,不贪身,不惜寿,不恶死,不悦生,若如是者,何用问讯? 

答曰:

随世界法故,受人法问讯。遣问讯,亦以人法。

“千叶金色莲华”,如上说。

【经】

尔时,释迦牟尼佛受是千叶金色莲华已,散东方恒河沙等世界中佛。

【论】

问曰: 

佛无胜如,今何以故向东方诸佛散华供养?

如佛初得道时,自念:“人无所尊,则事业不成,今十方天地谁可尊事者?我欲师而事之!”

是时,梵天王等诸天白佛:“佛为无上,无过佛者。”

佛亦自以天眼观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胜佛者,心自念言:“我行摩诃般若波罗蜜,今自致作佛,是我所尊,即是我师,我当恭敬供养尊事是法。”

譬如有树名为好坚,是树在地中百岁,枝叶具足,一日出生高百丈,是树出已,欲求大树以荫其身。是时林中有神,语好坚树言:“世中无大汝者,诸树皆当在汝荫中。”

佛亦如是,无量阿僧祇劫,在菩萨地中生,一日于菩提树下金刚座处坐,实知一切诸法相,得成佛道。是时自念:“谁可尊事以为师者,我当承事恭敬供养。”

时,梵天王等诸天白佛言:“佛为无上,无过佛者。”

今何以故复供养东方诸佛?

答曰:

佛虽无上,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过佛者,而行供养。供养有上、中、下:

下于己者而供养之,是下供养;供养胜己,是上供养;供养与己等者,是中供养。

诸佛供养,是中供养。

如大爱道比丘尼,与五百阿罗汉比丘尼等,一日中一时入涅槃。

是时,诸得三道优婆塞,举五百床;四天王举佛乳母大爱道床;佛自在前擎香炉烧香供养。

佛语比丘:“汝等助我供养乳母身。”

尔时,诸阿罗汉比丘,各各以神足力,到摩梨山上,取牛头栴檀香薪,助佛作𧂐,是为下供养。

以是故,虽不求果而行等供养。

复次,唯佛应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如偈说:

“智人能敬智,智论则智喜;

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以是故,诸佛一切智,能供养一切智。

复次,是十方佛世世劝助释迦牟尼佛。如七住菩萨,观诸法空无所有,不生不灭。

如是观已,于一切世界中心不着,欲放舍六波罗蜜入涅槃。譬如人梦中作筏,渡大河水,手足疲劳,生患厌想。在中流中梦觉已,自念言:“何许有河而可渡者?”是时,勤心都放。

菩萨亦如是,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

尔时,十方诸佛皆放光明,照菩萨身,以右手摩其头,语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当念汝本愿,欲度众生。汝虽知空,众生不解,汝当集诸功德,教化众生,共入涅槃!汝未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三十二业。汝今始得一无生法门,莫便大喜!”

是时,菩萨闻诸佛教诲,还生本心行六波罗蜜以度众生。

如是等初得佛道时,得是佐助。

又佛初得道时,心自思惟:“是法甚深,众生愚蒙薄福,我亦五恶世生,今当云何?”念已,我当于一法中作三分,分为三乘以度众生。作是思惟时,十方诸佛皆现光明,赞言:“善哉!善哉!我等亦在五恶世中,分一法作三分以度众生。”是时,佛闻十方诸佛语声,即大欢喜,称言:“南无佛!”

如是十方佛处处劝助为作大利,知恩重故,以华供养十方佛。

最上福德,无过此德。何以故?是华宝积佛功德力所生,非是水生华。普明是十住法身菩萨,送此华来,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故以供养,是福倍多。何以故?佛自供养佛故。

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者清净,受者亦净;四、施者不净,受者不净。

今施东方诸佛,是为二俱清净,是福最大。

以是故,佛自供养十方佛。

问曰:一切圣人不受报果,后更不生,云何言是施福最大? 

答曰:

是福虽无人受,其相自大;若有人受者,其报无量。诸圣人知有为法皆无常、空故,舍入涅槃,是福亦舍;譬如烧金丸,虽眼见其好,不可以手触,烧人手故。

复次,如人有疮,则须药涂;若无疮者,药无所施。人有身亦如是,常为饥、渴、寒、热所逼,亦如疮发;以衣被、饮食,温暖将适,如药涂疮。如愚痴人,为贪药故,不用除疮;若其无疮,药亦无用。诸佛以身为疮,舍放身疮故,亦不受报药。

以是故,虽有大福,亦不受报。

【经】

所散莲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论】

问曰:华少而世界多,云何满? 

答曰:

佛神通力故,如上八种自恣变化法:大能令小,小能令大,轻能令重,重能令轻,自在无碍,随意所到,能动大地,所愿能办。诸大圣人皆得是八种自在,是故佛能以小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

又复以示众生未来福报,如此少华,满东方世界。

又劝东方菩萨,言殖福于佛田中,所得果报,亦如此华弥满无量土;汝虽远来,应当欢喜,遇此大福田,果报无量!

【经】

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加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问曰:上佛以舌相光明化作千叶宝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今何以故一一华上皆有坐菩萨? 

答曰:

上是佛所化华,故有坐佛;此是普明菩萨所供养华,是故有坐菩萨。

复次,上诸众生应见坐佛得度,今此众生应见坐菩萨得度。

结加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先说。

【经】

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足,各以供养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释迦牟尼佛。

是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各各以善根福德力故,得供养释迦牟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论】

如说偈:

“诸圣所来道,佛亦如是来;

实相及所去,佛亦尔无异;

诸圣如实语,佛亦如实说:

以是故名佛,多陀阿伽度。

忍铠心坚固,精进弓力强,

智慧利劲箭,破憍慢诸贼。

应受天世人,一切诸供养,

以是故名佛,以为阿罗诃。

正知苦实相,亦实知苦集,

知苦灭实相,亦知苦灭道。

真正解四谛,定实不可变,

是故十方中,号三藐三佛。

得微妙三明,清净行亦具,

是故号世尊,鞞阇遮罗那。

解知一切法,自得妙道去,

或时方便说,愍念一切故。

灭除老病死,令到安隐处,

以是故名佛,以为修伽陀。

知世所从来,亦知世灭道,

以是故名佛,为路迦鞞陀。

禅戒智等眼,无及况出上,

以是故名佛,为阿耨多罗。

大悲度众生,软善教调御,

以是故名佛,富楼沙昙藐。

智慧无烦恼,说最上解脱,

以是故名佛,提婆摩㝹舍。

三世动不动,尽及不尽法,

道树下悉知,是故名为佛。”

【经】

南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土最在边,世界名离一切忧,佛号无忧德,菩萨名离忧。

西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灭恶,佛号宝山,菩萨名仪意。

北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胜,佛号胜王,菩萨名得胜。

下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善,佛号善德,菩萨名华上。

上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喜,佛号喜德,菩萨名得喜。

如是一切,皆如东方。

【论】

问曰: 

如佛法中,实无诸方名,何以故?诸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中所不摄,四法藏中亦无。

说方是实法,因缘求亦不可得,今何以故此中说十方诸佛、十方菩萨来?

答曰:

随世俗法所传故说“方”,求“方”实不可得。

问曰: 

何以言无方?汝四法藏中不说,我六法藏中说。

汝众、入、界中不摄,我陀罗骠中摄。

是“方”法,常相故,有相故,亦有亦常。如经中说:“日出处是东方,日没处是西方,日行处是南方,日不行处是北方。”

日有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后合。随方日分,初合是东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处是无分。

彼间、此间,彼此是“方相”;若无“方”,无彼、此,彼、此是“方相”而非“方”。

答曰:

不然!须弥山在四域之中,日绕须弥,照四天下:

郁怛罗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于弗婆提人是东方;弗婆提日中,是阎浮提日出,于阎浮提人是东方。

是实无初,何以故?一切方皆东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

汝言“日出处是东方,日行处是南方,日没处是西方,日不行处是北方”,是事不然!

复次,有处日不合,是为非“方”,无“方相”故。

问曰:我说一国中“方相”,汝以四国为难,以是故,东方非无初。 

答曰:

若一国中,日与东方合是为有边,有边故无常,无常故是不遍。

以是故,“方”但有名而无实。

【经】

尔时,是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为宝,华遍覆地,悬缯幡盖,香树、华树,皆悉庄严。

【论】

问曰:此谁神力令地为宝? 

答曰:

是佛无量神力变化所为。

有人咒术、幻法,及诸鬼神、龙王、诸天等能变化少物;令三千大千世界皆为珍宝,余人及梵天王皆所不能。

佛入四禅中十四变化心,能令三千大千世界华香树木,一切土地皆悉庄严;一切众生皆悉和同,心转为善。何以故?

庄严此世界,为说般若波罗蜜故。

亦为十方诸菩萨客来,及诸天世人故庄严。

如人请贵客,若一家请则庄严一家,一国主则庄严一国,转轮圣王则庄严四天下,梵天王则庄严三千大千世界。佛为十方无量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主,是诸他方菩萨及诸天世人客来故。

亦为此彼众人见此变化庄严,则生大心,生清净欢喜心,从大心发大业,从大业得大报,受大报时更生大心,如是展转增长,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变此世界皆悉为宝。

云何名宝?

宝有四种:金、银、毗琉璃、颇梨。

更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车𤦲、马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是珊瑚)。

更复有宝:摩罗伽陀(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因陀尼罗(天青珠)、摩诃尼啰(大青珠)、钵摩罗伽(赤光珠)、越阇(金刚)、龙珠、如意珠、玉贝、珊瑚、琥珀等种种名为宝。

是宝有三种:有人宝、天宝、菩萨宝。

人宝力少,唯有清净光色,除毒、除鬼、除闇,亦除饥、渴、寒、热种种苦事。

天宝亦大、亦胜,常随逐天身,可使令,可共语,轻而不重。

菩萨宝胜于天宝,能兼有人宝、天宝事;又能令一切众生知死此生彼因缘本末,譬如明镜见其面像。

复次,菩萨宝胜,能出种种法音;若为首饰宝冠,则雨十方无量世界诸佛上,幢幡、华盖种种供养之具以供养佛。

又雨衣被、卧具、生活之物,种种众事,随众生所须皆悉雨之给施众生;如是等种种众宝,以除众生贫穷苦厄。

问曰:是诸珍宝从何处出? 

答曰:

金出山石沙赤铜中,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龙珠出龙脑中,珊瑚出海中石树,生贝出虫甲中,银出烧石,余琉璃、颇梨等皆出山窟中。

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

如是等诸宝,是人中常宝。

佛所庄严一切世界,是最殊胜,诸天所不能得,何以故?是从大功德所生。

种种华、幡,如先说。香树者,名阿伽楼(蜜香树)、多伽楼(木香树)、栴檀,如是等种种香树。华树名占匍(黄华树)、阿输迦(无忧花树)、婆呵迦罗(赤华树),如是等种种华树。

【经】

譬如华积世界、普华世界,妙德菩萨、善住意菩萨,及余大威神诸菩萨,皆在彼住。

【论】

问曰:何以言“譬如华积世界”? 

答曰:

彼世界常有净华,此世界变化一时,故以喻也。

譬喻法,以小喻大。如人面好,譬如满月。

问曰:更有十方诸清净世界,如阿弥陀佛安乐世界等,何以故但以普华世界为喻? 

答曰:

阿弥陀佛世界,不如华积世界。何以故?法积比丘,佛虽将至十方观清净世界,功德力薄,不能得见上妙清净世界,以是故,世界不如。

复次,当佛变化此世界时,正与华积世界相似。以是故言“譬如华积世界”。

问曰:更有余大菩萨,如毗摩罗诘、观世音、遍吉菩萨等,何以不言此诸菩萨在彼住,而但言文殊尸利、善住意菩萨? 

答曰:

是遍吉菩萨,一一毛孔常出诸佛世界及诸佛菩萨,遍满十方以化众生,无适住处。文殊尸利分身变化入五道中,或作声闻,或作缘觉,或作佛身,如《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师利菩萨,过去世作龙种尊佛”,“七十二亿世作辟支迦佛”,是可言可说。遍吉菩萨不可量、不可说,住处不可知;若住,应在一切世界中住,是故不说。

复次,“及诸大威神菩萨”者,亦应总说遍吉等诸大菩萨。

【经】

尔时,佛知一切世界,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若沙门、若婆罗门及天,若揵闼婆、人、阿修罗等,及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一切皆集。

【论】

问曰:佛神力无量,一切十方众生,若尽来在会者,一切世界应空;若不来者,佛无量神力有所不能! 

答曰:

不应尽来,何以故?诸佛世界无边无量,若尽来者,便为有边。

又复十方各各有佛,亦说般若波罗蜜,如彼《般若波罗蜜》四十三品中,“十方面各千佛现,皆说般若波罗蜜”。以是故不应尽来。

问曰:若有十方诸佛,皆说般若波罗蜜,十方诸菩萨何以故来? 

答曰:

如“普明菩萨来章”中已说,与释迦牟尼佛因缘故来。

复次,是诸菩萨本愿故,若有说般若波罗蜜处,我当听受、供养,是以远来。欲以身力积功德故,亦以示诸众生:“我从远来供养法故,云何汝在此世界而不供养?”

问曰:佛于法不着,何以故七现神力而令众生大集? 

答曰:

是般若波罗蜜甚深,难知难解,不可思议,是故广集诸大菩萨,令新发意者心得信乐。譬如小人所语不为人信,贵重大人人必信受。

问曰:何以故言“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但应言“天世界、人世界”则足,何以故?十号中言“天、人师”,以是故应言“天、人”而已。 

答曰:

诸天有天眼、天耳,利根智慧多,自知来,以是故言“天世界”。

问曰:若天世界已摄魔、梵,何以故别说“若魔、若梵”? 

答曰:

天中有三大主:释提婆那民,二处天主;魔王,六欲天主;梵世界中,大梵天王为主。

问曰:如夜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皆有主,何以但有三主? 

答曰:

释提婆那民依地住,佛亦在地住,常来佛所,大有名称,人多识故。魔王常来娆佛,又是一切欲界中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皆属魔王。

复次,天世界,则三界天皆摄是天中;一切欲界,魔为主,是故别说。

复次,魔常娆佛,今来听般若波罗蜜,余人增益信故。

问曰:色界中大有天,何以但言“梵世界集”? 

答曰:

上诸天无觉观,不喜散心,又难闻故。

梵世界有四识,易闻故。又梵世界近故。

复次,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说色界诸天。

复次,余天未有人民,劫初生时,梵天王独在梵宫寂漠无人,其心不悦而自生念:“此间何以不生人民?”是时光音天命尽者,应念来生。

梵王便自生念:“此诸天先无,随我念故生,我能生此诸天。”

诸天是时亦各自念:“我从梵王生,梵王是我父也。”

以是故,但说“梵世界”。

复次,二禅、三禅、四禅天,于欲界见佛听法,若劝助菩萨,眼识、耳识、身识皆在梵世界中取。以是故,别说“梵世界”。

问曰:何以故独说“诸沙门、婆罗门”,不说国王及长者诸余人众? 

答曰:

智慧人有二分:沙门、婆罗门。

出家名沙门,在家名婆罗门。余人心存世乐,是故不说。

婆罗门多学智慧求福,出家人一切求道,是故但说沙门、婆罗门。

在家中七世清净,生满六岁皆受戒,名婆罗门。

是沙门、婆罗门中,有道德智慧,以是故说。

问曰:先已说天世界,今何以复说“天”? 

答曰:

天世界是四天王、忉利天,魔是他化自在天,梵是色界。

今说“天”,是欲界中夜摩、兜率陀、化乐、爱身天等;爱身在六天上,形色绝妙,故言爱身。

问曰:何以但说“揵闼婆”,不说诸余鬼神及龙王? 

答曰:

是揵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其心柔软,福德力小减诸天。

诸鬼神,鬼神道中摄;龙王,畜生道中摄。

甄陀罗亦是天伎,皆属天,与天同住共坐,饮食伎乐皆与天同。

是揵闼婆王名童笼磨(秦言树)。

是揵闼婆、甄陀罗,恒在二处住,常所居止在十宝山间;有时天上为诸天作乐,此二种常番休上下。

人在四天下生,生有四种,极长寿乃至无量岁,极短寿乃至十岁。

阿修罗恶心斗诤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大海边住,亦有城郭宫殿。

是阿修罗王名毗摩质多、婆梨、罗睺罗,如是等名阿修罗王。

如说:

一时,罗睺罗阿修罗王欲啖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说偈言:

“大智成就佛世尊,我今归命稽首礼;

是罗睺罗恼乱我,愿佛怜愍见救护!”

佛与罗睺罗而说偈言:

“月能照闇而清凉,是虚空中大灯明,

其色白净有千光,汝莫吞月疾放去!”

是时,罗睺罗怖懅流汗,即疾放月。

婆梨阿修罗王见罗睺罗惶怖放月,说偈问曰:

“汝罗睺罗何以故,惶怖战栗疾放月?

汝身流汗如病人,心怖不安乃如是!”

罗睺罗尔时说偈答曰:

“世尊以偈而敕我,我不放月头七分;

设得生活不安隐,以故我今放此月!”

婆梨阿修罗王说偈:

“诸佛甚难值,久远乃出世;

说此清净偈,罗睺即放月。”

问曰:何以不说地狱、畜生、饿鬼? 

答曰:

地狱大苦心乱,不能受法;畜生愚痴覆心,不能受化;饿鬼为饥渴火烧身故,不得受法。

复次,畜生、饿鬼中,少多有来听法者,生福德心而已,不堪受道,是故不说。

问曰:若尔者,揵闼婆、阿修罗亦不应说,何以故?鬼神道中已摄故。 

答曰:

佛不说摄,今何以言摄?此是迦旃延子等说。

如阿修罗力与天等,或时战斗胜天。

揵闼婆是诸天伎,与天同受福乐,有智慧能别好丑,何以不得受道法?如《杂阿含.天品》中说:“富那婆薮鬼神母,佛游行宿其处。尔时,世尊说上妙法甘露,女男二人啼泣,母为说偈止之:

“‘汝郁怛罗勿作声,富那婆薮亦莫啼!

我今闻法得道证,汝亦当得必如我。’”

以是事故,知鬼神中有得道者。

复次,摩诃衍中密迹金刚力士,于诸菩萨中胜,何况余人!如屯仑摩甄陀罗王、揵闼婆王,至佛所,弹琴赞佛,三千世界皆为震动,乃至摩诃迦叶不安其坐。如此人等,云何不能得道?如诸阿修罗王、龙王,皆到佛所,问佛深法,佛随其问而答深义,何以言不能得道?

问曰:于五道众生中,佛是天人师,不说三恶道,以其无福、无受道分故。是诸龙、鬼,皆堕恶道中。 

答曰:

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婆蹉弗妒路部僧说有六道。

复次,应有六道。何以故?三恶道一向是罪处;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罗、揵闼婆等,生处应别。以是故,应言六道。

复次,三恶道亦有受道福,少故言无。及诸菩萨绍尊位者,如先说。

大智度论卷第十


大智度论 问答折叠板

生死书•智能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