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观修佛陀法要
对上文所宣讲之止观修法不能直接进行修持之人,应时刻随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可念诵《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加持宝藏》(见于上册正文前)。观想佛陀后,以定解心发坚定誓言,然后念诵三遍皈依偈:
乃至菩提之间永皈依,一切殊胜佛法及僧众,
以我修行念诵之福德,为利众生愿成就佛果。
在修完四无量心后,可入于缘起性空之幻化般境界,并念诵“啊,无生空性以及缘起性”至“乃至菩提前以大悲摄”等内容,再按仪轨要求观想释迦牟尼佛真实处于自己面前。如能以清净心、坚固信心依善巧方便法修持,一刹那间也能圆满多劫之资粮。故而对能令人积累资粮、忏清罪障、增上善根之七支供,务必要尽心念诵。
为圆满所求、所发诸愿,应按仪轨教言诚心祈祷,并依猛厉信心将自身躯体幻化成微尘数身躯,一一在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供养种种供品。此时应如是思维:从今乃至菩提间,我与众生尽皈依。在此种心念中应不忘念诵佛号:顶礼供养皈依本师出有坏善逝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然后,通过祈请、念咒语:达雅他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梭哈,观想如来身体发出遍满虚空之光芒。光芒接触我与众生后,所有障碍皆得以清净,痛苦得以清除;众生各个皆具安乐;自相续中生起信心、等持、总持、辩才、智慧等大乘道之功德;最终皆获不退转果位。
再尽力念诵心咒,此时所观想之如来光芒已达无量无边之多。正如《宝积经·光照品》中云:“以此不可思,善业之因缘,远离愚痴故,现出种种光。”又云:“如是具因缘,显现无量光,众生诸意乐,各满其所愿。”也即是说,释迦牟尼佛可于一光中现出二、三等乃至无数光芒。
诸种光有众多类别:净云现光;净眼光、净耳光、净鼻光、净舌光、净身光、净意光;净色光、净声光、净香光、净味光、净触光、净法光;净地光、净水光、净火光、净风光、净空光;净蕴光;净谛光;净辩才光;净白黄等光;净胜德光;净龙严光、净象严光、净狮严光、净胜龙光、净调龙光、净调夜叉光;净金刚力光;净空性光;能生起前世善根之净全净光;能令千万如来刹土震动之净法性光;降伏魔怪之净降魔光;能令持名号者遣除危害之净福幢光;能令持名号者远离怨敌之净利幢光;能令持名号者断除贪心之净寂幢光……
凡持诵光之名称即可遣除邪行、破戒等一切过患,仅称诵一光名称亦能令受持者具足清净戒律、圆满等持、灭尽愚痴等烦恼而获安乐,又能具足灭除痛苦、超离戏论、了知三世生起等众多功德。如此众多之光芒中,仅无愁光等一光即具八万支分光。
总而言之,如来所具不同光芒数量远远超越如来世界中微尘数数目,并以此类光芒利益一切有情、度化所有众生、满足众生各种愿望。《菩萨契经》中云:“诸佛光无边,光网不可思,佛刹如大海,遍于十方界。”此外,我们还应忆念《华严经》、《宝多罗经·吉祥贤品》中相关内容。
此处应尽量修持上面所宣示之止观瑜伽,同时亦应修持较相应之寂止、胜观。待最后收坐时,应供上曼茶,并做赞颂、祈祷、回向、发愿等应为之事。至于祈送 、摄次 则无需进行,因无论于何处观想如来身体,如来之身躯即安住于何处。与虚空等同之如来身相本无来去,亦无增减,不管何人何时何地忆念佛陀,佛陀都会住于其前。
行者于座间时当念诵各种经典,并以顶礼、供养、转绕等行为尽量广造善根。若不能如此行事,就应随念佛陀,并再三内观无常、苦、空、无我等正念,并及涅槃即寂静等正理。
至于临入眠时之前行善法,则应在近入睡时观佛陀圣光遍于一切处之光明想。正如《解意法门经》所云:“诸比丘,若勤修等持,如何方能获得智慧?诸比丘,比丘应善观光明想。诸比丘,譬如春日无云虚空中高挂皎月,湛湛晴空中朗日普照,日月光明能遣除一切黑暗。诸比丘,比丘亦应如是善加守持光明想,善加作意、修持并了达。犹如白昼观修光明想一般,一切时处均应如是修持。日如何修,夜则如是修;夜如何修,日亦如是修。以前如何修,未来亦如是修;未来如何修,以前亦如是修。下如何修,上则如是修;上如何修,下亦如是修。”
行者理应如是分析,并以无贪执之心安住于白昼之观想而修光明,此为一切等持之依处,若数数修习,必生智慧。我们应如是按仪轨时刻精进随念佛陀,并为一切众生皆获圆满佛果而诚心实意将此善根回向。若能经常于幻化般世俗谛中入定,再于离一切戏论之胜义谛中入定,最后成就止观时,必能获得现见如来、听闻正法等殊胜圣道功德。即便未真正修成止观,以上述方式仅作相似修行也能获得相应之如来加持与悉地,并可出现于梦中现见如来等众多瑞相。
如何辨析梦之吉凶,《圣四修经》中对此有详述。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具贤天子道:“障碍同类因之四梦相为:眼见有垢染之水池所现月影、眼见不净湖泊中所现月影、云雾弥漫之空中所成月相、微尘飞扬之空中所出月轮;业障同类因之四梦相为:从一悬崖上堕至极深深渊中、行进于凹凸不平之道、走上狭窄道路、迷失方向并出现恐怖;烦恼障同类因之四梦相为:受严重毒害后心烦意乱、听闻猛兽恐怖瘆人之吼叫、自己处于造作恶业之狡诈众生群中、自身及衣物均肮脏污秽;获陀罗尼同类因之四梦相为:目睹装满珍宝之宝藏、亲见莲花所严饰之湖泊、自己获得一身白衣、自己顶上有天尊持伞安住;获等持同类因之四梦相为:亲睹美女供养自己鲜花、空中浅灰色天鹅群发出美妙鸣音而飞翔、光芒四射之如来以手指触摸自己头顶、如来正于莲花上坐禅;现见如来同类因之四梦相为:见到月亮升起、太阳升起、莲花开放、梵天之寂静行为;菩萨自相同类因之四梦相为:见枝繁叶茂之大萨拉树上硕果累累、铜器中盛满黄金、空中遍满宝伞及胜幢与飞幡、目睹大转轮王;降魔同类因之四梦相为:自己行走于压服住众大势力之一大势力身上、大勇士凯旋而归、国王行加冕大典、自己获菩提后降伏魔众;获不退转相有同类因之四梦相:以白头巾缠于头上、行无缘之上供下施、自己坐于法座上、如来得菩提且宣示正法;得菩提同类因之四梦相为:见到宝瓶、匝肖鸟 围绕自己、草木等植物无论自己身行何处都恭敬顶礼不已、金色光芒遍布十方。”
依此经宣说之理即可了知梦兆吉凶,并应精进行持断除过失、积累功德等方便法。其他佛经 中描述了罪障清净之梦相:“梦见如来降临且触摸自己头顶;光芒遍照十方;目睹鲜花盛开等。”另有些经则云:若梦见莲花,即可成办一切事业。《解脱经》则说:“清净罪障之梦相为:依桥梁渡过大江大河、别人为自己沐浴、身体被雨水淋湿;若梦到自己前往僧众行列中、自己进入佛塔或佛殿中瞻仰诸佛菩萨像,则为自己获诸佛菩萨加持之相;如梦见自己得到水果且食用,则为即生得果之象征。”出现一次梦相,则表明已清净一个无间罪;若连续出现五次梦相,则表明已全部清除五无间罪。另外,对《宝积经·梦境品》等经论中所阐述之道理亦应了知。
一旦面临死亡,虽有佛经中所宣示之十一种观修法等菩萨所应修习之死亡法门,若归纳而言,《圣涅槃智慧大乘经》中已将此类修法全部涵盖。也即是说,一菩萨(修行人)临近死亡之时,应了达、修证《圣涅槃智慧大乘经》之奥义。无论身处何地,当自己确已步入死亡境地时,应观想自己顶上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安住,要做到这点,必须以猛厉信心专注观想。接下来应如是思维:不独自己一人,所有众生都难逃死亡规律。无尽轮回中,我与其他众生虽历经无数生死流转,但除感受死亡痛苦外,从未曾赋予死亡任何意义。如今,我应力争使死亡富有价值与意义。
还应继续思维:此等内外所摄一切未来、过去、现在诸法,全为刹那生灭之无常本性。所有有为法中,有些相续马上灭尽,如闪电、水泡等般迅疾;有些则如此世界一样,相对而言相续持续时间稍长一些。不过无论相续多短多长,不灭尽之法无有丝毫存在可能,所有器情世间最终全部灭尽无遗。如来最终都示现涅槃,我一介凡夫更勿需多言。佛陀因此晓谕我等:一切有为法尽皆无常。
然而可怜众生却不知有为法之规律,他们不喜分离、死亡,对聚会、出生倒欢欣鼓舞,正因贪执轮回,故而反复旋转于轮回中。此次我应将即将到来之死亡作为自己难得之善知识,从中了知并抉择一切有为法尽属无常之理。
我自己临死时需如此作意:生生世世中都愿我了知万法无常之真谛,并不贪执一切有为法,愿我此愿必能实现。祈请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菩萨加持我!
如是思维后,当按《圣涅槃智慧大乘经》所云继续思索、修习。此经有云:“诸法性净故,当观无实想,具菩提心者,当观大悲想。性空光明者,当观离贪法,心乃智慧因,别勿寻正觉。”此段文字是指:首先应观想,于无边无际之世界中,以自己为主之众多众生都将有为无常法执为常有,将轮回、痛苦执为快乐。故而应对于生死流转之轮回中感受无边无际痛苦之众生心生强烈悲心,并发愿为令此等众生远离生老病死之危害,且将其全部安置于无上菩提之果位,自己一定要成就三界怙主如来正等觉之果位。为度化一切众生超离痛苦,自己应修持具有如是菩提心基础之慈悲心。
同理,若对以死亡为主之一切万法详加观察就能了知:诸法本性乃根源于自己之分别念,在分别念操纵下才产生所谓痛苦、快乐等感受。究竟实相中,死亡、痛苦等法丝毫许亦不存在,我们理应如是思维。更进一步,万法本来就为无实空性,换而言之,死亡等诸法本体即不成立,但如梦如幻之显现则并非断灭。如审慎观察,有无等边皆不可言说,本质均为空性与光明,空与不空都不存在。现如今之自己心性,原本就为光明、空性双运,在如此之心性本来面目中,轮涅所摄法原本等性。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智慧与自己之心,在心性自然本智之境界上,原来就无二无别。若从中不散乱,且能生起定解,此时就能证悟自己心之本性。除此而外,再无任何所谓佛陀存在。实际言之,本无所谓生死,生死不过是分别念假立而已。在远离分别念之心性本体中,根本无有任何生死。若能入定于此种境界而安然离世,中阴迷乱等显现则不会现前,应能往生如来刹土。
不具足上述境界之人,临死或中阴时,只要不忘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仅仅依此也能往生清净佛刹。(注: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此处以无比之大悲大智,为身值末法浊世之众生开显出一条解脱捷径。无论何种根基之人,只要能依此法门修持,临终之时则决定往生!特别是其最后所述之方便法门,稍有神志之耄耋老人亦可借此而摆脱轮回。若再要置尊者之悲心切切于不顾,不珍视到手之如意宝,仍一意弃明投暗,则何堪为人?何堪为人?请三思!)
此外,即生中不管遇到何种痛苦、恐怖,只要能随念佛陀,必定能从中获得解脱。平日若值遇幸福快乐之境遇,心中应明白此皆因佛陀之慈悲方能得以现前。既如此,快乐等一切善妙法皆当观想为普贤云供而供养于佛前。自己尚应恒时思维:三解脱、六度等法要实乃佛陀恩德所化,他为我等众生发起菩提心,并竭尽心力行持菩萨行。如是随念佛陀实为最极重要,随念佛陀乃一切菩萨道之基础,具备无量利益及能生一切圣道之功德。
如今之时代中,众多修行人只看重自己所属之宗派在修法、念诵等方面所具特征,反倒于佛祖释迦牟尼佛不知修持及念诵。从实质而言,进入佛门之佛教徒,若对佛陀缺乏坚定信心,此等所谓行者实为愚痴无知之徒。因唯有释迦牟尼佛才以其不共之慈悲发心住持我等现今所居之刹土,并摄受浊时众生,且于众生前行持如来事业。
所有三藏法门,包括能令五浊兴盛时之众生于短暂一生中即获佛果之密道金刚乘,佛法及弘扬显密教法之高僧大德、僧众,也均依佛陀之慈悲力才得以显现。释迦牟尼佛如果当初不摄受此刹土之众生,亦不放射显密教法光芒,我等众生恐连三宝名声都难以听闻,更何谈修持显密佛道?因此,无论修持新、旧等何种教派,对释尊必须具备强烈、坚定之信心,此点断不可缺。还需对其格外恭敬,并精进观修释迦牟尼佛。
若有人生如是念头:尽管自己信心之对境非释迦牟尼佛,不过若本人对早已离贪且具出家相之另外如来,或诸寂静、忿怒本尊等具足信心,这二者又有何不同?
对此疑问之答复为:如从本性而言,二者当然无有任何差别,因一切如来之智慧身原本就为平等性,且其断证境界绝无高低差异。但若以名言谛衡量,从显现而言,所有宗派信奉之寂静、忿怒本尊修法及念诵,均依释迦牟尼佛之大慈大悲力而得以出现。正如赡部洲一切水流均源自无热恼湖一般,显密所有修法,包括最细微之修法,皆因释迦牟尼佛之大悲力而存世。就像祈祷自己根本上师后所得之加持,超胜祈祷其他上师所能得到之加持一样,因自己前世宿缘所致,若祈祷其他佛,得到加持之速度,肯定不如祈祷释迦牟尼佛来得迅疾。
若有人又心生疑惑:既如此,我等可否只祈祷释迦牟尼佛,无需再祈祷其他本尊?
问题之实质并非如此。因无论自己祈祷哪一本尊,此本尊之本体并非超越、游离于释迦牟尼佛本性之外。我们理应知晓:一切诸佛于法性平等性中可谓无二无别,释迦牟尼佛只是以不同身相显现种种不同本尊而已,从而成为我等浊时众生之怙主、皈依处。如果自认为自己修习之本尊与释迦牟尼佛乃为异体,并因之而舍弃释尊,如此“专修”本尊绝难成就。
又或者有人如是思维:无上密乘中,自己根本金刚上师之本体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并且其恩德在显现上已大过三世诸佛,因即便三世诸佛住世,只要上师未出世,则自己必不能得加持,也因之而无法成就。因此,供养上师一毛孔之功德就已胜过供养三世诸佛之功德,令上师欢喜也即令三世诸佛欢喜,且能得到不共加持。这也是众多金刚乘教典中再三赞叹上师之缘由,因上师已代表三宝总体,或可称之为第四宝。如云:“当知殊胜师,功超三世佛。”除观修上师瑜伽外,哪里还有更殊胜之法门?
对此可回答道:原本确实如此,密宗中除圣道上师瑜伽外,再无比其更殊胜之获得加持之修法。但为自己开演密宗教理之上师,实际上正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涅槃经》中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修持依释迦牟尼佛之慈悲力而得以显现的显密教法之诸上师,实际上正是释尊之语生子;实修实证之上师,已获释尊智慧相续中之胜义与世俗菩提心之加持,他们即为佛陀之意生子。故而无论修持哪一个上师瑜伽,我们都应明了:释迦牟尼佛实与上师无任何本质差异。不仅修上师瑜伽需如此作意,修持任何上师、本尊之法时,都应深信他们与佛陀无二无别,且三世诸佛都无二无别。若非如是,则对诸如来存有胜劣、取舍念头之人,将永无成就之日。
了知上述释迦牟尼佛之恩德后,我们应对释尊生起极大恭敬心,然后开始修持与他无二无别之上师、本尊修法并及念诵,如此行持必得成就。因此,随念世尊修法仪轨进行修持、念诵时,我们应将对自己宣示显密佛法之上师、三世三宝全部汇集于佛陀身上,然后再行念诵及修行。在此仪轨中,按显宗要求是以随念佛陀为主要修行内容,加上观佛陀与上师无二无别之修法要求并非不可行,亦不一定必须如此,因只随念佛陀亦能成办事业之故。
念诵佛陀名号时要称呼“本师”之原因为:三界导师亦可用于佛陀名号;因观世尊与自己对其有信心之上师无二无别之故,也可用“本师”称呼佛陀。或将无上密宗之根本上师作为本体,其形象观为释迦牟尼佛之身形,以此修上师瑜伽也能行之有效。因上师是诸佛总集根本,无论将上师观为哪位佛陀,此种修持均无矛盾之处,只要自己对上师、佛陀具足信心,何种修法都同样得到加持,此乃铁定规律。
吾乃具诸烦恼缚,极为低劣之凡夫,
然我所言此善说,皆依如来之圣教。
佛陀实语曾赞说,若闻释迦佛名号,
皆获菩提不退转,随此道者真有福。
不可思议福德源,如来加持力所现,
释迦佛修法仪轨,诸具智者当勤修。
愿以净心所造论,善根回向诸有情,
悉皆趋入大乘道,获得遍知如来果。
愿诸世间一切众,远离恐怖等痛苦,
大德住世佛法盛,有情安乐增吉祥。
《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之广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