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与学佛

佛日

近几年来,常有佛教青年或登门、或来信向笔者请教佛法,要笔者谈谈自己学修的经验,从而得以了解到青年学佛中的一些问题及其苦恼、困惑。笔者自愧修学无成,无资格教人,在此仅作为一个早起步十来年的大朋友,就所见青年学佛中的问题,提供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与青年朋友们作一次笔谈。

断烦恼与恋爱、婚姻的矛盾

人是欲界众生,由先世烦恼惑业,感得粗重的血肉之躯。除了乘愿再来的三果以上圣人,一般生理正常的男女,到了青春期,随性成熟,莫不有生理上性的欲求、心理上爱异性和被异性所爱的渴望。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所说:“少年男子哪个不钟情,妙龄女郎哪个不怀春”,西哲有男女各是半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那一半之喻。然而,性爱、爱情,及由此而来的婚姻,被佛法说为欲界生死之根,最为重要的烦恼,这当然是天经地义之谈,佛教青年对此大概无人不知。但出离生死的愿望,又不能不与自身爱的渴求,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习俗形成尖锐矛盾。据悉很多佛教青年,都为这一矛盾所困惑。有的虽然出了家,但还是被异性的诱惑、性的苦闷所扰恼,不少人终于因此还了俗。有的在出家、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不觉便成了大龄男女,往往错过了恋爱结婚的良机。有的因难觅志同道合的知音而苦恼。总之,情关难过,欲界难出。就是证到初、二果,也难免因一念男女情爱而再生于人间,何况道前凡夫。以风流多情著称的六世嘉瓦仁波切仓央嘉措在情歌中叹息:“世间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实际上,即淫欲为道,以解决性爱与出离生死的矛盾,已由无上瑜伽母部法的双运道或欲乐定提供了巧妙的“双全法”,只是根器、机缘难具,有条件修习者不多。

纵观全部佛法,虽力说性爱为欲界生死之根,但也并非一概教人不婚不嫁。爱情、婚姻一事,多分由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多为既定的业报。爱情婚姻虽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修道亦非必以不恋爱结婚为最佳。释迦牟尼佛以一生补处菩萨示现成佛,是在结婚之后出的家,此事当有其深刻寓义。经教中多处谈及恋爱婚姻问题,除了力说爱欲、家庭的过患,倡导具缘者出家修道外,还对宜居家学佛者说夫妻和谐之道,如《阿含》中《善生经》说夫妻双方应互相“爱敬”的五事,《玉耶女经》载佛陀教诫少妇玉耶女如何尽妇道。对于“异体同心”、历劫不渝的爱情,经中持同情赞赏的态度。

佛陀还以结婚恋爱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如《须摩提女经》载,佛弟子王舍城美女须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满财长者子求婚,往问佛陀,佛谓须摩提女若嫁与满财家,当“大度人民不可称计”。须摩提女依佛教敕出嫁,后来果然感化大家及满财城多人皈信三宝,受佛称赞。大乘经中还多处说挚爱行菩萨道者及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的功德。如《华严经》卷七五说妙德女因挚爱修菩萨行者威德主太子(释尊前身),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志对一女子起悲心,答应她的求爱,为作丈夫十二年后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众苦”。《惟日杂难经》既说“有妇不得道”,又说菩萨娶妇有四因缘:一者“宿命同福”,谓前世已结就夫妇之缘;二者“毕罪”,谓以结婚形式偿还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谓有共同生儿育女的业缘;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意谓有智者结婚,反而能成助道之缘,如释尊之娶妇,及符合修秘密双运道因缘的婚配,就有助于道。

据此,学佛的青年对待爱情、婚姻问题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一、若宿根深厚,人欲淡薄,无情爱因缘,道心坚固,具备出家的各种条件,当然以出家修道为好。但高校刚毕业的青年,不宜马上出家,应为国家工作几年,以报培育之恩,并学通世间法,然后再出家也不迟。二、如果爱欲重,有情爱结婚之缘,爱上了某人,对方也爱你,双方情投意合,这种情况宜于恋爱结婚,居家学佛。若对方不信仰佛教,应以方便渐渐引导,使其接受佛法,双双修学,建设佛化家庭,虽然夫妻恩爱和谐,也应观情爱过患,爱别离之苦,发出离心,居尘不染。

在恋爱、家庭生活中,只要善于运用佛法,可以使爱情、家庭生活过得美满合理。以缘起法则冷静观察自他,知己知彼,善体他心,可避免单恋、失恋的痛苦;勤观无我,超越低级的肉欲和自私的占有欲,怀慈悲、平等心,常为对方着想,尊重、关心对方,可使恋爱易于成功,夫妻关系易于和谐。

至于出家佛子,对待异性的诱惑、性的苦闷,只有靠勤修戒定慧三学。严持禁戒,摄护根门,谨慎与异性的接触,不受欲尘的诱惑,则内心自少扰动;坚持素食、过午不食,淫欲自然减少:坚持初夜、后夜坐禅修定,或课诵经行,则精气自然转化为智慧,不思淫欲。只要在禅修中得到身心轻安,享受到高级的禅悦与法乐,则粗劣情欲,自易伏断。若不勤修戒定慧,日常不谨慎防护根门,多与异性接触,令欲尘信息不断侵入,则内心当然会躁动不安,即使强作抑制,不犯淫戒,也会导致性心理变态、心情郁闷,淫爱种子压抑积藏于阿赖耶识中,就算能修到坐脱立亡,也难免重入胞胎,再做俗人。若实在妄心难伏,定慧难修,被情爱纠缠,还不如随缘归俗,居家学佛,万不可破犯淫戒,导致三恶道沉沦的苦果。

总之,只要真实发菩提心,以正见为导,在生活中修大乘渐道,便不难解决种种矛盾,摆脱重重困惑苦恼,获得现法乐住,增长福智资粮,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令青春焕发出正法的光辉。衷心期望佛教青年不负青春,不负佛法,精勤修学,迅速成才,多出一批太虚、虚云、印光、弘一、杨仁山那样的法将,出一些莲花生、米拉日巴、冈波巴那样的大成就者,推动中国佛教焕发青春,促使中华大地再现盛唐之繁荣。

【录自1992《法音》杂志,邓杰录入】

老密咒士与月亮童子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讲授 堪布索达吉口译

(下面是另外一个双关语戏剧形式的教言。这个故事主要是表现一个密咒士的生活体验,表面上看来好象这个密咒士的贪欲心十分炽盛,但他通过大圆满已经获得了对治力,最后他的贪心已融人了大圆满的觉性之中,本教言的大意如此。总之,这个戏剧表面上的语句通俗易懂,和一般的故事没有两样,但它所表达的深层含义的确深奥难懂。)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广阔无垠的地方,盛开着各色争奇斗艳的鲜花,此地名叫莲花地。莲花地居住着一个密咒士,他的贪欲就象大火一样熊熊燃烧,故其名字为贪欲火燃。

有一次,这位密咒士遇到一位幻化美女,就如大象被一把铁钩钩住了一样,密咒士心里生起了非常猛厉的贪欲心,妄想能占有她。于是他马上跑到美女面前,在她的足下作恭敬顶礼(对世间人作顶礼是表示强烈祈求的愿望),乞求她跟自己一起生活。但这位密咒士又老又丑,美女不但不愿意理睬他,而且一脚踢到他的头上,恶狠狠地说:“给我滚出去!”然后,美女跑到旁边一位名叫青春快乐的年青人面前,与他接吻、拥抱,共享美好的生活。(一般戏剧之类,就象以前单芝的传记或者是莲园歌舞,这些都具有双层含意,有时还指代某些具体的事情。)

这位老密咒士的贪欲得不到满足,还白白地遭受了一番侮辱。当他看到美女与年青人共享美好人生后,心中的贪欲心比以前更为强烈了。于是他在白天茶饭不思,夜不成眠,辗转反侧,嘴里经常发出叹息声,心里异常苦闷。

旁人以为老密咒士生病了,就为他找了许多的名医,给他作了各种不同的诊断。对于他的病,有的医生认为是由风引起,有的认为是以火引起,有的说是由魔引起的,并给他作了相应的治疗,但最后这些方法不但没有见效,而且老密咒士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了。

(这里的意思可能是指很多的修法到时不一定有效用,确实如此,无论现在我们怎么运用某些修法来对治烦恼,但实际上烦恼却越来越没有办法对治。很多修学显宗的人对治烦恼时,好象并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本,就象这些医生找不到病因一样。尤其是下面最终能解决这位老人的病的妙药应该是无上大圆满。无上大圆满是由布玛木扎和莲花生大师所传下来,然后他们的观点由无垢光尊者在《四心滴》中作了归纳总结。在我们宁玛派中,无垢光尊者就象太阳普照大地一样,他把无上大圆满在此世上作了广泛的弘扬。在我们藏地名闻遐迩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个不赞叹大圆满,如以前旺帝将孜牙、娘布之哥松,他们是格鲁派中非常了不起的智者;还有修冬活佛、赤成让窝知哥、花登让窝等这些大德都同声赞扬大圆满的殊胜无比。我们的大圆满确实是超过其它所有修法的一个最殊胜的法要,因此如萨迦派或格鲁派中的不少人最后主要修持的法就是大圆满。又如竹青寺的四大堪布传法时跟随嘎登派的一些教言,但实际他们唯一的修法是大圆满。以前的扎嘎活佛,旁人都不知道他是一个大圆满的瑜伽士,但实际上,他经常修持宁玛派中一个叫做“普贤明点”的密续。又如智哥松日百、旺帝将孜牙、西琼活佛赤成旺布等大德,都是宁玛派著名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弟子。因此,大圆满法确实非常甚深。)

老密咒士的病情每况愈下,后来他已经疯了,天天呼喊着那个姑娘的名字,承受着无量的痛苦。当时,人们也迎请了众多上师为他灌顶加持,但他的病还是没有明显好转。

后来,有一位文殊菩萨化现的十六岁的月亮童子,嘴里散发出悦意的妙香,来到他的面前。月亮童子与老密咒士亲吻,并且用慈悲和温柔的语言对他说:“父亲啊!父亲,你到底得了什么病呢?”

这个老年人对月亮童子生起了一点欢喜心,心智稍微恢复正常,他抚摸着童子的手说:“我看见这个美女后,就生起了非常难忍的贪欲心。每当我看见这个美女跟另外一个年青人共同生活时,我心里就总是在期望:如果那个美女对我生起如此的欢心,那该多好啊!因为我反反复复思念这件事,因此现在已经变成了这样。”

然后,月亮童子告诉他:“老人啊,你真是很愚笨!女人的青春就象莲花一样短暂,当她衰老时谁也不愿意与之接触。你对她生起爱慕心就象飞蛾扑火一样,你应该断掉自己的贪心。你认为她美若天仙,对她生起贪心真是很愚痴,其实当这个美女到人老珠黄满脸皱纹时,人们避之惟恐不及,更何况拥抱她。你既不知自己白发苍苍的状况,也不知道她的身体也是无常的本性,你真正已经著魔了。你不要对她执著,你现在应该断除自己的贪心!”(一个美女的青春岁月转眼即逝,实际上与一件衣服的使用时间差不多,但一件质量上乘的衣服甚至还可以穿几十年。实际上每个人的青春都非常短暂,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留。)

听到这番话后,老年人簌簌地流下了眼泪,他说:“年轻的月亮童子啊,无论你说的再好,但如果你悲愍我的话,你一定要把这个美女带到我的身边,除此之外,即使拥有整个三界的财富也是不能让我得到满足,只有这个美女才能使我生起欢喜心。”

月亮童子接着又教诫老人说:“这是一件不应该做的事情!对于毫无意义的事情,你不应陷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以前从未见到这位美女时,你的心很清净,就象风平浪静的大海一样。但你看见这个美女之后,就一反常态,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因为魔众射出的贪心箭已经刺入了你的心,令你陷入痛苦的大网当中。你现在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贼心不死,心中充满了痛苦,真是非常可怜,这非常不应理!若世间人都象你这样,那么人们也会对天女生起倾慕心而失望绝食,但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象你这样愚笨的人在整个大地上都难以寻觅。

若自己始终不能达成的愿望或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不要去追求,否则就会给你的身心带来非常强烈的痛苦,不但在今生盛燃烦恼,而且把来世也摧毁无余。(年青人也应该知道,虽然每一个人都具有贪心,但若是自己无法拥有的异性,自己也不要去强求,否则其结果往往是一场悲剧。在人群之中有的贪心较粗重,有的痴心很严重,如阿难陀曾贪恋他的妻子而不向往涅槃的功德。在佛的本生传中,释迦牟尼佛前世曾是一位菩萨,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女对他生起强烈的贪心,日日夜夜地思念着他。后来尊者了知如果不与她作不净行,她就会自杀,于是他把戒律舍弃,和她一起生活,为此他圆满了四万大劫的资粮,这位婆罗门女在后来也出了家。如果我们不去追求贪欲,贪欲也不会日趋严重,这个密咒士看来非常可怜。在这里运用的是一种戏剧的形式,对此我们应该当做一种双关的语言来理解。)本来你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密咒士,经常降伏外面的天魔,为世人所尊重。但今天你内心中的魔显现时,而你却无法对治,这一点真是很可笑,也是根本不值得。假如你真的已经得到了这个美女,但是她的身体也是无常,她实际上也并非最漂亮的美女,一旦你到了天界后,你就不会对这个美女存有任何贪心了。你屡屡执著于她的花容月貌,认为她长得国色天香,但这是由你的分别心所产生,如果你真正明了此理,这个美女就象阳焰水一样虚假。”(有些修行人真正著魔时,看见某个异性会觉得她(他)特别有吸引力,根本不会想到她(他)的身体都是不净粪所组成,而以为好象真正的仙女下凡降临人间一样。这就是自己的贪心所致,我们应该依靠智慧或祈祷作明佛母断除自己的贪心,以前我也曾为此作过一个作明佛母的祈祷文。)老人说:“道理确实如此,但是我对她过于贪爱,也无办法遣除我的贪心。就象有一个桩子插在我的心中一样,我对她的贪爱实在放不下来。”说完,老人就一直在叹息不已。(这个老人已是白发苍苍,他可能以为有一个年青的姑娘陪伴安度晚年,这样的生活会非常美好。我们的心就是这样可怜,始终不能成功的事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尤其是对出家人来说,美女是一个最大的怨敌。)

后来月亮童子又告诉他:“老人家,你再听一听我的教言,刚才你说你的心一直贪爱着这个美女,那么现在我给你想出一个能遣除痛苦的办法,这就是最好你用自己的心来断除自己的贪心,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办法。

比如在阿赖耶的大地上有一个名叫分别念的小孩正在哭泣,这时旁边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哭?’小孩子说:‘我见到一个美女,想得到她,所以我在这里痛苦哭泣。’那我们可以告诉这个小孩子,你不应该痛苦,因为并非那个美女使你痛苦,实际上是你的心已经散到外境美女上的缘故。

你其实并不爱美女,假若你的身体是真正喜爱美女,那一百个美女来拥抱着你时,你的身体为何根本不会生起欢喜心呢?然后一千个美女用不净粪来染污你身体时,你的身体也应毫不在意,因为你的身体只是无情法而已。我们由此可以明了生起贪心的就是自己的心,这并不是美女引诱了你,实际上是你的分别念已经把自己紧紧束缚。

求不得苦是由于自己的心,贪执美女也是自己的心,如果你能使自己的心坦然安住,那谁也无力伤害和引诱你。因为你的分别念散乱到外境,然后紧紧地执著它,由于长期串习之故,而生起了如是的痛苦。因为执著外境不放下,你的心就象被关在监狱之中一样,经常承受着各种痛苦。心本来就象虚空一样,根本不存在任何痛苦,但你偏偏要贪著外境,在这种本来不存在的境界中反而徒劳无益,这就象是在虚空里面打疙瘩一样,自己为自己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痛苦。

因此你现在应该用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心,你的心本来象虚空一样,根本不存在能贪的对境,这时候你的贪心象阳光下的黑暗一样自然消于法界当中。这种使心自然安住的窍诀,你必须先要了知,并运用它来断除自己的贪心。

(在文殊大圆满当中,也是首先要依止上师,获得教言,然后安住并认识心的本性,最后豁然通彻。这个所谓的心,是无实法、无来无去,就象石女的儿子、乌龟的毛、山免的角一样。以心观察心的时候,没有任何可以体认,就象是虚空中的阳焰、云雾一样。心在安住当中可以观察,在外面现起分别念时也可观察,这样观察时,哪里还有什么贪心呢?在此不必依靠大手印或其它的窍诀,直接以心观照自心时,自然现见它的本性,这就是觉性。)

对于你所贪爱的这个美女,你应该运用理智来分析她身上到底有什么值得贪恋,然后观察自心的形状、颜色等,此刻你就根本无法现起任何贪心,如是贪心就不存在了,在贪心正在显现时获得解脱。总而言之,显现分别念的时候,你立即观照它的本性。”

听完此话后,那位密咒士的贪心从根本上遣除了,并且其心里证悟了犹如虚空般的觉性,在相续中生起了绵绵不断的安乐。(在这里,若我们真正要对治烦恼,那么大圆满的窍诀非常殊胜。)

然后,那位密咒士感激不尽地告诉月亮童子:“月亮童子,您真是一位利乐的向导者,非常可惜以前没有遇上你。以前我曾听说过‘万法唯心造’,但未曾对此实修,只是依靠文字来虚度人生直至今天。

(这个老人可能从未听闻过大圆满窍诀,也没有励力修持显宗教法,仅闻稍许文字而已。实际上,如果我们能通达唯识宗的道理,也可以断除对外境的一切贪心。确实这样,在所有修行人中,能完全了达其意义的人极为罕见。如闻思修行多年具有一定智慧的行者,对于真正‘万法唯心造’的道理还不一定完全领悟。一旦了达这个‘万法唯心造’最殊胜的道理,一定会生起不同的境界。对此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中引述了各种论证。)

 《西藏生死书》节选

把这些无数的不同面貌看成是梦,是你的心的投射,虚幻而不真实。不要执著任何事情,安住在本觉的智慧中,超越一切的概念:这是此生中阴的修行法要。

你很快就会死的,那时候一切都不能真正帮助你。你在死亡中所经验的,只是你自己的概念思考。不要建构任何意念,让它们消失,溶入你广袤的大觉自我觉察中:这就是临终中阴的修行法要。

对于任何现象的生灭或好坏的执著,都是你的心。这个心不管生起什么意念,本身就是法身的自我光芒。不要执著意念的生起,不要由此形成概念,不要接受或拒绝它们:这就是法性中阴的修行法要。

轮回是你的心,涅槃也是你的心,一切苦乐和一切无明都只存在于你的心。必须控制你自己的心;这就是受生中阴的修行法要。


生死书 回到顶部